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美德小故事的讀後感

美德小故事的讀後感(一)

放下手中的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無論是古還是今,每一時代的少年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美德,他們是我們的驕傲。關於他們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還依稀記得曾經學過的一句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這講的是孝順和謙讓的美德。現在社會同樣存在這樣的人。如雷鋒樂於助人,任長霞捨己為人。他們每個人都是我們的榜樣,在這些美德的薰陶下,我們逐漸變的優秀,社會逐漸變得和諧,生活逐漸變得美好。

雖然有許多榜樣在為我們指路,但仍有一些人忽略他們。昨天中午,我騎車去圖書館,在一個十字路口處停下了下來,當時沒有警察,旁邊的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人左瞧瞧,右看看,發現沒有多少車後,便打算闖紅燈,當他快要到達另一邊時,撞倒了一位從斑馬線上走過的老爺爺,他摔倒在地,手中的東西撒落在地,雞蛋也被撞碎了。這位青年人扶起腳踏車,看了看老爺爺,竟騎車離開了。這時,綠燈亮了,我正要騎車過去扶起老爺爺,從岔道上跑來一位中年男子他迅速將老爺爺扶起,問:「大爺,您有沒有受傷?要不要去醫院呀?」老爺爺揮揮手說:「不用了,謝謝你,年輕人。這時,可能是良心發現,那位騎車走了的青年人停了下來,回頭看了看老爺爺,看已經有人扶起老爺爺,便有騎車走了。我們通過紅綠燈,看到人們向中年人投去讚許的目光。我發現他身上有著助人為樂的美德。像青年人一樣不負責任,不講道德的人仍有許多,相信他們也都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但當自己闖禍,犯了錯誤時,心中狡幸卻將和這些都拋到腦後,以至於臨陣逃脫不承擔後果,而那麼中年人卻有些善良的心,不難看出,這兩種人的差別,而正是因為「青年」較多,「中年」較少,才使得社會不至於混亂。

好人為人傳頌,壞人惡名遠揚。中華美德改變則我們每代人的心,讓我向孔融學習,向雷鋒學習,向那位中年男子學習,去幫助和感化身邊的人,讓世界都知道我們中華美德,讓中華美德發揚光大。

美德小故事的讀後感(二)

美德使人變得更美,美德使生活更豐富多彩,今天,我就讀了一本關於美德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美德故事》。

《美德故事》這本書分為九類,分別是誠實守信、善良仁愛、勤儉節約、堅韌勇敢、勤勞實幹、謙虛好學、正直真誠、孝敬父母和注重他人。這本書是通過很多神話故事、詩篇、寓言、童話等豐富題材,讓我逐步地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讓我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價值,使我展望人生的道德觀。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受教育的是「曾子殺豬」這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去趕集,兒子非要跟著去,妻子害怕兒子惹痲煩,所以就騙兒子說:「你只要不跟我去趕集,媽媽回來就給你殺豬吃。」兒子一聽便乖乖的呆在家裡,妻子回來後曾子拿著菜刀就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請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的說道:「做人不能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就應該做到,要不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孩子。」後來他們真的把豬給殺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記得有一次,我答應媽媽今天不會看電視,我還是趁著媽媽出去的時候,偷偷看電視。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美德小故事的讀後感(三)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自任為很好的一本書——美德故事,有時候我讀到一個感人故事的時候我會掉淚,但是我讀到一個承認錯誤故事的時候我會很高興。這是一組關於誠實守信的故事。

到這裡,我想到了一個令我非常感人故事叫「誠實節的來歷」,我來給你講一下吧!

關於這個節日的來歷,真是一個又悲慘又真實的故事呀!

在很多年以前,美國的威斯星洲夢特羅市里,有一個小孩名叫艾曼紐,丹楠的孩子。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那個時候,丹楠只有五歲。就在丹楠走頭無路的時候,有一名酒店老闆收樣了他。而且把收養為養子。

說時遲,那時快,三年過去了,他變得懂事了。有一次,他的養父殺了人,他的養父讓說假話,他不肯,養父一邊對拳打腳踢一邊拿出繩子,把丹楠結結實實的捆了起來。然後他夫婦二人把丹楠吊了起來,

養父問你說不說,你不得話那你就去死吧。就算也不說假話。這時,夫婦二人左一鞭,右一鞭打,直到說為直。突然丹楠說「不,我不說謊」。然後頭垂到胸前一動不動,夫婦這下慌了神。但是,紙是保不住火的,夫婦百般狡辯。最後還是以謀殺罪被的、逮捕,收到了應得的懲罰。()

事後,蒙特羅市政府為紀念著寧死也不肯說謊的孩子,建造了一塊紀念碑和一個塑像,他死的那一天定為誠實節。那塊紀念上鑲著這麽一句話懷念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

現在,每到這一天,紀念碑前就堆滿了表示哀悼的白色小花。每一個走過這裡的人,都會摘下帽子,像這位無畏誠實者致敬。

寧死也不肯說假話,這需要多磨大的決心,多麼堅定的意志啊。丹楠只個八歲的孩子,他能做到,我們更應該做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