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讀後感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讀後感(一)

剛剛看完的一本《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這本書從朱元璋兒時開始,細緻描述了明朝開國皇帝的人生起伏和心路歷程。開始幾頁你也許會感覺書中對朱元璋的描述完全是出於作者臆測,沒關係,很快作者就羅列出了大量的史料和古文以證明他的描寫完全是元末農民的生存常態,讓你不得不信服。整本書中穿插大量的古文和史料用以佐證,將一個鮮活的朱元璋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明白了,在那個時勢造英雄的年代,朱元璋之所以能夠一步步走上皇位,以及登基之後的執政理念,都是與他的經歷息息相關的。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我們對於朱元璋有一個比價全面的認識,對於明朝,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對於我們的民族,有一些比較深刻的反省。

下面摘錄書中非常有意思的幾段和大家分享:

中國文化的貧窮基因

貧窮從來不是好事。貧窮遮蔽了人的眼睛,讓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東西;貧窮枷鎖了人的身體,讓他像動物一樣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貧窮剝奪了人的力量、尊嚴和權利,讓他在自然、神靈和權力面前自覺軟弱,卑躬屈膝。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學者劉易斯提出了「貧困文化」的概念。他總結的貧困文化的特徵我國從古代直到解放前都具備。如較高的死亡率,較低的估計壽命,較低的教育水平,為生存而進行長期奮鬥,典當,過著受束縛的生活,終生忙碌而無閒暇,嚮往權力,大男子主義,只顧眼前,不信任政府,軟弱無能,對地位差異敏感而缺乏階級覺悟等等。這種貧困文化使人們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無助感和自卑感。他們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卓識,他們視野狹窄,不能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認識他們的困難。

雖然是自學成才,但朱元璋的詩文通脫自然、朴茂雄強,頗有可觀之處,請看他是如何在《皇陵碑》中描述自己的三年流浪的:

居未兩月,寺主封倉,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依,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崖崔嵬而依碧,聽猿啼月夜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風鶴唳,俄浙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若沸湯。一浮云乎三載,年方二十二強。

但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個民族。也許是因為在這片人口擁擠的土地上生存異常艱難吧,中國人把所以的智慧都用在了「捉摸人」上。「老子」、「論語」、「菜根譚」、「增廣賢文」、「厚黑學」,林林總總,無非是講如何與人相處。所以,中國人的謀略文化特別的發達,中國人防範人和算計人的能力特別發達。馬克思說,中國人「在一切世界事務中遠勝於其他亞洲人」。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總結出這樣多、這樣深刻的繞彎彎的生存智慧:「逢人但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為人且學烏龜法,當縮頭時便縮頭」;「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吃小虧占大便宜」;「內要伶俐,外要痴呆,聰明逞盡,惹禍招災」……

那些智謀大師歷來都是中國人崇拜的對象: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而張仲景、張衡、祖沖之等科學家卻不為人所知。到現在為止,謀略文化仍然在中國生機勃勃,隨便找家書店一看,許多生存謀略類書籍占據了相當大的面積。中國人謀略化的思維方式與軍事思維非常接近。中國人不善坦誠合作,也不善公平競爭,而獨善於勾心鬥角,善於破壞規則。而戰場上正需要的是隨機應變,不擇手段。戰場上必須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對方,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對方的弱點,戰場上可以光明正大使用陰謀、欺騙對手,創造性的去示假隱真、欲擒故縱、調虎離山、借刀殺人、引蛇出洞、金蟬脫殼、圍魏救趙、暗度陳倉……

可是,我們現在讀到的關於明初移民的記載和傳說,卻一律充滿了悲苦和辛酸。民間傳說,當時為防止人們半路逃歸,每登記一人,在腳小趾上劃一小口,所以山西移民皆為小趾重甲;長繩捆綁,押解上路。由此人們都養成了背手習慣。連小便都要報告長官,由軍人解開手,才能行事,所以華北各地,都把上廁所叫做解手。

