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偉人傳記讀後感

中國偉人傳記讀後感(一)

肖特寫的《毛澤東傳》引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

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經驗與偏見的俘虜,歷史變成了不斷被重新詮釋的過程。試圖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變得困難。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可能會被自己的直接經驗所左右,而無法用更長遠、客觀的眼光觀察現實;但如果當你出生時,慘痛的悲劇早已過去,你獲得了新的觀察視角,卻又可能被一廂情願的抽象、膚淺所左右。沒有隱而未宣的資料,沒有刺激人心的陰謀論,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距離感也使這本書獲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範圍內,用普遍性的意義來衡量毛澤東。

短短的20年間,毛澤東的故事仍不斷被談起。1980年代初,由於文-革的傷痛,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的聲譽受到了影響,鄧-小-平為他作出了七三開的評價。到了1990年代初時,他又重新獲得了普遍的讚揚,日漸加深的市場化進程造就的社會不公,使很大一批公眾忘記了歷史的傷痕,而懷念起毛澤東時代更公平的歲月;而當毛澤東110周年的誕辰紀念日到來時,紀念毛澤東成為了一種全國性的儀式,人們對於一段遙遠的、由信仰構成的歷史充滿情感。

西方描繪毛澤東的作品的普遍特色,卻是中國的傳記作品最為缺失的角度。菲利普。肖特的這本著作最吸引人之處在於避免了60年代大多數西方學者將毛過分浪漫化與神秘化的傾向,是典型的記者化作品,敘述生動、注重個性與歷史畫面的結合,外國人的角度使那些習以為常的材料煥發出生機。對於歷史最有趣味的描述,絕非是將一切歷史事件視作想當然的、必然發生的結論,而應採取一種向前看的姿態。構想你處於與歷史人物相似的境地,面臨各種選擇的誘-惑,並最終作出帶有偶然性的結論。毛澤東絕非那種天生的偉大領袖,在1911年時,他對於中國充滿不成熟的憧憬,18歲的湖南青年構想的中央政府是孫中山成為總統,康有為是總理,梁啓超則是外交部長。一直到1920年,他仍不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衝擊,他是依靠被列寧批判的考茨基而非正統的馬克思獲知社會主義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義會議,中國革命似乎都不一定由他領導,來自蘇聯的年輕海龜派王明、博古才前途無量。他始終未能贏得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一直到1949年,史達林都更傾向於蔣介石。而毛澤東對於美國的感情則在相當大時間內都如此熾熱,1940年代延安的官方報紙對美國民-主的讚美達到了巔峰,在抗戰勝利後,他與周恩來都如此想去美國會見杜魯門;而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如此地討厭教條主義,他厭惡別人將馬列主義變成金科玉律;對於共-產-黨僅僅通過三年戰爭就戰敗了國民黨,他自己都覺得吃驚,他原指望更長的時間……毛澤東的前半生比後半生更容易描述,因為資料更為充分,觀點更為多元,而他的後半生儘管更富戲劇色彩,對此的記載卻不得不千篇一律。與1949年前不同,私人的情感更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公眾生活,絕對的權力則使他的任何行動都被放大出來。也因此,人們對於他的私人生活作出了更多的猜測,渴望在其中發現更多的歷史課本無法言說的秘密與謀略。在世界性的領袖中,沒有比他的後半生更難把握的題材。由於對普遍性歌-功-頌-德的不信任與遭受的苦難,知識分子在描述毛澤東的後半生時,往往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對此,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邁斯納曾作出過著名的判斷,即中國的主要工業能力、基礎設施,都是毛時代所建立的,這一切都為鄧-小-平的改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矗

過遠與過近,都難以使人理解歷史。老一代知識分子常常擔心,對於文-革歲月的遺忘,使年輕一代很可能重演錯誤。距離毛澤東逝世已經31個年頭,伴隨著越來越多私人記錄的出現,那個時代的形象正在變得日益豐滿起來。雖然對於這位在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的全方位研究仍未開始,但重要的是,我們研究的態度必須發生轉變,新的作家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研究中的過分強烈的情感與道德因素。在這一點上,菲利普提供了某種示範。儘管,我在作品中常常迷失自己,也感受不到這本書的基本坐標與準則是什麼,但是,它讓我看到了一個人物相對完整的成長過程與其歷史背景,看到了一個人精神氣質的轉變過程。對於不理解毛澤東的新一代人來說,這本書至少值得一讀。

中國偉人傳記讀後感(二)

