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學生寫的讀後感

大學生寫的讀後感(一)

生命存在的意義就像一個矩形的面積,生命以物理形式存在的時間長度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生命以精神形式存在的空間長度與廣度卻從某種方面直接決定了她的意義。

生命何其精彩。只可惜我無法將它定格在一瞬,成為永恆。卻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永久的記憶。並將伴隨我的始終。

當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那本歌頌他們一生坎坷旅程的書——《生命制高點》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十分壓抑,這和以往讀書時候的興奮之情截然不同。

我不敢一目十行,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片段或一幕感人的情節。我一字一句細細的品讀,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書中並無華麗的詞藻與浮誇的篇章。有的只是樸實無華感人肺腑的至情至愛。

《生命制高點》這本傳記講述的就是由一群殘疾人手拉手,心連心組成的「心靈之聲」藝術團,這是一個獨特而又堅強的大家庭,他們從建團到逐漸壯大,再逐漸顯赫,直至家喻戶曉;這是一個殘缺而又完美的世界,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遭遇,有著和我們不同的生存狀態,他們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磨難。這些苦難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不怕異物的刺激,不怕病理的折磨,同舟共濟,風雨無阻,有分裂,有分離,有血,有淚,但從不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從不忘記綻放光輝的憧憬,最終結成耀眼的累累碩果。全書由40個故事連綴而成,每個故事記錄了一個演員的辛酸苦累,裡面記載著這個殘疾人組成的「心靈之聲」藝術團的演員他們對命運的不公。頑強的奮鬥和不屈不撓的拼搏。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精湛的技藝無懈可擊,他們在向世界人民詮釋殘缺的軀體孕育的藝術依然完美無缺,用恬淡的微笑告訴每一顆迷惘的心靈,幸福因為苦澀的經歷更顯甜美。

副團長穆建新是個患有先天性軟骨營養障礙的殘疾人,一個身殘志堅的殘疾人,中國第一代殘疾人大學生,素有「第二個張海迪」、「輪椅上的歌唱家」之美稱,她是「心靈之聲」藝術團創建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為這個藝術團披肝瀝膽,勞心勞力,傾盡所有,可以說,她把她半輩子的寶貴年華都先獻給了這個藝術團。

回想她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哪怕是局外人也無法平心靜氣的冷眼旁觀。她這半輩子似乎是被苦難所俘虜。翻開傳記,記載的苦難史比比皆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她一副清甜的好歌喉無用武之地,滿腔的豪情壯志只能被埋沒在窮鄉僻壤,看到這裡,我不禁想替她問一下這老天,為什麼要對這個弱不禁風的女孩子如此殘忍,他既然創造了這個鮮活的生命,為什麼不給予她快樂、幸福?然而命運並未停止對她的捉弄與折磨,當她的理想破碎在北京城之後不久,她的父親就溘然長逝啦,家裡的頂樑柱就此垮了,可謂孤陋偏逢連夜雨,船行又遇打頭風。

原以為她這一生要被苦難緊緊包圍著,但是「當一個人沒有東西可以失去的時候,就是開始獲得的時候」,果不其然在全家的幫助下,經過穆建新的努力拚搏,1988年9月7日,穆建新收到了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音樂系的錄取通知書,她總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看完了他們的,在回過頭來看看我自己。我其實不是個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失敗;我害怕挫折;我害怕前途的迷茫;我害怕我的人生失去方向。我總是想著如何去逃避,而不是迎難而上。與他們相比,我實在是無地自容,羞愧萬分,自慚形穢。曾經我被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至理名言——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感動的淚流滿面。現在我的心目中有多了一位女保爾,她將使我獲益良多。

讀完整本書,一個「愛」字貫穿全書的始終。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並無血緣親情。但是他們相濡以沫、攜手共度人生中的風風雨雨,潮起潮落,這種無言的愛,無私的關懷體現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這小小的一個「心靈之聲」藝術團,實現了美好的烏托邦;理想的大同社會。

活著,我們或許不能轟轟烈烈,但可以蕭蕭灑灑;

活著,我們也許不會驚天動地,但可以腳踏實地;

活著,我們可能不會出人頭地,但可以知足常樂;

活著,我們大概不會萬人景仰,但可以默默無聞;

生命何其精彩,他使我們明白他的價值和意義,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枚音符,想要彈出悠揚的歌曲,只有將自己完美化。我想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讓我們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上,笑看人世間的潮起潮落!

