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龍應台胭脂讀後感

龍應台胭脂讀後感(一)

知道龍應台是讀她的《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知道身為台灣文化部長的她,做母親竟是那樣深情款款,愛心四溢,獨到的見解經常撞擊著我的心靈。以後,只要在雜誌、報刊的目錄中看到她的名字,我都會首先翻到她的文章一睹為快。看到《讀者》上她的《胭脂》,恰好也是坐車去看我媽媽的途中。此文,很應景,所以,我看得特別細緻。

一對分開居住的母女,女兒定期探望母親,一位丟失了記憶只記得女兒小名的母親,像孩子似的對每一次見面都充滿期待,又對每一次離別都那麼不捨和充滿依賴。於是,想出胭脂陣的女兒很貼心地滿足了母親和女兒多待一會的心思。給母親青筋暴露、燈盡油枯的手塗指甲油,給母親石灰般的腳趾甲上油。然後,女兒再把自己的十指塗滿指甲油給母親看,看這樣還不能滿足母親時,又給母親塗口紅、擦胭脂、畫眉毛……母親靜靜地享受著女兒的忙碌,女兒耐心地做好每一個細節。她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安靜的,沒有多餘的交談,或許是沒法交談,但是,不管是女兒,還是母親,卻能在照進窗欞的淡淡的陽光下,在母親臥室的床沿,靜靜地享受這段美好的時光。

文章中的龍應台就像一個講故事的人,沒有任何她有感而發的話,也沒有任何修飾的句子,就像一位洗盡鉛華的女子,素顏,自然,還有一絲淡淡的憂傷

我此番去看我的媽媽,心頭也是有一番說不出的滋味的。她一個人賭氣住在鄉下怎麼也不肯來城裡帶孫女。原先能撐起整個家的她,現在逐漸退居二線,早就是帶帶孫子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可是身體上下開始出現一些小問題時,她怎麼也接受不了。每一次咳嗽,每一次腰酸背疼,她都往最壞處想。幾經開導,都扭轉不了她的倔脾氣。我之前已經在生她的氣了:怎麼可以有這樣不可理喻的老人?

龍應台的《胭脂》,讓我明白:逐漸變老的父母,需要善待。他們,像小時候的我們,為什麼他們對我們能有足夠的耐心,而我們卻不能有呢?

於是,豁然開朗的我,邁進媽媽的家門,送上一束她從來也沒有收到過的康乃馨,聽她發牢騷,陪她聊天……

我用我的方式陪伴母親。

龍應台胭脂讀後感(二)

龍應台的《胭脂》,文字細膩流暢讓人溫暖。看似淡淡的母女情卻蘊藏著無限的愛意。女兒到屏東去看母親,帶母親到「鄧師傅」做腳底按摩、美容、買菜、到郊外看鷺鷥、買老年人保健品、買內衣、買鞋子、大號指甲刀……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卻充滿著女兒對母親的關心與體貼,每件事都是母親喜愛的,細微的不能在細微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而字裡行間的那份親情,卻從紙上飄出濃郁的香來。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可曾為他們做過什麼事?他們的脊樑正一點點彎曲,他們的頭髮也慢慢變白,那些心血啊,那些歲月哪,不都是為了我麼?

回報父母感恩父母是人間最溫暖的話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們的父母用淚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們的到來。但當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們卻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照顧我們。儘管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父母們卻毫無怨言地撫養我長大。為了給我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總是那麼辛苦,那麼努力。小的時候,我們總把這當作天經地義,因為我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知道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當起,照顧、孝敬父母的責任。

寸草不經過雨露的滋養,不能成為那欲滴的青翠,花兒不經過蜂蝶的辛勤,不能綻放那炫麗的奇蹟;世界不經過愛的哺肓,亦不能遙望那漫妙的黎明。我們,是世界的中柱,那父母,便是世界的滋養。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們,才使我們有機會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裡體味人

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曾記否,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裡,因為我們是父母手心裡的寶;曾記否,父母把無私的愛奉獻給了我們,因為我們是父母的結晶,是愛的延續。曾記否,你討厭父母的嘮叨,無意間,你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可是總要等到失敗後,才知道父母講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記否,翅膀還未硬的你,卻想擺脫父母,展翅飛翔。可是總要等到自己受傷後,才知道父母的懷抱是最溫暖的避風港。舔犢情深,父母之愛,深如大海。