唐宋以生機勃勃的外向型競爭社會呈現於世界,而朱元璋統治下的明朝則是內向的、反競爭的、缺乏想像力的。朱元璋開創的三百年大明,是中國歷史上最穩定的朝代之一。而這三百年間,卻是歐洲歷史上最為動盪的階段。不過正是在這些動亂中,孕育了現代西方文明。黃仁宇說,「克倫威爾在馬斯頓荒原擊敗查理一世時,為公元1644年,也即是中國所謂崇禎皇帝上煤山的一年,也就是明亡的一年」。大明三百年,正是中國與西方,一個大幅度後退,一個大踏步前進的擦肩而過的時代。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讀後感(二)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這本書講述的是大明朝七個著名人物,朱元璋、海瑞、魏忠賢等七位人物,這些都是對大明朝的興衰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朱元璋、海瑞他們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優點,以及那些不可彌補的缺點,但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都有過人之處以及獨特的地方。朱元璋一個坐在龍椅的農民,他用農民的精明、周密、愚昧打造了自認為固若金湯的監獄帝國。這個監獄不但關住了老百姓,也關住了官僚,甚至還關住他的直系子孫。更為嚴重的是直到今天,中國人的頭腦似乎還沒有從他締造的精神監獄中完全解脫出來。環境能夠影響人也能改變人,在為拿到江山之前朱元璋從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變成了一個冷血的流氓在其中他很善於結交人,並且利用人,他利用人很有技術含量,他讓別人能夠甘心誠服於他,並甘心為他做事!可以說他這是一種能力,這也是能夠奪取天下的絕大部分原因,當然他取得的一個天下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機遇,一個讓他翻身的機遇。其實,機遇並不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但能力是可以靠自己培養或創造的。

朱棣一個篡位者,他精通權力,他把權力玩弄於鼓掌,同時進行血腥的屠殺,不管是自己親人,熟話說血濃於水,但在他那裡就不曾出現過,能夠手刃兄弟,我都不理解這該是怎樣一個冷血的人,或許他的心是石頭做的,這就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折手段的人。我可以看到他內心的掙扎以及痛苦,所以不要試圖去做虧心事,也不要為了某個目的去做事,這樣會使你覺得沒了目標,喪失人性。

鄭成功這個異國出生的海盜之子,性格中一直燃燒著明亮的「少年性」,史稱鄭成功「果敢剛毅,傳之自母」。鄭成功的這位日本母親,有膽有識,性情剛烈。母愛是偉大的,而我們也會不忽視母親的遺傳對鄭成功有多大的影響。優越的家境、天賦的傑出才華和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培養了鄭成功強烈的自信心、優越感和貴族氣。

這本書七位人物的成功以及失敗都是受其所處的環境的影響,所以環境對人特別重要。我們生活中學習中接觸到的人也會影響我們,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這本書中的幾位人物的事例就無疑證明了這點。

這本書中雖然講述了七個人物,但我比較欣賞著三位人物,是他們都有犯錯的經歷,但是他們身上卻有著那些閃閃發光的品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讀後感(三)

看慣了教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寫的書,再看這本書,讓人覺得很輕鬆。嬉笑怒罵之間就已洞悉社會歷史。這種新的歷史解讀方式讀起來讓人覺得酣暢淋漓,過後依然意盡。

真實不可獲知,只能靠近。歷來研究歷史的人都逃不出這個局限。

"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是恆久不便的道理。

張宏傑是個借古喻今的高手,本來已經過去了五六百年的歷史人物,在他的解讀下,成了我們破解當下社會的一把鑰匙。理解了這點,也就不會僅僅只是看看熱鬧而已。

朱元璋

這位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作者用了最多的筆墨。在其中和毛……的比較最有意義。他們倆都出身農民,深知下層人民的疾苦和需要。都身經百戰, 都深信武力至上的原則。深知中國式的人情世故。打敗了比他們更有文化修養的文人政權。統一了中國。但內心殘留的農民意識,卻使他們治理國家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他們是權力,政治上的強人,卻是社會認知上的庸人。這才會使他們「烏托邦」式的理想都歸於破滅。

朱棣

特殊的環境造就特殊的人,本身才能出眾卻不是他當太子。歷史的規律就是強者生存,在生死的抉擇面前,他成了一個篡位者。考驗之後給他了一個發揮才能的平台。

他是個比他父親更高明的統治高手。幾乎明朝所有的大事都是在他手裡完成,東征西戰擴充疆土、修築長城、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偉大的事業和非凡的舉動接二連三,讓人民應接不暇、不知所終。看到結果則目瞪口呆,這些行動一個接一個,不給人民任何的機會喘氣的機會去反對他們。

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不停的重複。我們今天也處於這樣一個時代、神六發射、三峽工程、青藏鐵路、08奧運等等大事一個接著一個。

海瑞

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的安慰符。

與其說他是一個偏執症者,不如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生在中國既是他之哀,又是他之幸。哀的是這樣一個國家註定他將一事無成,幸的是千百年來只有他一個海瑞讓人民記住。他心似明月,只可惜地下一片墨汁。

張獻忠

在讀到張獻忠這個人時,()我感到空前的壓抑和絕望。當中國人最殘忍的一面在這個人身上展現出來時,我感到萬分的驚諤,驚諤過後歸於沉思,想到這一切都是事實,都是歷史。我驚恐於過去,更驚恐於未來。

像西方那樣建立起對生命的尊重看來還遙遙無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