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釋迦摩尼佛傳》讀後感

《釋迦摩尼佛傳》讀後感(一)

在我閱讀《釋迦摩尼佛傳》時,邊讀邊產生了很多的感想,有整體的也有瑣碎的,由於當時在學校準備期末考試以及處理手頭一些事情,所以閱讀時間各種零散,除了更好地了解了佛教以及佛陀的歷程,了解了最基本的佛教常識,現整理部分心得如下。

一、關於佛陀出家

首先是佛陀出生後,淨飯王為防止佛陀出家,助其榮登轉輪聖王,想盡各種辦法。極好的衣食住行,各項優秀的學習資源條件,等等。但釋迦摩尼佛並未貪戀於此,反而心懷眾生,追尋內心深處更為神聖持久的,感悟生老病死,求得根本的解脫之道。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累世的修行,但從另一方面看,就那世的因緣來講,佛陀立志出家之前,見到生老病死受那麼大的觸動,有一定的原因是與宮中生活的巨大反差;歌姬舞女晚上的惡臭污穢之感和白日光鮮亮麗的對比,所造成的心理觸動,有原因來自於太子對純潔純淨的追尋與嚮往;同時,小時候的絕佳成長環境以及悉心培養也加強了太子博愛眾生的能力;遍享繁華後,看透萬象,看清欲望,決然放下,悟道之後內心更是明澈,魔王使盡五欲阻礙王子成佛不得成功也是必然。同時我也清楚這只是作為一個凡夫俗子個人的愚見,但不妨寫下來,待日後修行提高後再來看,自嘲一下未嘗不可。

但確實是被佛陀出家的巨大決心以及毅力所震撼。對大道的追尋,為了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煩惱的束縛問題,而求得解脫,巧妙得克服了出家的障礙,總能感化因緣助他出家,天地為之動容。

二、關於佛陀參訪與悟道成佛

佛陀通過實證意識到,修行要持中道,不執著追求兩個極端,即既不放縱,也不自虐。讓我對佛學院的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和體悟,也解決了內心曾經對此的困惑。但同時,對十大弟子不同修行方式成就的了解,也很好地避免了日後修行走向偏執,辯證看問題。

一些戒律的來源與初心,方便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本意。而不執著於戒律,狹隘了自己的思維與智慧。

連佛陀最後成就的時候,都會遇到魔王想方設法的阻礙,阿難也曾被魔王所困擾,更讓我意識到修行不易,不僅是個人天賦與精進的問題,還會有很多外界的阻礙,要有直面阻礙的勇氣,隨時做好準備,嚴格要求自己。

三、關於佛教理論的傳播與發展

隨著僧團人數的增加,也產生過各種各樣的問題,發生過很多事情,也隨之產生了很多戒律,這些事情讓我想到了現代的寺廟僧團,以及之前在一所寺廟結識的出家師父給我講的寺廟裡的現象以及煩心事。讓我對出家人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並且意識到,這些問題是古往今來一直存在的,不稀奇也不必太過擔憂,寺廟也並不是絕佳的清淨之地,也會有很多紛爭,因為出家人的並不是因為出家了習氣就斷了,就連十大弟子也各有特點,甚至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產生相互矛盾的地方,更何況我們凡俗之人呢。

古時出家修法因緣各異,也並不都是曾經想像得都是那麼神聖的,更別提末法時代的當今了,這也算給我天真的一面一點警示吧。也正因如此,加上僧團人數如此巨大,這就涉及到管理問題,隨時問題的產生,戒律也逐漸出現,有利於更好地約束僧眾,克服習氣。同時,經典的傳承也利於佛教更加規範化地長久發展。用現代管理的角度來說,明文規定的制度約束對大多數人是很必要的,並不是有很多人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不論是從發心上還是行為上,同時理解的偏差會導致理念傳承出現很大的偏差。所以,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人,一定要注意制度化、規範化與人性化的結合,必要的地方更要講明初心,方便其他人對某項內容的理解,最大程度地保證團隊的團結一致,並且發揮好帶頭人的作用,做好表率作用。當僧團出現問題的時候,佛陀的十大弟子可以順利解決,可是遇到根本性問題的時候,還是要看佛陀的智慧。同時,佛陀的十大弟子各異,各有出身也各有所長,在用人的時候更要尊重大家的特色與差異性,同時在人格上提倡平等。

以上是我此次閱讀《釋迦摩尼佛傳》的部分個人感悟,很多是針對個人目前發展所想的,興許看起來幼稚或者狂妄些,但還是堅持客觀記錄下來,我相信在過些時日重讀此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再看此文的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感想吧。

《釋迦摩尼佛傳》讀後感(二)

這段時間看了《釋迦摩尼佛傳》,每一位人生經歷不同,從里讀懂的內容不同,只要我們領悟到的東西是真正有益於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遠大目標的,都是好的。