大學生寫的讀後感(二)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再到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然後輾轉到上海,最後又離開去了重慶。是是非非,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瑣碎,終於使方鴻漸不堪忍受壓抑,不斷渴望衝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每每讀到方鴻漸,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製造假學歷矇騙丈人和家人,被登報顏面盡失;又因為電話的誤會;戲劇般地錯過了與唐曉芙的姻緣;還有湘西道上的艱難險阻;三閭大學裡遭遇不見天日的陰暗的政治鬥爭,你奸我詐中慘遭傾軋;玩笑下與孫柔嘉結婚卻又整日家裡雞飛狗跳。「圍城」里的人,在各種無休止的糾葛下的可憐、窘迫、痛苦、尷尬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曬。

還有多少鴻漸苟且在「圍城」,他們蜷縮於社會的罅隙里喜怒哀樂,因為怯懦被時代的荒流淹沒,比起社會人人明爭暗鬥的烏煙瘴氣,他們是那麼的軟弱無力,而他們的善良在溫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種揪人心肺的痛。

在這烏煙瘴氣中,刀關劍影,殺戮和生存並存,競爭和淘汰輪番上演,情場、官場、名利場,看這個污濁的社會如何蠶食人們的靈魂和道德,吞沒人們的操守和倫理。腥風血雨中瀰漫著濃重的腐爛氣息,令人作嘔。看那一個個迷失了自我的人,都淪為社會的詛咒,他們丟失了青春,丟失了年華,丟失了真情實感,丟失了最初的純真善良。這個時代不需要他們曾經有過的友誼、愛情,這個時代牢牢困住了他們的思想,陰暗的舊社會符咒正在耗盡他們的生命,逐漸地一部分人痳木了,適應了,屈服了,不再想突破這似乎無堅不摧的「圍城」——又是一個個奴隸。可是,那些還有生氣還有精力的青年,他們的路真的早已被荊棘披覆,攔腰折斷了嗎?未來的路又在哪裡?也許這一切,只有那隻祖傳的老鍾知道。

再來回顧書中的人物形象,錢鍾書老先生強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記憶最深的非屬那幫三閭大學的偽君子假學士不可。韓學愈,造假學位,齷蹉骯髒,挑撥離間鴻漸和劉東方,即使在鴻漸這種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聲情並茂。李梅亭,表里不一,自私猥瑣,在湘西路上留錢買菸葉和烤番薯獨自享用,還被路上的妓女迷魂心竅,張口閉口仁義道德,背地裡儘是些不光彩的事跡。還有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禽獸不如,身為一校之長,肩負教育救國之使命,卻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臉。痛哉!教育界尚且敗類比比皆是,何況官場等等。

唯一一個算是完美的人物唐曉芙最後也不了了之,也無從得知後續,只能希望能堅守自我,不被社會玷污,甚至成為解救別人的新青年。

結尾的留白給人們充分的想像,因為有太多的遺憾與不甘,在此便後續一段:

方鴻漸一氣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後方重慶,臨行前拍電報通知了趙辛楣,倆人,一拍即合,趙答應為他找份事乾。鴻漸沒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憐惜鴻漸,決定與他一起前往重慶,他原先也是計畫投奔他在那裡的親戚,當得知鴻漸沒有錢時好心資助,算是回報鴻漸對自己的信任。鴻漸到了重慶順利地在機場見著趙辛楣,同時還向老朋友介紹了王先生。得知了他們倆同時失業的境遇之後,趙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謀事。在趙辛楣的幫助下,倆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成為了趙辛楣的同事。鴻漸待生活有了著落之後向爸爸發電報。爸爸回報表示很擔心他,因為走之前沒有通信,喜極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來,為父也可放心矣」。