我讀了一本書叫《周恩來傳》,相信周恩來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即使對他不怎麼了解,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看了這本書以後,給我們的啟示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讓我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周恩來,子翔宇,祖籍浙江省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也許是因為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山河和歷史的英豪,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1917年夏,周恩來中學畢業,籌划去日本留學,他給同學贈言說:「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這表明他一直以來的志願。後來周恩來決定回國,為祖國出一份力,接著就投入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迫使北洋政府不敢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同時五四運動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闢一條廣闊的道路。周恩來積極參加示威遊行。他創辦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他這張報辦得很有「精神」,喚起國民的愛國心。這年10月,日本領事致使歹徒打死、打傷天津警察和學生,天津人民決定抵制日貨。日本駐津總領事提出「嚴重抗議」。周恩來等20餘人被捕,他們在獄中也並未屈服,抱著一絲希望,繼續燃起光明的火炬,向難友們宣傳馬克思主義。周恩來後來在談到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時說道:「自己的思想是顫動於獄中,一種革命意識的萌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1920年11月,周恩來坐海輪去法國,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學習和考察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經驗。他說:「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套用之於吾民族間道」。他為了自己的祖國虔心向別人請教,偉大的精神讓人欽佩。

周恩來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甚至在病中,他也毫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如何,一心想著戰士們。他所說的最後一句:「我這裡沒事,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同志,那裡需要你們」。他對自己的生命毫無掛念,在病痛的折磨之中,他唱起了《國際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心裡想的仍然是別人。

周恩來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奮鬥,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最終實現建設新中國的目標。

雖然一代偉人周恩來已經去世,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時時刻刻牽動我們中國人的心。

中國的英雄是堅強不屈的,革命戰爭不是周恩來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全國軍民的努力,是無數中國人民的功勞。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是中國人民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周恩來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讓我們中國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中國偉人傳記讀後感(三)

我取出《偉人的足跡—毛澤東的故事》,看著書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但我只是從電視上認識了他。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本書記錄了這位扭轉乾坤的偉人留給歷史的一些閃亮的足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父子之間》這篇故事。毛澤東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又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時代可不像我們這樣有著幸福的生活。他出身在一個農民家庭里,由於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和生活所迫,他連讀書的自由都沒有。

毛澤東14歲時就被父親停了學。但他並沒有因此就放棄學習。在每天下地的時候,他總是悄悄地帶著一本書,一有機會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後面,躲在一株大樹下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有一回,他被父親當場逮著了,父親狠很地罵了他一頓,並要他在半天內挑十五擔糞。下午,毛澤東再一次失蹤了。父親十分容易地找著了他,大動肝火。但是當父親知道兒子已經挑完了十五擔糞時,不禁目瞪口呆,這些糞在半天內挑完確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他實在沒有理由再罵兒子。由於刻苦讀書,毛澤東從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得到了有益的薰陶,他還深深感觸:為了中國的命運,他應該走出韶山,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毛澤東曾經說:「中國也要有華盛頓、林肯、拿破崙、彼得大帝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才不至於遭受到列強的欺辱。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

合上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想我也要像毛澤東一樣刻苦讀書,在少年時期打好基礎,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偉人,和他少年時代發憤讀書、學習是分不開的。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毛澤東爺爺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再想想自己,家中有好多好多的書,可是我很少靜下心來看一看。有的時候媽媽爸爸硬是要我看。我就像是為了完成任務一頁一頁地很快地翻過去,至於書中寫了些什麼,我卻一點也沒有記住。我想:為了我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我決定發憤讀書,從書中吸收養料,增長知識與才幹,沿著毛澤東爺爺開闢的道路走下去。

學習毛澤東思想,還有助於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應該看到,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落後的、愚昧的、腐朽的東西和與改革發展背道而馳的不正之風,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許多人在市場經濟弊端的籠罩下,漸漸地迷失了自己,靈魂被金錢的魅力所征服,所腐蝕。造成這些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腦海中的思想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健康,為了追求物質文明而忘記甚至放棄了精神文明。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從高層開始改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無私奉獻精神,仍然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革開放領導者與組織者的客觀要求。要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鬥爭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鞠躬盡瘁,無私奉獻。

可是,現在的孩子們,大多數迷戀於卡通片和電玩,而忽略了書的重要性,不愛讀書。其實,在知識的海洋里,書就像一位熱心的嚮導,幫你揭開了無數的謎團。尤其是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要想讓中國成為世界強國,就要靠我們這一代。所以,我們要像先輩們那樣,刻苦學習,認真讀書,用我們的頭腦和智慧以及豐富的科學知識,來建設我們美麗富饒的祖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