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子不語》讀後感

《子不語》讀後感(一)

最近在隨便翻讀一本偶然得到的《子不語》,前言裡說到袁牧在收集整理這些民間鬼怪故事的初衷是:

「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以妄驅庸,以駭起惰」。

大概意思是說,自己無非是記下這些故事來自娛或娛人,起個消遣作用,或者能陶冶性情、振奮精神。其實大多數都是些讓駭人聽聞的事情,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是想讓這些妄言妄語驅走平庸的慣性思維。

這是一個講求奮鬥、理想、充滿了扎了雞血的成功學的國度,仿佛每個人都要成為卡耐基,人人手必備一本賈伯斯傳,仿佛你沒讀過就顯得你跟不上時代巨掉價。

《子不語》裡也有一個世界。安安靜靜的小鎮,古老曲折的街巷,神秘靜默的山林。在大人眼中寧靜安逸的世外桃源,從孩子眼中則充滿著不可思議的故事。芙蓉花下埋藏著纏繞百年的思緒,蘆葦盪中飄逸著一千年釀成的香酒。

翻開畫頁,這個世界經由夏達用細細密密的線條陳鋪而出。如此細膩溫潤又氣象萬千——那些鈴鐺般的花朵仿佛正在風中搖拽,發出一串清脆的聲響。

如此具有古代風味的一本書,怎麼能不深入其中?

《子不語》讀後感(二)

關上門關上窗,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完全黑暗的房間裡靜靜地坐下來泡上一壺好茶,捧上一本好書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人們說讀好書,好讀書。可是也不代表著只有那些我們平時耳熟能詳和的四大名著、各種各樣著名作家寫的書才是好書。也不代表著就只有寫出來的文章才算得上好書,書,也可以用畫出來的。比如大家比較了解的漫畫《父與子》也能承的上好書,用畫出來的好書一點也並不比寫出來的書差上多少倍。甚至還讓人更有想像的空間。最近我也讀了本漫畫書,我覺得它雖然沒有《父與子》那樣著名,講的也不是什麼英雄的故事,但我覺得那也是一本好書。

這本書得的書名叫《子不語》。

《子不語》是現代著名漫畫家夏達的得意之作,畫風沉穩大氣,精緻優雅成了它的一大亮點。當然,它最吸引我的地方不單單只是它出眾的畫風,更多的是它的內容。它帶給人的感受,帶給人的那份情感。

9歲的小語跟隨母親搬家到一個古老的小鎮,故事從這裡開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關於麟趾鎮的歲月,伴隨著小語的到來,拉開了重童帷幕。春蠶悽厲,芙蓉嫵媚,水影幢幢,雕鑾精妙,那些詭異傳說,各色妖怪。伴隨著小語的探險,帶領我們尋訪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忘川之上,桑梓之下,一半是光,一半是影。隨著四季的更迭變換,麟趾鎮的一點一滴逐漸在小語的身邊成形。狐妖攝魂,月光醉人,神只借道,白蛇庇護,那個莫測世界,魑魅魍魎。小語是書中作者所說的「言能者」,能看見我們看不到的人、事、物,帶領我們進入另一個類似童話般的世界。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上各種骯髒金錢的交易像蒼蠅般充滿了整個世界。各種不良的風氣就連我們小學生也能感受的到。孩子的世界應該是最純淨最無暇的,但是現在已經很少有孩子擁有那樣純淨美好的世界了。在這本《子不語》裡沒有那些不良的風氣、權力的爭搶、金錢的交易,讓孩子們小時候最喜歡的類似童話又帶有一些人生成長理念的畫面一幅幅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帶來一次次心靈的感悟,帶來心靈的感動······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他們應該像這本漫畫書中的女主角小語一樣純真,可是也許只有在這樣的漫畫世界裡才有可能找到這樣的無憂島,讓孩子不再受心靈的傷害······

《子不語》讀後感(三)

讀《子不語》十三卷·江秀才寄話,該文一開頭就說,婺源有一個姓江秀才,名永,號慎修,能制奇器。文中說:「取豬尿脬置黃豆,以氣吹滿而縛其口,豆浮正中。」諸位看到的是什麼?這是當今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為數不多的幾個科學先進的國家正在潛心研究而剛剛取得若干進展的超導技術現象。「置一個竹簡,中用玻璃為蓋,有鑰開之。開則向簡說數千言,言畢即閉。傳千里內人,開簡側耳,其音宛在,如面談也。」這又是什麼呢?這是現代的錄音(從前叫留聲)技術。

《子不語》作者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杭州人氏。生於清康熙55年(1716年),死於嘉慶3年(1798年),是清代著名文學家,23歲考取進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先後曾在江南、陝西任地方官職,但因不滿官場腐敗,後半生四十餘年隱居家鄉,從事述著。

幻想是發明創造的搖籃。()阿拉伯傳說波斯飛毯也屬超導技術方面的幻想,征服自然界是世人同此心,幻想歸幻想,只幻想不動手做永遠只能是幻想。歐洲進入十八世紀後,結束了中世紀最黑暗的宗教統治,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科學技術有很大的發展,袁枚死前10年,法國發生大革命,進一步解放思想。當時中國的廣州、兩江、直隸是歐洲人進入中國的集中地,以英國為首的大毒販,開始把鴉片輸入中國,中國開始受列強侵略。袁枚作為一個有名望的文學家,隱居江寧(南京)鄉間,接觸到一些先進事物並在作品中體現出來是不足為怪的。袁枚死後不久,愛迪生就發明了留聲機。可惜古代中國封建思想的禁錮,一切發明被斥為「奇技淫巧」,大批有才能、有思想的知識分子,被科舉制度的八股文所束縛,不能在套用科學上有所作為,實在是一個民族的悲劇。只有在今天,我們國家的知識分子才能人盡其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