好景不長,上海傳來了噩耗,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心急如焚的鴻漸立刻拍電報要家裡人來重慶,還要求帶柔嘉一起來。鴻漸家裡人當即動身整理東西,同時也收到了鴻漸寄來的匯款,終於在日本完全占領前逃離出來。其實到了重慶之後,鴻漸就有點後悔當初對柔嘉的冒失,只是為了面子他想在重慶有了自己的事業在尋機言和,這幾日更是想念的很,又急拍電報給柔嘉,希望她能和自己家人一起來,但是在機場鴻漸找不到柔嘉的人影,他的父親只是給了他一封信。大意是在上海還有點事要處理,晚兩天來重慶,署名:依然愛你如初的柔嘉。鴻漸心裡明白,柔嘉不想一路上受家裡人不接待,為了讓自己不至於難堪,特意錯開日期,心中不免一絲惋惜,卻也無可奈何。

結果第二天上海完全淪陷的訊息就傳遍了全中國,柔嘉似乎從此也就從鴻漸的生命里徹底消失了。

悲痛中鴻漸回想起之前和柔嘉在一起的種種快樂,吵歸吵,柔嘉還是自己的好妻子的,畢竟深愛著他。還沒有等鴻漸從悲痛中恢復過來,上海方向又寄來了一封信,上海方向拍來一封電報,鴻漸原以為這是最後一絲希望,讀後卻頓時淚如泉湧。「我還記得你和我講蘇小姐、唐小姐的故事。我想,事已至此,也是天命註定,我或許來不了了。上海全城戒嚴,任何人沒有特別簽發的通令都不能出去,你看到的這份電報時不用太難過,也不用太擔心我,如果我死了,就去找唐小姐吧,他是好姑娘,也算了結我最後的心愿。」

之後全國國統區與日本新占領的上海完全隔絕,陸續的,社會上逐漸流傳起一種說法,日本兵燒殺搶奪,上海成為一座喋血孤城。鴻漸心想,柔嘉也免不了這命吧,他懦弱地替自己尋找理由安慰自己,是柔嘉自己要求延後兩日的,也許是她跟著自己吃苦太多,早點去了也罷,總算是離開了這污濁的世界,完全逃離了這座「圍城」。像鴻漸家裡人一樣,很多人連夜逃離了上海,其中有不少人拖兒帶女的來到重慶。畢竟是中國的大後方,人們總希望能安全一點是一點,有親戚的再好不過,沒有親戚的就淪為喪家犬,住最便宜的旅店,吃最便宜的麵包,在來之前慌忙帶上的一點錢用完之前還不至於每天排長隊去政府難民署領救濟糧。

因為人多難民署的人一下子忙不過來,鴻漸就被暫時調去幫忙,每天早上天微亮就開始分配排隊的難民每人倆饅頭和一碗稀粥。日子似乎有安定了下來,十天過去了,難民人數在成爆發式增長之後出現了穩定,一直排在鴻漸這一排的難民,鴻漸也基本都認識了,因為工作的緣故,看到這麼多的難民鴻漸心裡也有了寬慰,都是命,你我都逃不過。

這天,一對新的母子忽然出現在鴻漸面前,鴻漸出於同情,一邊盛粥拿饅頭一邊與那位母親聊起來。開始時鴻漸沒有細看,當他把多給的第三個饅頭塞給小男孩,孩子母親唏噓著讓孩子謝謝叔叔時,鴻漸才看清了這女人的臉,「你……,你不是唐……」

不知道上海家裡的老鍾,現在是否還是準時地每小時晚七分鐘……

大學生寫的讀後感(三)

讀過《忠誠勝於能力》一書,對忠誠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忠誠的面很廣,可以指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對上級、對朋友等真心誠意、盡心盡力,沒有二心:忠誠老實|忠誠勇敢|忠誠可靠|對祖國無限忠誠等。

忠誠既是古今中外予以讚譽的一種美德,又是事業成功的一塊基石。中國文化非常講究忠誠。「一臣不事二主」的觀念具有很深的影響力。在中國,幾乎到處都能見到關公廟,關羽因為「掛印封金,千里尋主」而成為忠義的化身,成為「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典範。關羽無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作為一個民間傳說的主角,都被罩上耀眼的光環。拿破崙曾經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還說過,不忠誠於統帥的士兵就沒有資格當士兵。「士兵必須忠誠於統帥,這是義務」。

