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讀後感(一)

《江村經濟》是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一本書,是根據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係。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這個村莊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遷過程,本書說明的是這個正在變化著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

儘管這是小範圍的深入實地的調查,但是反映的卻是中國農村普遍的生活狀況和一系列由社會變遷引發出來的社會問題。有些問題知道今天都還沒有確定的有效的方針對其進行解決。

農村勞動力過剩就是其中之一,儘管這在當時只是處於萌芽的趨勢,但,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了。這也正好說明了費教授的先見之明。

在本書中的第十章有關農業提到:「前兩年村裡有兩台抽水泵……然而這種機器尚未被普遍的採用,主要是因為使用機械而節約下來的勞動力尚未找到生產性的出路。」注意了,這這兩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經存在了兩年,根據當地的地域寬廣來說應該是有足夠的時間得以推廣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沒有被普遍的採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經明確了。也就是說在當時來說,當地的農民們就一家就已經害怕勞動力過剩了,相當於吃閒飯吧,害怕失業。也就是說至少從那時開始村民們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而在本書當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說是強調每個家庭都不敢要過多的孩子,怕養不起,就算養大了也還是個問題,因為財產的再分配問題,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將減少。

造成勞動力過剩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人口增長量過快,二是農業機械化。

人口增長雖然在當地來說是受到壓制,但是人口還是得增長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又來了更大的挑戰,農業機械化接著來了,如果機械化得到普遍的套用的話,那又將有大批的農民淪為剩餘勞動力。隨著農業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還將進一步提高,即使農業人口不再增加,農業中的剩餘勞動力也將迅速增長。儘管當時人們沒有普遍的採用機械化,但是這是一個趨勢來的,這是歷史的潮流,是社會的進步,誰也擋不住的。這個從我們自己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從七八十年代農業機械化在全國都得到了普遍的套用。所以說這是一個趨勢,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改變這個趨勢也不是去阻止它,我們要從機械化的套用之仲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們不知道改怎樣的去找啊,叫他們去城裡打工爭得過受過高等教育的嗎?不行,這就導致了勞動力過剩的必然的產生。

農田中的勞動力剩餘,如果沒有其他吸收勞動力就業的渠道,農村中的種種社會經濟問題就會多起來。比如聚眾賭博、酗酒、各種迷信、熱衷於紅白喜喪事、滋事生非、打架鬥毆、偷雞摸狗等等鄉村社會問題日益增多。農村基層政府管理社會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來越高。一個國家,如果大量的勞動者有工作可乾,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時工作,就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折騰別的事情;而一個國家,有很多的勞動力沒有事情可乾,就會閒而生非,無端生出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來。所以,勞動力過剩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是急待解決的。

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過程是不可抗拒的,其進程必然要有很多的農業勞動力剩餘出來,正確的戰略選擇是要加速這種現代化過程,使農業產業勞動生率提高,能支付農業產業分工所發生的交易費用,而與農業關聯的產業得到足夠的支付後,也能正常地分工發展,從農業種養業中吸收過剩出來的勞動力就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分工和產業分化則會大量地增加就業。當然啦,這個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可能全部由農村內部產業的分工和分化吸收就業。一是農村的一些產業要向城鎮集中,二是相當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還是要向城鎮轉移。這樣,農村的農業就可以家庭農場式經營,農業的現代化也就為期不遠了。

但這不是個順利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艱辛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一個問題來的,這對農村剩餘勞動力來說是不怎麼公平的,跟人家競爭的起點就不一樣了,成功的可能不大。我認為這個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有國家這個強力的後盾無論是什麼問題解決起來都不難。這就要看國家的政策到底是怎麼實施的了,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算有多好的政策實施起來也是有點難度的。

我想單靠現在的分散的小農經濟是難以解決農業的現代化問題的,它達不到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所以說用農業機械化在這裡難以得到發展。

農村勞動力過剩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國家應該要出台什麼有效點的方案來解決了吧,希望不要讓我們人民等太久了。

這就是我從《江村經濟》裡看到的令我思考的問題。

江村經濟讀後感(二)

初讀江村經濟,首感便是被費先生的社會責任感所打動,在新婚妻子逝世,自己身患疾病的時候,費先生居然能夠一刻不停地進行社會調查,為百姓生活奔波,這不禁令筆者欽佩萬分。著名的功能主義學家馬林諾斯基教授在序言中評價:我敢預言,費孝通博士的這本書將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它讓我們注意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那費先生是怎樣展示這個偉大的國家呢?

首先,筆者認為這本書有兩個主要方面,一部分是向我們介紹中國農民的傳統生活、經濟、社交等形態,另一部分就是通過之前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國農村的出路在哪裡。江村經濟,我們在讀的時候,不應該忽略它的副標題「中國農民的生活」,作者關注的不僅僅是經濟,而且包括農村人的行為和心理。

關於中國農民的生活,該書中顯現出來的就是農村社會的「人情性」,最明顯的是在蠶絲業改革中,具有威望者擔任改革首腦,而且改革中,改革者努力防止生產資料所有權的集中,保證每戶的心理平衡、人際平衡,有一句話或許最能體現這種理念——「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另外,農民生活中,禮儀的開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鄉鄰生活中,一家有事,四鄰免費支援勞力;在經濟困難的時候,組成互助的首要對象是親戚,親戚們也是自感責無旁貸;在從事同樣工作的漁民中,他們之間有相互接待的成規;在養羊的時候,羊多的人可以把自己的羊的飼養權交給窮人,而報酬多數是採取送禮,而非金錢……在農村,沒錢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情關係。

