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一)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著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做最好的老師》中李鎮西老師的話說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希望他們變成我想像中的幼兒——「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了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著「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著「成為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著年輕老師要「樂於請教」「勇于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幼兒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幼兒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兒,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面對幼兒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二)

只有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採用。但它包含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同於舊式教育里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心得:

這一段話給我的教學路程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回顧自己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說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希望他們安靜。可是這種「約束」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說的、想做的欲望卻更強烈。因為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所以他們的行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了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閱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為教室的主人。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為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己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幼稚園教師讀書筆記(三)

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爭吵,有利於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幼稚園里,爭吵、告小狀,是一種常見現象,有時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點兒小紙片兒也會爭起來,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常常是採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教師這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現象的發生。因為對於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並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教師應該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爭吵或鬧糾紛,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鍊,一次戶外活動,我將孩子帶到放有輪胎的教學樓頂玩滾輪胎。輪胎只有十一個,孩子卻是幾十。這時許多行動慢一點的孩子空著手跑過來找我說:「琨琨、星星有輪胎都不讓我玩」,我笑著說:「是嗎?想個好辦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辦法吧!」有的孩子聽我這麼一說,就跑去從別人手上奪,力量強的仍能玩著,弱一點的便被奪走了。這時不斷有「老師,某某搶我的輪胎」的叫聲,琨琨也跑過來大聲叫著:「老師,雨桐把我的輪胎搶去了!」雨桐小小的個子,敢奪琨琨的?我正在疑惑,雨桐也不示弱,說:「他玩好了,都流汗了。」琨琨不服氣地說:「我沒玩好,還要玩!」雨桐說:「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這時有孩子喊「老師,有人打架了」其實,從我對他們說「想個好辦法」時我就看在眼裡,聽在耳里,只是為了鍛鍊孩子們的交往能力,有意讓他們自己去玩到輪胎。當看他倆爭執不下,才決定去處理的。我心平氣和地問:「雨桐,你為什麼搶琨琨的玩具?」雨桐見我先讓他解釋理由,就得意地說:「老師,你看琨琨玩得頭上都出汗了,還不讓我玩玩。」接著我又用商量的口氣對雨桐說:「雨桐,琨琨和你一起玩好不?」這時雨桐想將輪胎送給老師,老師接過輪胎做了個向他們方向滾的動作,倆孩子「咯咯」笑著追輪胎去了。

在對幼兒施教時,教師常常會發現,一些平時話少和因教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語豐富。可見,爭吵有利於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由於幼兒辭彙較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他們有時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語言的情景性較強;他們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詞語,對於那些雖然具體但表達程度不同的詞語也難以區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擠、碰、踩等詞語統統用「打」來代替,從而誇大了事實。如上例中,雨桐和琨琨本來只是爭吵,可一幼兒卻向老師報告他們「打架」了。這種誇大事實的現象在幼兒中是常見的,多是由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造成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老師給予適當引導,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是有益的。

(二)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辯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前天中午,幼兒分組洗手,準備吃午飯。這時,洗手間傳出了哭聲和叫聲。原來,健健將水刷到了小嵐的頸膊里,把衣服給弄濕了一片。只聽小嵐說「我給老師說,你把我的衣服弄濕了。」健健站在一邊說:「我沒有看見,又不是故意的。」小嵐邊哭邊說:「你看見了,是邊笑邊弄的!」這時,瀲瀲走過來了,邊用手絹給小嵐擦眼淚邊說:「小嵐別哭了,健健不是故意將你的衣服弄濕的,一會讓他給你說對不起。走,咱們去吃飯吧。」老師看到這一情景,沒有去干涉,因為孩子們自己已經知道該怎麼去處理了。這時,我找了一條幹毛巾,悄悄交給健健,讓他主動給小嵐道歉並把乾毛巾墊在小嵐的濕衣領里。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兒年齡雖小,卻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之所以發生爭吵,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幼兒的這種是非觀念雖然還比較膚淺,但是是很可貴的。在上述事例中,教師只是在認真觀察分析的情況下,對幼兒給予了不露聲色的引導和幫助,這樣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三)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