我不是詩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會用精湛的詞藻來讚揚父母,也不會用唯美動聽的音樂來歌贊父母,我只能用點滴行動來感恩父母。其實,感恩很簡單當父母為你嘔心瀝血時,對父母道上一句「謝謝」!當父母疲勞時,為他們到上一杯濃茶,幫他們捶捶背;當父母生病時,躲在病床前陪陪他們,陪他們多說會話;當你遠在他鄉時,給父母打上一個電話,捎上一句祝福……

風中的風鈴再次響起,似乎在奏響一首感恩之歌,感謝父母的嘮叨,因為他們是為了讓你少走彎路。感謝父母的鞭策,因為他們是為消除你前行的障礙。感謝父母的斥責,因為他們是為了助長你的智慧。

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的一切,讓我們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護!

龍應台胭脂讀後感(三)

夜闌人靜,《經濟之聲》的「財經夜讀」在播送台灣作家龍應台的短篇,()充滿親情溫情愛情的散文《胭脂》。電波里傳來主持人好聽的聲音:

每次到屏東去看媽媽,還沒到時先給她電話:「你知道我是誰嗎?」她愉快的聲音傳來:「我不知道你是什麼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歡的人。」

作品一開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那是居住兩地的母女,女兒定期探望母親。看來這位母親患有記憶障礙,她已經記不住女兒的名字,但她知道,來看她的,一定是她喜歡的人。她尚未喪失認知,當女兒報出自己小名時,母親就以很濃的浙江鄉音作出反應。但是,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年邁的父母也許連這樣的認知能力都已喪失殆盡。我國進入了老年社會,俗稱「老年痴呆」的老年病折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咱們不說離我們遙遠的里根總統或柴契爾夫人,我們周圍的親戚朋友中深受其害的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喪失記憶,不認識至親,找不到家門,他們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他們自己,喪失自尊,生不如死。我的一位朋友,曾經主持過《毛選》英文版翻譯出版的翻譯大家於寶渠,晚年患阿爾茨海默病,極其痛苦,沒有生活質量尚且不說,完全沒有尊嚴或自尊可言,一位曾經風度翩翩氣度不凡的大翻譯家,任憑外人小孩欺侮作踐,他的女兒在幾年後說起父親的病,兩眼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泛紅。我們誰都會變老,像阿爾茨海默病這樣的老年病,全社會都要關注。好在我們的電視媒體已經對那些靠嘲笑諷刺「老年痴呆」來博得幾聲掌聲的小品說不!

父母對孩子們的來訪總是充滿期望,尤其是一位喪失了記憶的善良的母親,則不僅僅是期待,更是依賴,他們活在遠期記憶中,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龍應台的《胭脂》以細膩的文字與女性獨特的感情,描述了看似淡淡的母女情中所蘊藏的無限愛情。女兒去看望母親,「帶她去『鄧師傅』做腳底按摩,帶她去美容院洗頭,帶她到菜市場買菜,帶她到田野上去看鷺鷥,帶她到藥房去買老人營養品,帶她去買棉質內衣,寬大但是肩帶又不會滑下來的那一種,帶她去買鞋子買乳液買最大號的指甲刀。」看似極其平凡的小事,卻是母親需要的,喜歡的,充滿著子女對母親的關心與體貼。我們現在社會如此浮躁,多麼需要這樣的親情呀!應該說,我們現在缺少的,是子女對父母的關心與體貼。慚愧得很,自己1965年離開上海、離開家,到2013年母親以92歲高齡離世,共有48年的時間,包括結婚成家前每年的探親假,自己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真是屈指可數!怪不得每次與父母分手,他們總是一句話:多回來看看我們,看一次少一次!隨著他們的西去,再要去看他們,只能去墓園了。以前父母在,家在,上海有我的家;隨著父母的離去,上海已經沒有我的家了。兄弟姐妹的家,是他們的家,我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客人,父母家,才是我的家!父母在,家在,要珍惜呀!

龍應台的《胭脂》,讓人感到溫暖,在娓娓道來之中,讓人們明白,父母在逐漸變老,好好善待他們吧。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養育之恩,沒齒不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