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河的第三條岸讀後感

河的第三條岸讀後感(一)

讀完這篇小說,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父親好像是死了,那隻恰好只能供一人使用的小船像極了一具棺木,主人公擺放在石穴內的少許食物,很像是供奉亡者的祭品。我記得某些地區有水葬的習俗,他們將逝者的屍體置於專門製作的死亡船上,放於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飄向哪裡,哪裡便是死者的美好歸宿。而中外的神話傳說中都描述過這樣一條河,它橫亙在生界與冥界之間,人死之後,靈魂需擺渡過河,才能到達冥界,然後開始新的輪迴。父親突然去世了,但是他的靈魂不願安息,他變成鬼魂在河上飄蕩,主人公能看見父親的鬼魂,他不知道父親為什麼不願安息,因此一直惴惴不安,如果按照這個答案來解釋,後來小說里描述的父親的種種怪異行為以及主人公最後的反應也都不足為奇,難道這篇小說只是個鬼故事這麼簡單嗎?

後來我又仔細讀了幾遍這篇小說,覺得答案可能不止一個,父親也可能是一個出家苦行的僧侶,一位虔誠苦修的信徒,一個離家出走浪跡天涯的浪子等等。想到這裡我覺得要真正讀懂這篇小說,我思考的方向可能是錯了,我不應該糾結於父親為什麼會這樣,大河到底象徵著什麼這些問題,像解謎一樣從小說的字裡行間去尋找破案線索。也不應該站在世俗道德的層面去評判父親兒子的對錯成敗。我應該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去理解作者的內心。

我們都知道小說其實是虛構的,它不是歷史或紀實,作者在寫這篇小說時並不是在具體描述他的真實經歷,人物情節等可能都是虛構的,作者是用隱喻的手法,將其內心層面存在的一些東西具像化了,把心靈世界的東西具像為現實存在的人事物,並進行描述,這種描寫就具有了一種超現實的,魔幻的色彩。恰恰是因為源自內心,小說的情節人物細節雖然荒誕不經,但卻能引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隱喻的手法在文學作品以及其他藝術作品裡很常見。比如小王子裡描述的狐狸和玫瑰花並不是真的狐狸和玫瑰花,但我們都能在內心裡找到與之對應的影子,引起了我們的情感共鳴。竊以為,讀這篇小說的時候應該注重的是對人物精神世界的分析與理解,而不用對情節較真。

這個短篇小說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證明由故事帶出的情感得到了很多人內心的回應。父親離開了家庭,放下了子女,遠離岸上的一切,選擇了孤獨的在河上漂流,我們都在問為什麼?可答案只有父親自己知道。如果能漸漸的理解父親,我想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條河,有過這樣一個時刻,靈魂獨自划著小舟在河上飄蕩,現世的種種,我們正在經歷的幸或不幸,像是隔岸傳來的歡笑聲。靈魂朝岸上看了看,又繼續抬頭看著天上的月亮,若無其事,若有所思,此刻雖然孤獨卻無比寧靜。

河的第三條岸讀後感(二)

河的第三條岸,聽起來就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名字,我是懷著一種好奇的心態來讀的,或許是由於與我注重情節的原因,讀完第一遍,在我內心什麼也沒有留下,我完全不懂作者的意圖。在我心中,他甚至不能被定義為小說。於是,我讀了第二遍。

我很慶幸,我讀了第二遍,雖然文中描述父親的行為是有些荒誕,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維,但荒誕的背後難以隱藏的是盡職、本分、坦白的父親,在面對現實社會與心靈自由衝突時內心的矛盾。或許,我們不能稱之為荒誕,嚴格來說這是一種反抗。一種不能被人理解的反抗。

在文中,家人曾想盡辦法要父親重返家園,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在旁人看來這是難的的良機,可是在追求精神世界的父親心裡,這是對他的羈絆。在讀過這篇文章之後,也使我想起了歷史上的一些人如屈原、陶淵明,海子等,在他們眼中是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其實他們各自選擇的道路都是相同的,只是有些結果讓人難以接受罷了。於是,在一些性格迥異的人的眼裡,他們就成了荒誕。

文章的最後當兒子鼓起勇氣說出自己將進行父親未完成的事時,父親回來了,可當兒子見到父親時,有落荒而逃了。雖然可笑,但卻可以理解,做任何事都需要勇氣,但並非所有人都具有勇氣。

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好似一個謎面,一萬個人讀到它就有一萬個謎底。」這似乎有一點抄襲他人話語的嫌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到底只是因為作者沒有給出父親行為的原因而已,真正的謎底永遠只有一個,它在作者心中。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過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幸福生活,都逃脫不了在第三天岸上的徘徊。只是在生活的壓力面前,有人逆來順受,有的人則奮起反抗;有人在沉默中爆發,有人在沉默中滅亡。只是勇敢的人永遠只是那麼少數幾個。()

從某個角度來說,文中的父親是一個勇者,但他也有懦弱的一面,父親要離開,卻連離開也無法乾淨利落。他依然活在別人的視線中,依然牽起引起別人的痛苦。正因為他不順流而下,不逆流而上,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河床,不在天空,只在河的第三條岸吧,這條岸,也許通向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感情消失的時候,如果選擇了轉身離去,再不聯繫,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結果,但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一把萬能鑰匙,要不然世界就太單調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