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談美的讀後感

談美的讀後感(一)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於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裡來,究竟什麼是美感,明白了什麼是美感之後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麼」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於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係,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於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淨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洩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讚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談美的讀後感(二)

近日讀朱先生的《談美》,頗為喜愛,感覺收穫頗多。對於《談美》其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便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託,有一些理想與情趣,此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逾越利害干係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污染心靈,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談美讀後感

鄙諺講:距離孕育發生美。賣火柴小女孩讀後感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於生存又高於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畫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談美讀後感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台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誇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存。

人們對於熟習的事物總是容易紕漏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現實生存中的利害干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識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孕育發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嚮往。如此所謂:政府者迷,觀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師讀後感

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過了一個故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過這第一三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這便是朱光潛老師在八三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的讀後感(三)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泰斗,是中國美學研究的拓荒者,並為中國美學的發展窮盡畢生精力。《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書從美的產生談起,到美感的條件及心靈淨化作用,最後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藝術化高度,層層遞進;文字簡易精煉卻引人入勝,本書還一直被譽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

漢字「美」由「羊」和「大」組成,在中國古代,羊是十分貴重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對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在甲骨文中,「美」寫作戴羽毛頭飾的婦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莊子·齊物論》中記載:「毛嬙麗姬,人謂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魚落雁。伏爾泰曾有一句話這樣解釋「美」:「何謂美?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縱觀諸多大家對「美」的解釋,言語各不相同卻無一例外表達了美的核心:心靈的感受。簡言之,美,就是具體事物引起人們愉悅情感的屬性。

朱光潛也指出美是一種自然屬性,既是自然屬性,那就是客觀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一事物,一個人覺得美,另一個人卻不予贊同。在一般人看來,美是物所固有的,正如有些生物生來就美,有的則生來就醜。比如我們喜歡用嬌顏的花朵,明耀的星星來稱讚一個人的美麗,也慣用癩蛤蟆來說一個人的醜。因而,有哲學家認為:美是心的產品。但是美醜本沒有固有的標準,《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就是說我們都認為一個事物美,是因為有不美的對比,然而美與不美,你有什麼固有的尺量可以說服我麼?

朱光潛認為,美不全在於外物,也不全在內心,我們之所以有美醜的不同感覺,是心和物結合的產物——美感。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形象屬物卻不完全屬於物,因為無我即不可見出形象;直覺屬我卻又不完全屬於我,因為無物則直覺失去了活動的載體。美之中有人情也要含物理,兩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作者的見地有些繞,但仔細領會,確是這個道理。他總結了前人對美的研究,又彌補了其不足,嚴謹地道出了「美感」這個新意。

「美感」不是客觀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產生有三個必要的條件:態度、距離和移情。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事物總會有自己獨特的反應。這一點並不難懂,態度是主觀意識層面的一部分,它是心靈主體精神的傳達,或滿足或不滿都基於主體的特點。如面對一個蘋果,畫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構圖美感,科學家首先想到的是萬有引力,普通人則想到它吃起來的口感。用朱光潛的話來說,我們面度食物往往有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態度,能不能產生美感要看我們更偏向於哪一種態度。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感」,就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者告訴我們,審美的惡過程中不能懷一種實用的態度,因為美的差別是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這個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不及,只有「平衡」才能引起美感。

至於移情,俗話說「心中有佛,所見皆佛」,移情讓我們產生審美的情愫,同時通過「推己及物,以物化我」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在心裡建立美的意象,欣賞美的自我價值觀。移情和美感經驗相互影響和相輔相成,所以每個人有自我不同的審美標準,對同一事物會出現美醜截然不同的感受。()

《談美》最深刻之初是作者將美上升至人生的層面,朱光潛強烈呼籲:「慢慢走,欣賞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關於美的藝術之旅,一篇生命史就是一部一個人關於美的作品,有善惡美醜之別。人生猶如一塊頑石,懂的生命之美的藝術家把它雕成美麗的藝術雕像,不懂欣賞之人卻任其成為一塊荒石。每個人都應當學會欣賞人生的藝術之美,也應當學會用藝術的美來裝點人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