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數學專著讀後感

數學專著讀後感(一)

常言道學而不思則罔。一次在某數學論壇閒逛,發現多人在談論此書,而且評價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數學有關的,於是一時心血來潮就買了這本書,直到真正閱讀此書時,這本書已經在抽屜積塵多時。讀了之後才發現收穫真的是太多了。

《什麼是數學》既是為初學者也是為專家,既是為學生也是為教師,既是為哲學家也是為工程師而寫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數學科普讀物。書中蒐集了許多經典的數學珍品,給出了數學世界的一組有趣的、深入淺出的圖畫,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動的闡述。

I·斯圖爾特增寫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觀點闡述了數學的最新進展,敘述了四色定理和費馬大定理的證明等。這些問題是在柯朗與羅賓寫書的年代尚未解決,但現在已被解決了的。

愛因斯坦評論說:“《什麼是數學》是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徹清晰的闡述。”閱讀此書讓我們明確知道了什麼是數學?數學是對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而目前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時竟演變成了空洞的解題訓練。這種訓練雖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導的能力,但卻不能導致真正的理解與深入的獨立思考。數學研究已出現一種過分專門化和過於強調抽象的趨勢,而忽視了數學的套用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聯繫。所以,我們必須醒悟到數學教學應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終極目的。閱讀《什麼是數學》,將對教師、學生和一般受過教育的人有一個建設性的改造,讓大家真正理解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科學思考與行動的基礎。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而絕不是解題訓練。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注意的地方。回到我自己的教學,我想若讓學生在整體上對數學有了一個認知,會讓學生學起來不再覺得數學是那么枯燥和可怕。但若想像本書作者那樣高屋建瓴,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問題中,判斷出哪些是數學本質的知識,純熟地處理有關的數學內容,還要取決於我們身為師者的數學底蘊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所以,我們必須醒悟到數學教學應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終極目的,而絕不是解題訓練。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注意的地方,這也是我今後努力地方向。

數學專著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數學上為祖國做出了貢獻,他寫的許多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反響,他還培養出一批成材的學生。

徐老先生為什麼能成為數學家?為什麼能做出這樣大的貢獻?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時候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文章里寫道:“他在讀書時常把伯父給他的午飯錢省下來,用來買書和買練習本,為了節省用紙,他常用手指在睡覺的涼蓆上練字,夜深人靜,同學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徐利治卻來到走廊,在燈光下認真地學習。白天,他泡在圖書館裡用饅頭、白開水充飢……”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時候學習條件很不好,連買書、買練習本的錢都缺乏,只好節省午飯錢,然而,他勤奮學習,並不因學習條件差而氣餒。

在我們這時代,家庭生活比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個孩子,零花錢比較多,這些錢我們不是去打電子遊戲,就是去買好吃的。平時,也很浪費,一張紙不是寫幾個字就扔了,就是摺紙飛機玩,一點也不知道節省。

在學習上,現在很多同學都不認真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我也是這樣,做題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氣餒了。

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徐老先生那種廢寢忘食的學習精神相比,真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從今以後,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學習精神來鞭策自己,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數學專著讀後感(三)

前段時間有幸目睹了來自江蘇的華應龍老師到香市國小借班授課,初次見識了華老師上課的風采,在華老師甚感興趣,在網上搜羅了有關華老師的視頻、專著。看介紹才知道華老師在北京教育界名頭響噹噹,全國特級教師,他的榮譽稱號甚多。為了對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噹噹網購買了兩本書,分別是《我這樣教數學》及《我就是數學》,被《我就是數學》這樣的書名吸引了,逐漸的把我帶入到他的教學世界裡。

《我就是數學》是華應龍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裡面的點點滴滴皆是他近十年來對教學課堂一些總結及感悟,把書分為“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六部份。書中經常引經據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華老師是個飽讀詩書、博覽群書、充滿智慧的學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更加突顯其人文文化的特質,對教育那份熱情洋溢執著,更是我們老師學習的楷模。

華老師對教學的感悟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連磕破了腦袋還能聯想到中括弧的妙用,甚讓我拍手叫絕。在上“角的度量”時首創的運用了滑滑梯的課件教學,增加了可觀性與趣味性,這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好題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學生,我愛死了這樣的數學老師,()難怪有些學生不願意下課,有些聽課老師沒有聽到下課鈴響起。

華老師令我印像深刻的還有他的風趣語言,他在書中這樣描述:因為磕破了頭戴了帽,上課時問學生知道不知道老師為什麼要戴著帽,當學生回答非常多可愛的答案後,華老師笑著說“不告訴你,是個謎”;當借班上課,把學生的橡皮擦“借走”後,問學生們老師為什麼要借他們的橡皮擦,學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華老師說:就是為了讓你沒有橡皮用。這么平淡的話語裡說明了華老師為人非常隨和,平淡的話語裡更是他對掌控課堂能力的一種表現,也是其上課的一種課堂魅力。在《序》中,時任北京第二實驗國小的校長李烈寫道:他極少專注於結果的成功與失敗,卻常常對過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歡喜。研究,琢磨,廢寢忘食,直至豁然開朗。這樣的周而復始,塑造了小華的獨特。

我應該要學習華應龍老師對教育的執著,“覺得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是件很踏實、很愜意、很幸福的事”;更應該學習他對教育的釋悟能力,他的“差錯資源化”從“誤到悟”確是給我一副醒藥,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的新領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