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一)

亞當·斯密經過漫長的創作、增補、修訂及整個研究、寫作計畫過程,著作《道德情操論》終於“定型”了,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版本。在這本書里,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我想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而已,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其所闡述的觀點是能夠跨越時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歷久而彌新,在歷史的沉澱中又孕育出更豐富的內涵。

他傳達給讀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應該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裡面。因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倘若以後我們真正踏入社會了並且找到了屬於了我們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們行業一樣處處都是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的。無可否認,努力擠出自己有限的時間去看這本書,心靈得到很大的啟發——它給了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督促我要學會互相幫助和互相體諒,讓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匆匆而過的路人、朋友,親人和愛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點是同情心”,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讀過這本書,僅僅是最開始,我們看到“設身處地”這個詞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後來有反覆出現“激情”、“強烈”、“合宜”、“盡善盡美”等詞。小時候,思想品德課的時候老師教會我們要換位思考,這不正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嗎!正是由於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像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構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說同情與其說是因為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生的,不如說是因為看到激發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生的。但是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快樂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還是通常遠遠不如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他在書中說:“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從關心自己開始,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誠然,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千百年來,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著我們後來人嗎?即使是論社會階層的區別也是孔子一直討論的話題。

然後亞當·密斯在第二卷中談到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心情感同它意欲產生的或往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係來研究——優點(受賞)與缺點(受罰)。現在的社會同樣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鄉原”一樣,這些都應該是一種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優點、好的品質應該得到報答而缺點、壞的品質應該得到懲罰。在第三卷中他又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還有第四卷的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論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他說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最後密斯論道德哲學體系。

說實話,雖然我看起來有點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對人類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呢?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腐敗、就業壓力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會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必備的條件。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就要求我們常懷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義之心待人處世,互幫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現在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通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更加堅定了追求和信仰,現在必須好好學習,培養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並且,把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發揚光大。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有德的民族會受到世界的尊重,歷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們都能做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們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國家民族。國家一直在講求德治,可是我們這樣的適合暫時還無法擺脫法治的社會。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看到一個高國民素質的中國,一個可以用德治和諧的社會,我們相信著並為之努力著!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二)

總理溫家寶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和推薦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水務公司的劉書記也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我懷著好奇之心拜讀了這本書。看了簡介才知道原來這本書的作者亞當斯密有著“經濟學之父”的稱謂,他的著作《國富論》遠比這本書有名的多,那總理為什麼更看重這本書呢?在現今社會,我們是不是應更看重我們自身的道德情操的培養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快速瀏覽了這本書。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現在正向著殷實富足的全面小康社會大步前進。不可否認,30年的成就足以讓許多人感到驚喜和自豪!但是,經濟上的發展卻導致社會生活中大量充斥著貧富差距過大、醫療教育腐敗、貪污受賄成風,等等,黃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寧膠囊假藥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紀時,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國富論》(看了這本書的簡介)和人類倫理道德理論《道德情操論》,就已經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因為,這兩本書,告訴我們人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形成了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趨向——那就是通過利益驅動,讓市場經濟的發展充滿動力;而通過社會善良的價值取向,約束個人的利己,形成道德行為準則,為社會成員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為不能沒有法律的規範,但僅有法律的社會缺少色彩,因此我們還需要道德(斯密筆下將它分為正義和同情心)。我們有必要強調道德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斯密認為是正義,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對別人所做的事情,並認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也。它排除了許多我們所認為不正義的事情,如偷盜、殺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顯然,這種意義上的正義是市場經濟所必需的遊戲規則。斯密將正義和基於仁慈的道德進行了區分。斯密說:“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沒有仁慈之心,社會也可以存在於一種不很令人愉快的狀態之中,但是不義行為的盛行卻肯定會徹底毀掉它。”“在追求名譽、財富和顯赫地位的競爭中,為了超過一切對手,他可盡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擠掉或打倒對手,旁觀者對他的遷就就會完全停止。”正義是一種被動的約束,它只要求人們保持對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人們去主動為他人的幸福盡力。

法律越來越健全的今天,當正義和法律逐漸聯繫在一起時,我們就發現,市場經濟的規則基礎就是一國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凍的,為的僅僅是人類社會的和平共處。比如,經常看到許多年輕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公車的座位上看著一位孕婦站著,因為沒有法律規定一定要給孕婦讓位子,即使有著老弱病殘孕專座的標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這樣一來,同情心就會使得座位上的人讓出自己的位子。正義允許從自己的角度看別人,同情則要求從別人的角度看別人。在斯密看來,道德是出自“一種對光榮而又崇高的東西的愛,一種對偉大和尊嚴的愛,一種對自己品質中優點的愛。”道德是一種不受個人經濟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可以獲得個人利益,但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因為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動的。它要求一個人在看到不義的行為時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個人在自己的行為哪怕是間接地影響到他人的幸福的時候克制自己。因為有了道德,人類社會才變得豐富多彩;因為有了道德,人類社會才運轉得有序、和諧;也正因為有了道德,我們的經濟系統的運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為社會中的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可以信賴的生存空間。道德的喪失正在使我們的經濟蒙受巨大的損失,因為我們的政府,企業乃至個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對付不道德者。如果每個人都具備道德,從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頻率,豈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於人類利已之心,道德的實施只能通過個人的強制。法律不能成為強制道德的手段,因為它不能逾越正義所允許的範疇。當我們想做違背道德的事情時,“內心那個人馬上提醒我們:太看重自己而過分輕視別人,這樣做會把自己變成同胞們蔑視和憤慨的對象。”然而,要達到個人內心的強制,對於追求私利的個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網際網路的觸角無處不在,通過社會群體對違反道德的個人的指責乃至唾棄,也確實給我們敲響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鐘,使我們不得不加強道德意識的建設。

