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政治經濟學批判讀後感

近日,經老師介紹,閱讀了這篇《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讀完後,我對此文依然似解非解,箇中滋味難以陳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為計畫中的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寫的「總的導言」。它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是馬克思主義極其重要的經典文獻。恩格斯曾高度評價說:「這個原理,不僅對於經濟學,而且對於一切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共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情況;第二段講為什麼寫《序言》;第三、五、六段著重講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和經過;第四段主要講通過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第七段表述了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態度。重點問題是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經過以及所得出的結論。為了制定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開始系統地研究政治經濟學。因為他發現要了解資本主義運動的規律,就必須研究生產方式發展的規律。

文中,馬克思對自己的研究結果如下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這就是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同時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則。這個結論的基本觀點是:

1、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質生活決定精神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決定物質生活,或者說,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還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對這個根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兩種截然對立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馬克思在《序言》裡用簡潔的語言,闡明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整個社會生活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這也就是說,歸根到底,生產力是社會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會變革總是首先從生產力開始的。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推動著歷史前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撥亂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加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確定為新時期政治路線的基本內容,這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通過對《序言》的學習,從基本理論上澄清是非,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的認識,提高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

2、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馬克思在《序言》裡把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幾個範疇作了科學分析,闡明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揭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指出,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馬克思在寫《序言》時,針對唯心史觀長期統治人們的頭腦的狀況,強調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這決不意味著馬克思否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3. 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的終極原因。

馬克思在《序言》裡深刻地闡明了發生社會革命的根源。社會革命不論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還是經濟革命,都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馬克思說:「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併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顯然,判斷一個革命時代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只能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中去解釋。同時,馬克思還根據對社會發展規律和資產階級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預見到資本主義的滅亡,社會主義的興起是不可避免的。

豹窺一斑,馬克思的思想理論確實具有實踐的指導意義。 他說:「我的見解,不管人們對它怎麼評論,不管它多麼不合乎統治階級的自私偏見,卻是多年誠實研究的結果。但是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這裡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裡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問題」。真正做學問的人會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們卻汲汲於發了多少論文等形式主義。 現下社會過於浮躁,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更是我們這些大學生需要重視的,啟迪我們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學知識,做學問,必須做好經歷煉獄的準備,我們做不了哥白尼、馬克思,但我們可以做個真正的讀書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