關於小媳婦制度,體現的是重男輕女的思想,本質上是因經濟落後而出現的思想。一個姑娘可在未婚前為家裡養蠶繅絲賺錢,結婚可以省去200元左右的婚禮費用,婚後可以減少婆媳矛盾,但是,人們仍然排斥這種做法,原因就是這樣會縮小親屬組織,導致一個家庭在村里各個方面的孤立無援,尤其是經濟危機之下的借貸。這也體現了鄉村社會人情的價值所在。

關於航船制度,從某種程度上講,航船因為掌握了城鄉交流的渠道而得以生存下來,給筆者的啟示就是,農村的發展,一定要與城市結合。筆者做如下解釋:因為有交通工具上的便利加上職業性,航船主與城鎮的商戶建立了堅實的利益關係,他們賺取了生活費用;他們免費為村民提供服務,獲取了村民的信任,他們獲取了不可取代的優勢;當蠶絲業改革時,他們因為捎帶貨物的不可取代性而獲取了補償;當經濟危機時,他們因為與商戶堅實的利益關係得以成為借貸的中介,獲取生存。假如每戶農民都能與城鎮直接經常聯繫,恐怕航船主的生存不會那麼容易了。

接下來,回歸本書的重中之重,那就是中國農民問題的解決。費老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農村企業組織成功與否,最終取決於中國工業發展的前景。」總結江村人發展經濟的困境,有如下幾點:一、信貸系統不完善;二、市場知識缺乏;三、剩餘勞力無法轉化,女性人口外流;四、傳統觀念的羈絆。那麼,按照費老發展工業的提議,針對江村存在的缺陷,聯繫現在三農問題,筆者認為現在農村的發展需要的是:一、一個懂得市場經濟、商業運作、鄉村人情、任勞任怨的領導人,這樣才能在控制住民心的前提下好好運作農村經濟;二、國家加大對農村的投資,給予銀行借貸系統充足的資金支持農村建設;三、在國家控制下的典當業的發展,可以彌補經濟危機之下銀行投資的空白;四、知識下鄉、科技下鄉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一個覆蓋農村的科技知識系統;五、因地制宜建立鄉村企業,()吸收農村的勞動力,將剩餘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六、繼續宣傳計畫生育、男女平等思想。

當然,中國的農民問題幾千年都沒有很好地解決,筆者所提出的只是基於現實的淺見而已。費老將農民的土地問題的解決打開了一個缺口,給了筆者這樣的啟示:本著共同富裕的原則,城市在農村的發展中也是要承擔一定責任的。城市的納稅人,要對農民土地上的產出物給予一定的補貼,這種補貼可以是提高物價,也可以是增加稅收反哺農民。

關於該書的方法論的收穫:首先,費老以動態的方式完成對中國農村狀況轉變的研究,從未開化傳統狀態到接受世界工業的萌芽。馬林諾夫斯基在這部書的序言中認為「那面向人類社會、人類行為和人類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社學分析的人類學,它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因此,這部書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具有標誌性影響。其次,採用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農村社區,向西方社會展現一個生動詳實的中國農村社會的圖景,把中國的問題與世界背景相結合。再次,採取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指導。第十二章《蠶絲業》是最佳典範。蠶絲業的技術變革引發了社會組織和社會原則的變革,進而影響到社會結構的其他部分,如親戚關係等。

最後,借用費老的話,我們要「齊心協力、認清目標、展望未來,才不辜負我們所承受的一切犧牲和苦難」。筆者相信,中國的農村、中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江村經濟讀後感(三)

《江村經濟》這本書是費孝通在英國留學時的博士論文,同時也是費老的第一本書和成名之作,論文的指導老師是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後者將此書譽為人類學發展史上「里程碑」。

因為從小生活在城市,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村,所以一直到現在對於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想像中以及平時在高鐵上所看見的窗外的風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這本書把農村的樣貌向我娓娓道來。正如序言中馬林諾夫斯基教授引用的一句E·丹尼森·羅斯爵士看完本書的話所說的:「我們曾經有過統計報告、經濟研究和地方色彩濃厚的小說——但我未曾發現有一本書能夠回答好奇的陌生人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江村經濟》就是這麼一本書,「隨著本書的描述,讀者本身將自然地被帶入故事發生的地點:那可愛的河流,縱橫的開弦弓村。他將看到村莊的河流、橋樑、廟宇、稻田和桑樹的分布圖,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於了解這個村莊。他將欣賞到具體資料、數據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間很協調的關係。對農村生活、農民生活資料、村民的典型職業的描述以及完美的節氣農曆和土地占有的準確定義等都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深入的確實的資料,這在任何有關的中國文獻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它不僅在其專業性方面給人以知識和啟蒙,而且書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準則以及社會責任能夠給讀者以無限的使命感。

雖然費孝通先生只對研究對象——太湖南岸的開弦弓村做了兩個月的實地調查研究,但本書無愧於老馬的盛譽,它開創了研究中國社會——尤其是鄉土社會的一個先河,並通過從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的內在理路——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出發,去探討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結構向現代轉化的可行道路。這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有著原創性的意義。

同時,《江村經濟》中從微觀到巨觀,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區,完全參與的參與觀察法等調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而且,《江村經濟》中費老獨到視角觀察到的種種現象在目前來說還是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制度政策可能會出現滯後現象,這就需要不斷地完善社會制度,當然在完善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研究學習《江村經濟》這樣的社會調查研究巨著,從中學習大師們的思維方式及獨到的視角。作為國家的棟樑,我們任重而道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