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文章

你以為是重在參與,但總有人在偷偷使勁

1

濤被大家戲稱為「三太子」,因為他拚命掙錢的架勢,就像是長了六條胳膊的哪吒。

濤比我大一歲,有著我羨慕的成熟、冷靜和自信

但熟悉濤的人都知道,剛上大學時他無比的自卑,甚至可以說是絕望的。那時候,他爸爸因為吸毒敗光了家財,而且還欠了很多債,多到親朋好友都不敢再和他有往來的地步。為了上大學,濤的媽媽硬著頭皮求了娘家人,這才湊齊了學費。在大學裡,濤既要保證優異的成績,以期獲得最高的獎學金,還需要兼很多份職,以承擔自己的生活費。

那時候的濤,連生病都不敢。也正因為如此,「國家獎學金」、「優秀大學生」等好事接踵而至,他還被學校保送,去美國公費學習了一年。再後來,濤又被教授舉薦成了某大公司老總的得力幹將。

你看,人生中那些最兇猛的好運氣,最初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一幅窮凶極惡、青面獠牙的模樣。它讓你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對,全人類都在拚命地愚弄你。

但實際上呢,那或許是驚天逆轉的開始。

我曾問濤:「很多人都有絕望的時候,他們有的說熬,有的說挺,你呢,你是怎麼過來的?」

他想了一下,平靜地說:「我是盯著結果過來的,比如說獎學金,我就很看中它的分量,因為它至少可以讓我少做兩份兼職;比如說被教授舉薦的機會,我就看中這次機會的意義,因為它可能徹底改變我的人生。所以我會比別人更拚命地去爭取。當然也有不如人意的時候,但我的策略是,在塵埃落定之前,奮力一搏。」

我又問:「那你是覺得結果比過程重要了?」

他語氣堅定地說:「當然是!你看大家只知道是愛迪生髮明了燈泡,但誰記得很多前人們做出的貢獻?」

2

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在考試前一個月心想「爭取第一」,在考試前一星期變成了「努力就好」,最後在考完過後自我安慰說「重在參與」。

有多少人,在初入職場的時候胸懷大志,在工作期間默默無聞,最後變成了碌碌無為?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相信同一種論調:「只要過程努力了,結果並不重要。」這樣的人,看似不在意結局、成敗,他們總覺得自己輸得起。

可實際上,是他們不作為、不努力,然後自我催眠,說一切現狀都是正常合理的。

等到青春所剩無幾的時候,他們又開始忐忑不安起來,開始害怕來不及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旦當你人為地降低了結局的重要性,你就會比別人少一分努力,你以為沒差多少。可正是這看似不多的區別,會造就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更要命的是,沒盡全力的努力,意味著你既不能隨心所欲地玩耍,又要對未來提心弔膽,純粹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3

世上只有成功了的人才有資格說結局不重要。如果你無法呈現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那麼,無論你如何強調過程中多麼辛苦、多麼努力,都不會有人同情你。

任何事,唯有把它做完了,才能顯示出你做得有多好。

試想一下:

如果你是一個設計,你說你為了完成這個策劃案,已經一個禮拜沒回家,已經48小時沒合眼,那麼老闆會因為你已經很辛苦而放過你嗎?

還是覺得你能力不行而懷疑你呢?

如果你是一個文字匠,你說你為了一個句子段子而絞盡腦汁,以求讓文章以你最滿意的樣子呈現,這有什麼意義呢?

你覺得煎熬的過程,讀者是不會在意的。就像你去買西紅柿,你只會在乎它的外觀和口味,才不管它是如何櫛風沐雨長出來的。

而且你的挑選和評論會很苛刻,因為你只在乎吃得爽不爽。

所以說,千萬不要相信旁人對你說「結果不重要」這種話,因為你一旦真的搞砸了,批評、嘲諷、蔑視……會源源不斷地朝你襲來!

4

別人在熬夜學習的時候,你躺在被窩裡玩手機。

我問你怎麼不去看書,因為考研已經迫在眉睫了。

你用被子捂住腦袋,低沉地回了一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唄,考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為了找工作,努力準備各種證書,做簡歷,總結實踐成果,你在認真地看連續劇。

我問你怎麼不出去試試,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

你被劇集感動得淚眼模糊,哽咽地回了一句:「這次沒趕上,下次再去,面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加班、吃泡麵,工作沒完成的時候折騰到一兩點,你心安理得地把工作留到第二天,吃得好、睡得好,效率比別人差了不知道多少……

我問你怎麼不加把勁,因為領導正準備提拔一兩個人。

你專心致志地刷著朋友圈,回了我一句:「今年選不上,明年再選唄,評優不就是重在參與?」

一定有人曾經跟你說過這句話,他們志在參與,他們不要求自己付出多少,他們只想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以及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想當個局內人,但是又不願投入太多,於是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來當奇蹟的見證者,而不是創造者!

