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後感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後感(一)

這個假期,學校推薦了很多好書,我隨機選擇了這本由朱煜撰寫的《講台上下的啟蒙》。

本書分為四輯:「放在心上」、「牆外白楊瑟瑟搖」、「當下,我們怎樣做教師」以及「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書中所述既有作者從事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又有對國小教育的看法,還有讀書筆記和關於親友的雜記,體裁上有隨筆、對談、日記、書信、散文等。

初看此書,好像對於我這樣的幼兒教師來說,並無多大的實際指導作用,但是「教育是相通的」,朱老師教育小學生的方式方法,幼稚園又何嘗不適用呢?抱著完全接納的態度,我認真閱讀起來。

書中第一輯「放在心上」寫到:如果教師真正把學生放到心上,教育將成為一個無比動人的過程,教師將從中感受到愉悅和幸福,教師的職業生涯亦將與其生命歷程融為一體,並綻放出璀璨的光彩。這讓我無比震撼。書中聊到學生因為一個很小的事,關於方言的問題請教語文老師,當時語文老師不清楚,老師說,等他查到資料後再告訴學生。事後,老師把查到的資料告訴給學生,就因為這件事,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家長說,老師是把孩子真正放在心上了。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照顧的孩子更是比小學生懂得少了,很多常識常規都需要我們不斷提醒和教育,我們更是要把孩子放在心上,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有其他更多生活方面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幼兒教師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後感(二)

閒暇時間讀了《講台上下的啟蒙》這本書,讀完之後對我有很大的啟示,我覺得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隨著藝術課改革的深入要上好一節課,不管是歌曲課還是欣賞課,我們在一節課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其中是最難解決的問題!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自己逐漸對這一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樣我們的音樂課也有相同的道理,老師上課的質量差了,學生聽得煩了,也就不會參與其中了。以至於造成整個教學質量的下降。這樣,我們就不得不去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音樂課,怎樣讓學生參與進來,怎樣讓學生動起來的問題。首先,我們得從最基本的問題入手。我們都知道,「高樓要有地基作準備」而教學也是如此,要上好一節課,也得有很好的「地基」才行,音樂課的「地基」就是「備好課」。談到備課,有人說它不重要,我們認為是不正確的。因為,備課是上課的準備,是上課思路的演習。一節課要備的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才行。只有這樣,上課才具備了它前提的條件。一節課有了好的構思,剩下的就是如何實踐,怎樣上好課的問題了。其次,老師要統觀全局,用自己的「魅力」去調動學生來展現自我。

老師魅力的要培養。「如果說音樂課是一艘船,那麼老師可以說是這艘船的舵手」。得時刻掌握,船航行的平衡及方向。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自己,在學生心目中良好的形象,掌握好教學中的「度」。把學生引導好,做到處理問題恰如其分才行。

音樂老師不是專門從事某項專業的專業人員,得有綜合的業務素質才行。因此,老師得不斷的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才不至於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老土」。才會慢慢培養自身的魅力!對老師的要求達到了,那麼,學生該如何調動呢?

我們可以把音樂課看作學生彰顯自我的舞台。音樂課,有的課題淺顯易懂學生也樂於學。歌曲的故事性比較強的,運用上電教手段,我們就能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可以通過電教手段解決節奏的難點;可以通過拍手等簡單肢體練習,培養學生的樂感;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分組練習,通過歌曲、表演及打擊樂配樂來再現作品。一些比較深奧的欣賞內容,我們要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行。

我們在欣賞過程中就可以加入一些簡單的拍手練習來調動學生,還可以加入小合唱分組練習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多種藝術的融合不正好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嗎?有了上面多彩的練習,學生興趣還怕不濃嗎?課堂還怕不生動嗎?

我們要把課外活動搞好,以便為課堂培養更為深層次的人才!有人說課外活動與音樂課是兩碼事。我認為不然。因為課堂要想深一個層次,就必須得通過課外活動來實現。相同的是,課外活動正好是音樂課的延續,如果課外活動搞好了,就可以為音樂課堂培養專業型的人才,更好的促進教學。比如「童聲合唱」的訓練,不但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可以為課堂培養唱歌的人才。再比如「鼓樂隊」訓練,可以為課堂培養打擊樂的人才。並且這兩種活動都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有了這些人才,最主要的是能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其他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有了這些人才,課堂上才不至於出現「一問三不知」的尷尬局面。其實,大多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且,他們永遠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

隨著音樂課教學改革的深入,音樂課要成為師生展現自我魅力的舞台。而且這個舞台永遠是充滿誘惑力的,永遠是學生彰顯個性的平台。有了這個平台,學生才會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才會動起來,音樂課才會充滿生機!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後感(三)

看了朱煜著的《講台上下的啟蒙》。剛開始拿到此書覺得我是一名幼稚園老師,書中所述的是一些國小教育的問題,這種書對我沒有什麼作用吧。那天,隨手翻了幾頁,我就被書中那一個個鮮明的案例給吸引了。