忠誠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統帥與核心。缺乏忠誠,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現代企業竟爭激烈,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更多情況下是指「知識型員工,企業大廈的建構的支柱就是由知識員工所組成的。日本企業明確提出用人的基本原則是「忠誠第一,能力第二」、中國企業用人講究「德才兼備、西方企業用人注重「價值觀認同,其實質都是需要對組織、對企業的忠誠。應當說層面越高的成員就越需要其對組織的忠誠。知識員工一般處在企業內的中高層面,因此,如何提高知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就顯得日益的重要。

一個企業要有好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忠誠。那麼怎樣才能把工作乾好,才是對公司的忠誠呢?每天歡歡喜喜,熱愛他所做的一切,視其為享受,於是,生命就是一支悠揚動聽的歌謠。快樂工作是一種於已於人於公司都有益的職業態度,是一種高效的工作狀態,更是一種通往成功的捷徑與方法。你的笑容會感染你的上司,同事與客戶。為此你和你所在的企業都將獲益良多。只有帶著熱情的態度去工作,用一種快樂在於積極的心態,像億萬富翁般快樂工作,保持熱情主動的精神,以老闆的頭腦對待公司,甘於從平凡小事做起,專注使工作做得更完美,這樣才能把工作乾好。同時應確立明確的工作目標和計畫,為成功勾畫一個藍圖,量化工作,一步一步完成,及時修正目標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把握今天,做事追求高效率,管理時間,就是管理快樂,珍惜時間的每一分鐘,始終抓住重要的事情做,拒絕拖延,現在就去做;另外,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微笑帶來好人緣,建立雙方平等基礎上的尊重,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團結互助才會雙贏,服從上司是你應盡的天職,成為同事的知心朋友。

忠誠是成就優秀員工的重要的品質,當一個企業的員工都具備了這樣優秀品質,這個企業也會成為優秀的企業。忠誠是企業疑聚力之魂,動力之源;是員工在企業中實現自身價值,取得成就的助推器。像有些人為什麼會牢騷滿腹,怨天尤人?真是工作枯燥乏味、薪酬體制不合理、甚至低得不能養家餬口、自己沒有被重視嗎?不是,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在為誰工作。這個最基本的出發點如果發生了偏差,那得到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截然相反的。就如同敷衍和認真這兩種工作態度一樣,敷衍的結果就像故事中的魯西一樣自己為自己造一所精製溢造的房子;而認真的結果得到的會是一痲精美的別墅。

人生就像一場沒有里程的馬拉松比賽,()每個人都是場上的運動員。在比賽中,不僅要看你是否有速度,更要看你是否有耐力。只有具有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人才會在馬拉松比賽中勝出,也只有對自己負責,對所作的每一件事情負責、對每個人忠誠,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在人生的馬拉松比賽中,責任是你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缺乏責任,缺少忠誠,使你對到底在為誰工作、你工作的方向是什麼等問題永遠是一頭霧水。對於一個人的發展而言,需要明白你是在為誰而工作,需要知道人生的方向。就好像一個人在大海中行駛,如果不知道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對他來說都不是順風。相同的道理,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那麼努力地工作,到底是為何而做,為誰而做,那麼無論他換多少個工作,永遠都不會遇到更好的下一個老闆。只要抱持忠誠精神和負責態度,每個人都可為工作賦予全新的境界,從工作中找到尊嚴和成就感。

實質上個人、企業和社會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共同體,有互為因果、互為依存的關係。你不忠誠於企業,企業必然不會對你有回報。就像昆明院蔡院長所言:「一個對社會沒有價值的企業必然被社會淘汰,一個對企業沒有價值的員工必然被企業所排棄,一個對員工沒有價值的企業必然被員工所拋棄」、同時三者之間又形成了一個「一個員工服務企業,企業服務社會,社會回饋企業,企業回饋員工的價值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