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新基礎教育讀後感

新基礎教育讀後感(一)

在空閒時間裡,我每天都堅持讀葉瀾教授撰寫的《新基礎教育》,這本書的理論性很強,我覺得有的地方我還沒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覺得很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切實際,比如葉瀾教授倡導的「新基礎教育」追求的學校效應概括為四句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留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這四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針對性,形象生動地勾勒了轉型前後學校日常實踐的不同形態,呈現了「新基礎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師智慧」、「學生成長」和「主動發展」等主題詞。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能夠在工作之處就接觸到葉瀾教授的新基礎理論,我覺得我很幸運,這本書我還需要一遍遍地拜讀才能慢慢地透徹地領悟其精華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對書中教師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較深。

書中指出,教師要主動從傳統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實現自我更新。我認為,傳統的教師角色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還想再加上幾個詞:創新,與時代接軌。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只知學習與繼承,不思也不會創造的水平上。把學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點燃起來,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於開拓發展的積極人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高遠志向,才是當代中國教育特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和作為教育專業人員的教師,其自身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問題,也以從未有過的鮮明方式突顯出來了。因為,「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對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無疑是一種近乎災難的障礙」。

所以,我會不斷進行自我的創新,以造福於我的學生們。

新基礎教育讀後感(二)

利用假期閱讀了「新基礎教育"這本書,書中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落到實處。

「新基礎教育"理論提出的「三觀十性」,以及「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的主動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的「四還"目標等為教師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育活動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髮展學生上,而不是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

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最關注的是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很好地把每一個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了嗎?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們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學生看作認知體,只要讓他們認真學習,養成好習慣,在各式各樣的考試中有一個好成績,但並沒有過多地考慮教育對於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的意義是什麼。葉教授的文章讓我真正開始認真思考: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利於生命成長的?

首先我認為要改變我們教師自己與學生的關係,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言方式,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真正還課堂於學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針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然後確定在以後的教學中該如何改進。出了問題,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尋找學生的問題,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認為只要上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髮言踴躍,看起來熱熱鬧鬧,這堂課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說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要看這種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活起來,學生表面的「活」是基於他們經過理解而來的,而不是為了純粹的表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特別仔細地去研讀了其中第十章——班級建設改革,給我極大的觸動。首先,葉老師對「班級建設」這一概念進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礎教育」是將「班級建設」作為一個完整的詞來理解,用是指稱學校中相對獨立的實踐領域,放在學校教育實踐的總框架中來認識和研究。「新基礎教育」把「班級」看作因學校行政劃分而處於同一個班的學生組成的同伴群體。而「建設」是不斷創造著班級內涵與個性的過程。「班級」與「建設」所構成的「班級建設」一詞,不只是兩個詞的簡單組合,而是作為有著內在關聯、相互限定的複合概念來理解。「班級建設」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有關學生在班級中日常的社會生活質量提升型的建設;另一部分是有關班級集中進行的有主題、有設計的,具有專題性的班級活動系列的建設。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級建設」這一概念,才能明確「班級建設」是師生合作進行的教育實踐,老師和學生是班級建設實踐的共同主體。它和課堂教學相通,同樣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雙向的互動。由此也進一步提出了對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去探究學生的社會性和個性的發展需求;研究、關注學生相關的成長;思考如何讓學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如何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等一系列的核心問題。

其次,葉老師又從獨生子女人格的健康發展問題、當代中國社會的未來公民養成問題及學生自我意識與成長需要的發展問題,分析了當前形勢下班級建設的意義。的確,如今我們接觸的絕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一家人都圍著他轉。父母的經濟收入都很高,生活條件相當優越,在這麼優越的環境中長大,他們更多的感受是他人為自己服務,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特點強。父母長輩一方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另一方面又無形中去溺愛孩子。這樣的狀態,如何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養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素質人才?「新基礎教育」向實驗班主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現有班級管理狀況,「把班級還給學生!」在「新基礎教育」推廣性研究過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的重建班級的口號。要讓這一口號實實在在地融入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並非一件易事。

總之,通過對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的學習,對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平時要多進行理論的學習和提升,這樣才能學到更先進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學生中的能源,積極鼓勵每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提高每位學生的服務、管理意識,使學校、班級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樂園。

新基礎教育讀後感(三)

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尤其是一名新教師,我能夠在工作之處就接觸到葉瀾教授的新基礎理論,我覺得我很幸運,這篇文章我還需要一遍遍地拜讀才能慢慢地透徹地領悟其精華和寓意,已經讀過兩遍,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對文章中教師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較深。()

文章中指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們「新基礎教育」而言,我認為一堂好課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是:1.有意義。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再進一步是鍛鍊了他的能力;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習學生會學到新東西,學生上課,「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所以第一點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說,它是一節紮實的課。

2.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這堂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乾,通過你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是充實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這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4.常態性。我們受公開課的影響太深,當有人聽課的時候,容易出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成了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大量的準備,課堂上沒有新的東西生成出來,是準備好的東西的再現。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地生成許多新的東西。「新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為了讓大家淡化公開課的概念,至少不去說「公開課」,只有「研討課」。不管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所以我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

5.有待完善的課。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課,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然後作大量的準備,最後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為真實的課。

紮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一個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變得博大起來。同時他也才能夠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新基礎教育」追求的學校效應概括為四句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留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只知學習與繼承,不思也不會創造的水平上。把學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點燃起來,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於開拓發展的積極人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高遠志向,才是當代中國教育特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和作為教育專業人員的教師,其自身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問題,也以從未有過的鮮明方式突顯出來了。因為,「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對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無疑是一種近乎災難的障礙」。

所以,我會不斷進行自我的創新,以造福於我的學生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