在當今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面,到處都充滿這誘惑,到處都出賣欲望。打開電視有上百個頻道,想看什麼有什麼。可以24小時不停的播。尤其是網路時代打開電腦想看什麼有什麼。走在步行街到處有誘人的廣告。還有人不停地向你手中發廣告出賣誘惑。店鋪的喇叭里傳出誘人的廣告詞,電視裡面充滿了美容護膚強體的廣告。是想那些護膚強體的產品真的可以讓人不老嗎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有誰可以逃出這個規律這個世界飯店24小時開著,只要你有錢半夜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想想我們小的時候能吃一塊糖都非常高興的。流行歌曲永遠唱都是著「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年前人就被這樣的世界所引導著,什麼模特大賽歌手大賽。看看這個世界吧,電視倡導什麼年前人就追隨什麼。這樣環境成長的孩子哪裡還有一個自我。被這欲望包圍著的還找的到自我嗎假如有一個星期離開這些電視、網路、或者各種欲望包圍。想想我們是不是會感到失落,是不是甚至要罵娘。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被欲望牽引了。沒有了這些牽引反而找不到自己了。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找回自己,不要讓欲望包圍自己,左右自己。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心隨境轉。要我們的心轉境。如何能做到心轉境那,那就是不向外攀緣,要向內覺照自己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寂默。佛家在修習禪定方面,四禪八定(即使是欲界定)可以幫助我們心不向外執持。向內覺照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自我本來面目是我們生就應該具備認知的,但是因為被欲望的牽引我們找不到自我了。寂默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回自我的,寂默不是孤獨。寂默是聖者的大智慧。寂默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到這個充滿被欲望牽引的世界。寂默可以使我們更好的慈悲度眾生——能仁。

《釋迦摩尼佛傳》讀後感(三)

《釋迦摩尼佛傳》讓我更深入了解佛陀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每一位人物和故事都讓我認識到佛陀是如何教育弟子的,從中領悟到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不由自禁的想起我的恩師寬宏法師曾經對弟子的尊尊教誨。

釋迦摩尼佛49年弘法,他用無限的慈悲與智慧教育世人。當他曾經是悉達多太子的時候,首先看到了生、老、病、死、苦的輪迴,知道了通過修行放棄私慾,可以幫助眾人脫離苦海,便以此為願,後來通過苦修證悟了應該中道修行,知道過度修行和過度的奢侈是一樣的,只不過會損害身心,無法悟道。後來這位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並說出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只要恢復了自己本有的清淨自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天神曾請教釋迦摩尼佛,佛陀便告知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無異,皆有佛相,都可以成佛,現在我們有妄想執著,真心被根本煩惱,貪、嗔、痴三毒遮蔽了,做出來的事都是顛倒的,所以沉淪苦海在六道輪迴。

後來佛陀便找到曾經與他一起修行的人說:「一個真正的修行佛法者,煩惱應該越來越少,性格越來越柔順,而內心充滿喜悅,這行為日趨正常,這才是修行應有的功德;如果情緒越來越低落,性格越來越偏激,煩惱越來越沉重,那麼這可不是一個修行者應有的結果。」 佛陀教導應放棄心中只擔心自我的念頭,只要不拋棄那個欲望,我們的痛苦與煩惱就不會消除。要拋棄欲望,必須正確觀察事物,正確思考,保持正確的心,清淨的活下去,為了人們的幸福而生存,心就會自然而然清澄,真正的幸福就是以美麗的心活下去。

有一天世尊在傳法途中需借宿遇到一條毒龍,這個故事讓我學會了為人處事,所有的生物都是佛子,只要拋棄憎恨、一味利己的欲望,就能成為朋友了。在這個社會中同事之間發生的不愉快等等就如毒龍這個故事一樣。時間的一切本來就是苦、空、無常的,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永久保持不壞。

在世尊弟子中大迦葉喝米湯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有幫助別人之心的人,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人,有羞恥之心,敢於反省自己的人,就已經是一個求道的人了。要有慈悲心、懺悔心、布施心。

緣起性空,果從心生,要想得到快樂就要心靈清淨,無欲無求,方自在樂活!欲望因心而起,煩惱自生,要離苦得樂就要脫離貪、嗔、痴。同時我們還要學會不要因為驚慌浮現而生起粗暴兇殘之心,忘記了本來具有溫柔之本性。

如果我們能依教奉行,亦如佛陀永久住世,我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我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天地萬物有生就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出,說法處,涅盤處,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以上是我看《釋迦摩尼佛傳》所學到的,這些都在《阿含經》中出現過,通過佛陀和寬宏法師的教誨,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一名優秀合格的弟子。某位居士曾說:「以寂滅為體,以離相為宗,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希望我們都能悟道成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