其中第一輯「放在心上」所寫「如果教師真正把學生放到心上,教育將成為一個無比動人的過程,教師將從中感受到愉悅和幸福,教師的職業生涯亦將與其生命歷程融為一體,並綻放出璀璨的光彩。」這句話讓我無比震撼。書中有這樣一個小事情:有一位學生關於方言的問題請教語文老師,當時語文老師不清楚,老師說,等他查到資料後再告訴學生。事後,老師把查到的資料告訴給學生,就因為這件事,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家長說,老師是把孩子真正放在心上了。

看到書中的案例,我心裡感覺無比的愧疚的。工作十幾年,但是到現在我都還不能完全做到,把孩子放在心上。更不能做到把所教的每個孩子都放在心上。比如:有時候出去散步時,小朋友由於好奇心很強,小眼睛很亮,他們經常會找到一些小蟲子,跑過來問我:「老師,這是什麼蟲子,它愛吃什麼?」看到樹上長滿了漂亮的花兒,小朋友又會問:「李老師,這是什麼花啊?可是由於知識的缺少,我一時也無言以對。只好告訴他:老師也不知道,等老師回家去網上查一下明天再來告訴你們,說完,小朋友很期待著。說句實話,我的知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問題,我一時回答不了他們,我會說,等我查到了資料,我告訴他們。然而,我卻事後都沒有查相關的知識,給自己找個藉口,說自己的工作都忙不過來。有時候,就是查了也忘記告訴他們了。現在想想,也許我是沒有把孩子的問題放在心上吧!教書育人不是那麼簡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應該把孩子的問題放在心上,這樣我也能學到不少知識,和孩子一起共成長。

書中還聊到一位學生成績不好,家長很著急。於是老師觀察後發現後其行為習慣不佳,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差,做事容易分心。於是老師先開始採用表揚和鼓勵的方法,一開始對他起了一定作用,但時間一長效果就不好了,於是老師就採用批評的方法,可是多次的批評促使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孩子越來越對自己沒自信了。看到這裡,對照自己。在我們的教育中其實這樣的案例也是會出現,由於個別小孩子調皮搗蛋、自控力差,往往出現一些極端的行為。教師在鼓勵和表揚下還是一點長進也沒有,老師可能也會進行批評。我想,作為一名有智慧的老師,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儘量以表揚鼓勵為主,哪怕要批評我們要講究藝術,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批評。100個孩子應當有100種不同的表揚和批評的方法。上面這個案例中,老師好像把孩子放在了心上,但為什麼還是出現了問題呢?我也在反思,我們可以發現,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沒有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家長把孩子放在心上,是因為親情;教師吧孩子放在心上,則必須要有專業知識做支撐。因此,教師學會把學生放在心上的過程,就是教師自身專業水平提升的過程。

其實我們不管是國小老師還是幼稚園老師都一樣,只有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中,愛孩子,那麼孩子才會愛你,喜歡你,從而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有句話說得好:「愛是一種教育,一門學問。」要想破繭這門學問,只有我們不斷地更新知識,深入得摸索孩子的心裡發展,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孩子,那麼這門學問就會越學越精。

此書除了第一輯「放在心上」;還有第二輯「教書與讀書」;第三輯「當下,我們怎樣做教師」;第四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雖然書中基本上所述的都是關於國小的問題,但是對於我這樣一位幼兒教師來說,每一輯中也都帶給我不一樣的震撼與深深地反思。

「教書與讀書」中說到---怎樣做老師,是個大題目,也是個小題目。要找出答案,得先讀書,最好讀得廣泛些,要緊的書則要讀得深入一點。書中,朱老師還常常提到自己讀書的事兒,連他的好友賈志敏老師也稱他為「一介書生」。讀書,是一個奇妙的過程。一本書,不能馬上充飢你的胃,卻能在你遙走十里路後回頭聞到它的香。好教師會用閱讀充實自己,使學生和他在一起就會感到愉悅,並產生求知和對話的欲望,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將他人的經驗和智慧,邀請到自己的經驗之中,產生新的聯接的過程。

的確如此,我是一名幼兒教師,在選擇書籍閱讀時,我首先會去關注一些有關幼教方面的書籍,此類書能給我帶來許多先進理念,在實際工作中採用的最佳化措施及進一步了解幼兒個性。在閱讀時我會進行摘錄、細細品味他們的觀點和理念,然後針對自己工作進行借鑑與反思、整改。()但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我也會閱讀一些其它關於生活、時尚、名著方面的書籍,以提升自己個人修養。

此書共四輯不僅有解決我們思想困惑的,更有指導我們如何面對當前教學改革的方法對策。還有作者用自己的切身體驗一些介紹的經典書目和文章,我想,在以後,我會去閱讀一些朱老師極力推薦的書《綠窗下的舊風景》、《獾的禮物》、《夏洛的網》等,有機會一定要找來讀一讀。

書中一段段教育旅程中穿插的各種插曲,我就像坐在火車上看風景的人,列車前行,緩緩開動,細數風景,感動盡在不言中。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教師的日子不是一天一天過的,而是一周一周、一學期一學期過的。送走了一屆屆的孩子,可以回想起什麼?自己是否有了成長?這些從何得到印證,學著朱老師做些筆記、做些反思……始終喜歡看到書中每篇文章後面那一個個日期,這是歲月的積累,或許這樣才能對得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