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野草讀後感800字

野草讀後感800字(一)

魯迅先生寫的《野草》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散文詩集。我讀了那可是受益匪淺呀。

在第一篇題辭中。魯迅先生那曲折幽暗的筆調,讓我捉摸不透,他是褒野草,還是貶野草。是愛野草還是恨野草。第二篇秋夜中的第一句話: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倆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他為什麼不直接說:倆株都是棗樹。寫的讓人心生疑問。

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有一段寫得非常好:和尚本該只管自己念經。白蛇自迷於許仙,許仙自取妖怪。和別人有什麼相干呢是呀,自己按自己想去行事沒有什麼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最重要。再看看下一句:他偏要放下經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吧那簡直是一定的。沒錯,你本該乾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家又影響不到你和其他人,你沒事找事呀你去偏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去管人家的事。嫉妒是很有可能的。

狗-貓-鼠中有幾句話,也是很受益呀:蟲蛆也許是不乾淨的,但它們沒有自鳴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罷了。我感覺人在這點上思想沒動物高。有些人愛說空話,愛誇大其詞。說的是腰纏萬貫,其實是啥也沒有;自己笨的連一加一都不知道等於幾,卻說自己的智商可跟愛因斯坦比。這種行為已經貫穿到學生身上了一些。說空話的毛病必改,這樣才有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呀!

一覺這篇散文中有句話是我深有感觸:我常覺到一種輕微的緊張,宛如目睹了死的襲來,同時也深切感到生的存在。在生活中,我們是能感到自己活著,但當死亡馬上來臨之時,卻發現自己頑強的活著。心臟在胸腔內有力地,有節奏地跳動著,抨擊著生的事實。健康活著時不知珍惜生。直至生與死快要交替換崗之時才懂得更好的理解,珍惜生。可是你又能在死後帶去什麼呢

魯迅先生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使人陶醉其中。怪不得毛澤東評價他為: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野草讀後感800字(二)

魯迅先生也許是中國人說不盡的話題,特別是還有點思想的中國人,只要中國人的醜惡還沒有消失,他曾經的猛烈抨擊就永遠有他無可替代的價值。魯迅先生出在生與死的邊緣,如同一個影子在光明與黑暗之間——或者被黑暗吞噬,或者被光明消滅,但是魯迅就在這樣的時候寫下了《野草》。

讀著《野草》,我失去了自我,我完全沉醉在先生的筆墨中。先生說:「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於是我便真真地想要仰天大笑,想要放聲歌唱。然而「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眼前是淡淡的血痕,先生有著渺茫的悲苦,而我的心卻在痛。那是無聲的深沉的刺骨的痛,因為這個民族正在滴血,正在受苦,正在墮落,正在等待,正在復甦……我並沒有哭,也沒有為這個民族默哀,因為叛徒的勇士已經出於人間,天地在他的眼中已經變色。

魯迅先生不該誕生在那樣的年代。在白色恐怖的歲月里到處都瀰漫著血,那是戰友的血,敵人的血,無辜者的血,奮起者的血……似乎天地間已交織出了一片淡紅的微腥的氤氳,掩去了前途光明的微茫。如果他誕生在別時,他或許就是天馬行空、落拓不羈的李白;或許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依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或許就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可以成為另一種人,不必在緊鎖的眉頭中透著無法治癒、無法掩飾的憂愁與悲苦。

然而,他還是誕生了,周樹人成了獨一無二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將滿腔熱血薦給了軒轅,獻給了這方值得眷戀的華夏大地。中國文人自古以來一直在儒、釋、道三家中進退維谷,先生卻已擺脫了這層束縛,只是他對這個擁有劣根性的民族愛的太深,讀著太透,連自己也捲入了時代的旋渦,不能自拔,也不願自拔。時代需要魯迅。於是他舉起了手中的筆,將矛頭對準了反動政府,快意恩仇,喚醒了國人的理智與勇氣。

魯迅先生還是永遠地離去了。棺柩埋入黃土時,沉沉的夜色中有著一彎微紅的新月。他是看不見了。但他已然給了仁人志士武器與力量,指出了前進的征程。

一個民族即將起來。

先生應該是瞑目的。野草是燒不盡的。當和煦的春風拂過蕉原時,青春的嫩草將破土而出……

野草讀後感800字(三)

書架上這本《野草》都長草了,薄薄的一冊,卻許久沒拿起來看。因著頭腦中出現的,總是中學課本中那個寫阿Q,寫祥林嫂,寫孔乙己的魯迅——冷眼橫眉,穿著長袍,憤怒的、革命的長輩。冷,是魯鎮的月光,是魯迅的眉。所以總像逃避著什麼一樣,不想去讀他。

在《野草》中,他依然寒冰入骨。正如他自己所說,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不願彷徨於明暗之間,不如選擇如影子般在黑暗裡沉默(見《影的告別》)。可能因為是散文體,《野草》的冷,更像是來源於他自己——審慎的反省,酒後的清醒。「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正如他用粼粼的夜月洗面,透徹而靜默。可在於我,卻又讀出一絲熟稔的感覺,正如這個時代。

他寫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權離「我們」越來越遠: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而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秋葉》)

他寫我們這個時代的路人抻著脖子看罪惡,只要不落在自己頭上:

「他們從四面奔來……衣服都漂亮,手倒空著……拚命地伸出頸子,要鑑賞這擁抱或殺戮。他們已經豫覺著事後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鮮味……」當發現事情沒什麼大不了,「路人們於是乎無聊,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復仇》)

他寫我們這時代的造物主,是一個怯懦者:

「他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穠;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他專為他的同類——人類中的怯弱者——構想,用廢墟荒墳來襯托華屋,用時光來沖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訂常斥端儷得籌全船戶太多,以能微醉為度,遞給人間,使飲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無知,也欲死,也欲生。」……(《淡淡的血痕中》)

歷經近一個世紀,他又走到我們面前,緊縮著眉頭,卻比從前更猶豫。可幸的是,他不忘在最後一篇呼喚青年的靈魂——是他的曾經的青春,也是我們的。「他們是綽約的,是純真的,——阿,然而他們苦惱了,呻吟了,憤怒,而且終於粗暴了,我的可愛的青年們!」

——而我終於覺得他親切,甚至溫暖了。()

讀了《野草》,總能依稀辨出一些當代藝術的味道。所以魯迅在我眼裡,儼然時髦了許多。

如在《秋夜》的開頭便寫「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他沒有直接寫「在我的後園有兩棵棗樹」,而用簡簡單單的重複,寫出了觀者視線的轉移過程,更巧妙地寫出了一種無聊、荒寒的心境。

而在《頹敗線的顫動》中,又為我們畫了一幅色彩凌烈的油畫:「她赤身露體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於一剎那間照見過往的一切:飢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於是發抖;害苦,委屈,帶累,於是痙攣;殺,於是平靜……她於是舉兩手儘量向天,口唇間露出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

那種痛苦、蒼茫,如果由何多苓來畫,一定很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