倫敦《金融時報》在採訪溫家寶關於政治體制發展的問題時,溫總理的回答是:其實經濟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還是想從經濟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正在進行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這兩個方面都是重要的。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我們要建立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是一個讓每一個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條件下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這就是我為什麼很喜歡閱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的原因。亞當·斯密於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他也寫了《道德情操論》。在《道德情操論》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他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我一直認為,公平正義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好像怕民主、怕選舉,其實不然。我今年在記者招待會上曾經講過,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讓你坐在台上。我們現在實行的是村級的直接選舉,鄉、縣和不設區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選舉,縣以上實行的是間接選舉。但是我堅信,民眾能管好一個村,就一定能夠管好一個鄉,一個縣,也就能夠管好一個省。但要按中國的實際情況,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漸進。

不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黨的執政能力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們無時不刻使用道德這個無形的手,淨化我們的隊伍,更好的服務於人民。我想這就是溫總理三番五次的推薦我們看這本書的道理。

作為公用事業供水行業的工作人員,我們的道德準則就是“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信任我們,才能創建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諧社會。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還僅僅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道德修養的提高對我們整個國家和黨的政權的穩固的重要性,僅僅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方法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期,我們更應該通過更多對“人性”的了解,在我們的工作中認真對待民眾的訴求,真正在工作中通過政府的引導,提高全民族的素養,讓社會公共倫理道德觀念得以提升。讓我們的道德環境能夠適應中國飛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三)

最近,我閱讀了溫家寶總理五次向公眾推薦的巨著——西方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斯密一生奉獻了兩部經典:一本是《國富論》,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論》,這兩本書密切相關。在《國富論》中,斯密假設所有人都是“經濟人”,一生都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追求以貨幣形式衡量的物。《道德情操論》中的人卻是高級的“社會人”,對物的追求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目的是“實現自己想要的感覺”。如果說《國富論》說的是“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論》說的就是更深刻地闡述了只有“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接下來讓我們細細品味其中的精華之處。

《道德情操論》講述了身處千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後一直不厭其煩反覆思考的焦點。亞當?斯密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思考寫成了這本十分罕見的,也可以說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訴讀者——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地運行,甚至民族的強盛將是至關重要。

我認為,在當今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長期時期,該書極具啟發和指導意義。pxq平陽文化網pxq平陽文化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的市場經濟體系,經濟進入飛速發展時期,中國人用30多年時間創造和積累了西方已開發國家數百年里才擁有的財富,成就足以讓許多人感到驚喜和自豪!但是,當中卻有諸多隱患和不安,社會浮躁、道德缺失,貧富之間、城鄉之間差距加大,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訴求的同時,迷失自我,缺少信仰,不擇手段,三鹿奶粉事件、煤礦事故等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極大的影響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及和諧社會構建。pxq平陽文化網

這本書里寫道過,“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對於我們國家現在的國情來說,第一是發展。第二是協調發展。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對於正義,《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它是一種美德,不是我們自己可以隨意自由決定是否遵守,而是可以使用武力強求的,違法這種美德將遭到怨恨,受到懲罰。道德一旦缺失,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國家之間就會產生抗拒心理、怨恨情緒,長此以往,必定影響社會和諧。由此可見,注重社會公平和正義,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對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讀了《道德情操論》,我們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這種“利己”不再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而是把“社會人”假設作為論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會人”更接近人的本質,從而使本書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義,《道德情操論》對現時代的中國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進入了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許多人不斷追逐以自我為中心的利益訴求,迷失了自我,一些共產黨員甚至放棄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我們的黨,在這一時刻,更應該認清形勢,培養我們的情操,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經濟發展要順應人的本性,應該讓“看不見的手”去操控這一切,但並不等於無限制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就行了。毒奶粉事件、過期疫苗事件、樓脆脆事件等等就是鮮活的例證。《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只追求個人利益將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人是複雜的,人不僅有私慾,也有情操。無論人怎樣自私,他都有一種“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正因為人類懂得感同身受,擁有普世之愛,所以人才區別於動物;正因為守望相助,前人為後人栽樹,小我為大我犧牲,人類社會才得以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存續至今。懂得了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在人民民眾遭受災難時總有陳游標似的人物挺身而出,不難理解香港義工冒險救孤兒捐軀的義舉。

通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我更加堅定了國家的任務,那就是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和追求,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更加注重公平和正義,把“蛋糕”分好,讓每個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建設的成果。要緊緊圍繞“讓老百姓直接受益”,著力解決當前老百姓最關心的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保等民生問題,加大基礎設施財政投入,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引導和鼓勵更多“先富起來的人”積極行動到慈善事業中來;通過法律建設、道德修養建設,讓社會建立起誠信經營機制,引導市場經濟的發展進入更為依法、有序的市場環境中來,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在社會生活中中,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這本書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讓我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個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