一天早鍛鍊罷回活動室,孩子們都去拿小椅子準備吃早餐。貝貝突然為自己做有記號的椅子和楊軍爭吵起來:「你為什麼搶我的椅子,這個是我的。給我!」楊軍理直氣壯地說:「又不是你從家了拿來的,我先拿到的,就不給!」貝貝央求說:「是我爺爺給我刻的記號,你看。」楊軍將信將疑地看椅背上刻有「貝」的小椅子,然後還是不大情願的說:「好吧,還是還給你。」貝貝大概見楊軍沒堅持不給,就說:「現在你先坐,吃罷飯了你還我喔?」楊軍態度堅決地說:「不,給你。」貝貝也便語氣溫和地說:「我倆就坐一塊吃好嗎?」於是,兩個小朋友笑笑,一塊去取飯了。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幼兒之間的爭吵和糾紛,是幼兒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孩子對自己心愛的東西是很感興趣的。一把小椅子應該由誰坐,在孩子心目中是有一定道德標準的,這種標準在爭吵的過程中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也正是在這種爭吵甚至打鬧中,幼兒學會了觀察和分析,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並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如果孩子之間始終和平相處,沒有矛盾衝突,反而缺少了這種機會。所以,成人常常發現,有些幼兒一分鐘前是「敵人」,一分鐘後又成了遊戲夥伴。孩子一般不會像成人那樣因利益衝突而長久記恨對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開心、盡興和獲得成功。為了這種利益,孩子可以馬上發生衝突,也可以馬上和好。

如今的幼兒,很少有與人交往的機會,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孩子進了幼稚園,由於環境的變化和交往經驗的缺乏,必然會產生人際衝突,於是其行為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表現為懦弱膽小,二是表現為有攻擊性行為。因而,幼兒間的爭吵現象不時發生。作為教師,應當通過這種現象細心地分析幼兒心理,了解發生爭吵和糾紛的原因,正確評判幼兒的行為,注意給予適時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儘可能地掌握與夥伴友好相處的方法,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四)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可以學習自我控制和謙讓

那天,幼兒在室內自由活動時,我將新換的插塑玩具發給孩子們拼插,孩子們興奮極了,「嘩」一大箱玩具像切西瓜似的被孩子們瓜分了。一會兒滿懷成就感的叫聲此起彼伏,有說「老師,您看我插的魔方」、「老師,您看我做的金箍棒」……這時,正在插汽車的森森對牛牛說:「牛牛,把你那個車輪借給我用一下好嗎?」牛牛本來正忙著擺房子,但見森森插的汽車很新鮮,忙說:「我也要做汽車。」森森見牛牛的輪子沒有用,也沒給的意思就伸手去拿了一個,突然牛牛叫起來:「我喊老師,森森搶我的車輪子了!」森森說:「你放著不用,我的汽車三個輪,用一下不行嗎?」邊說邊生氣的將輪子摔向牛牛。牛牛看見森森生氣的樣子,就說:「我倆一起做汽車行不?」說著,就將自己的玩具一下全推到森森面前。兩人一起拼起汽車來。

事實上,幼兒之間有時生生小氣兒,撅撅小嘴兒反到能緩和緩和矛盾。很多時候都是由於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幼兒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容易興奮,加之其性情活潑、好奇心強,往往在新的刺激下會產生不合常規的現象。再者,幼兒肢體運動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同時注意還不健全,所以控制能力較差,而又處於抽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所以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常會不假思索就行動,且行動帶有很大的衝動性。這些情況的存在,都需要幼兒在與同伴爭吵、鬧糾紛的矛盾中經受教育和鍛鍊,從而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謙讓。

我覺得在幼稚園里,爭吵、鬧糾紛,是幼兒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往往採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因為對於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並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教師,不應當簡單地充當宣判是非的法官,而應當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辯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二、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鍊。

三、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

四、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可以學習自我控制和謙讓。

由此可見,孩子們爭吵、鬧糾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毫無根據的強行阻止和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語。教師要想避免這種急不擇言、簡單從事的做法,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對幼兒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以便採取適當的方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