我好奇的是,「重在參與」不是那些已經成功了、已經竭盡全力了的人才有資格說的話嗎?什麼時候變成了不作為、不努力的藉口?

請醒醒吧,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裡,比賽從來都是強者的遊戲,只有弱者才整天把「重在參與」掛在嘴邊。

重在參與的人,大部份從來沒有想過完全投入一件事。他們是「差不多」先生或「來得及」小姐,總是覺得參與過就好、有經歷過就好,他們覺得時間有的是,任何想要的東西都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他們以「分享別人的榮耀」為樂,卻忘了自己一無所獲。

這倒也驗證了紀伯倫的那句話:「對安逸的欲望扼殺了靈魂的激情,而這種淺薄的欲望還在夢想的葬禮上咧嘴大笑。」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你的要求太低,欲望太淺,或者語氣太溫順,所以命運才索性什麼都不給你,結果你一無所有。

人生不能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去敷衍,而是應該抱著竭盡全力的心態去拼。如果自己喜歡某件事,就百分之百投入,否則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也不要輕易答應自己只會付出一點點、只會做一半的事,因為這樣既無法與別人好好合作,又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重在參與的心態會毀了你的熱情,還會抹殺你的努力。它讓你既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負了所受的苦難

5

那麼你呢?

有多少人提醒你說「重在參與」?

你桌球比賽沒進決賽,他安慰你說「不要緊,重在參與」;

你辯論賽第一輪就出局了,他對你說「沒關係,重在參與」;

你送去參賽的照片被退回來了,他安慰你說「被退回來的很多,重在參與嘛」……

也許說「重在參與」的人是在關心你,但也有可能無形中傷害到你。

因為他沒有看見你的渴望、你的努力、你的用心。他忽視了你在這次「參與」里有多少濃烈的渴望。

6

前陣子,我和公司的一個姑娘侃天。她突然對我說:「我在這個公司里,沒有一點兒存在感。」

我問她:「這種想法怎麼來的?」

她說:「上個星期我請了病假,有三天沒來上班,回來之後,大家也沒誰問我一句,好像我上不上班,也沒人知道一樣。我要是離開這裡,不到半個月,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了。」

確實,她是那種不愛說話、不太漂亮的姑娘,辦事馬馬虎虎,接人待物也是不鹹不淡的。

我對她說:「存在感不是你每天和大家打了幾次照面刷出來的,而在於你的出現有沒有價值!大家在微信群里聊聚餐的事宜,你一聲不吭地看著,看了半天發了幾個表情圖像出去,以示自己在看,你讓人怎麼接你的話,又如何能給你存在感?大家在會議上爭相提建議,你悶聲坐在一邊,聽了半天也還是面無表情,然後再跟著大夥鼓鼓掌,以示自己在聽,你讓別人如何了解你的想法?你在所有能夠展現你價值的時候,都給人一種『重在參與』的姿態,那你說這事怪誰?」

決定存在感的,從來都不是你那沒意義的喧囂和參與,而是你的能力,你被人需要的實力。

7

大多數的失望難過,不是因為你真正丟失了什麼,而是感覺自己不被重視。

為什麼別人一張嘴就能得到大家的附和?

為什麼別人發一條朋友圈就能獲得滿滿的贊和滿屏的評論?

即便是無聊的一句「今天喝水塞牙了」,也會被點讚無數?

而你,即便是期待別人安慰而發的朋友圈,也猶如石沉大海,無人問津。

你困惑不已,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就刷不出存在感,明明自己給別人點了無數的贊,而到自己這裡什麼都沒有?

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世界:「我周圍的人都怎麼啦?他們都不關注我嗎?沒人關心我了嗎?是我哪裡不對嗎?大家對我有意見嗎?大家不喜歡我嗎?

不是的,存在感不是你參與了就會有的,它的本質是:你不爭,也依然有你的位置。

因為不被重視而覺得失落、難過、委屈、不公,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你不值得被高期望,不值得被更認真對待。所以,渴求重視的最好方式就是經營你自己,而非僅僅是參與。

如果每次任務你都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被動者,一個需要別人指示、動員、催促的人,那麼你活該被輕視。

如果每次聚會你都是被通知、被安排,那麼你活該坐在聚會的角落裡發霉。

既然你只是以配角的心態出場,又憑什麼想要享受到主角的待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