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談美讀後感1500字

最近學校營造著一種審美的氛圍,這促使我去讀了一些審美的書籍,前不久跑了國圖,好不容易借到了《談美》一書來看,真是不錯!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寫於1932年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正值國家危時,可是國內很多人都在為由黨而官、奔走於大人先生之門而洋洋自得。中國社會鬧得非常糟,朱光潛認為這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於人心太壞。於是他在《談美》開場語中指出,人一定要從「怡情養性」,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於是朱光潛為青年人寫了這本書,通過談美來淨化青年人的心。在這本書中,他指出了美感與快感,考據、批評與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等之間的區別。讀了《談美》,我就其中的兩點很有感觸。

一是作者對美的整體把握。作者強調「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人只有擺脫了利害關係的網,在觀照事物時,才能真正體會到事物真正的美。他認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有」無所為而為「的精神,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物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所以他覺得他的時代裡一般的那些忙於當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是很俗的。他覺得在人們觀照事物時,有三種態度,一是實用的態度,一個科學的態度,一是美的態度。而只有不考慮事物本身的利害關係時,我們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給人們帶來的美。

當代中國,雖然不是30年代那個動亂的社會,但是改革開放以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著人們的心靈,比如官本位主義,拜金主義。人們越來越重視的是事物的實用性。比如在學術界,真正擺脫功名而潛心自己喜歡的學術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寫論文、做研究是為了申請教授,得到某一官職或是為了申請國家的科研計畫而獲得固定的經費。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美,而現在更多的學者已經將這種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拋開而將研究與利益掛鈎。對於那些不能馬上出成果的領域,很多人都不願意去涉及。這種風氣在各個領域都很盛行,以至於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我們或許因為太忙於功名或者金錢而忽略了身邊處處存在的美。正如朱先生說的那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跳出這個束縛我們的利害關係網,以更客觀的態度來看身邊的事情,我們會覺原來被我們忽略的事物是如此之美。朱先生在最後一篇中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回首留戀,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真是現代社會一個真實的寫照。「但是如果沒有」無為而為的情趣「,人們是不可能慢慢來欣賞周圍的美,也不可能做到忘我的境界而產生移情作用。因此,我覺得,」無為而為「才是美真正的內涵,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所缺少的一種精神。因此,我們更有必要來了解」美「,用藝術來淨化人的心靈。

朱先生說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我覺得人生藝術作品的好壞取決於我們到底能否用心去了解生活中的美。在陶淵明的眼中,普通的」南山「被賦予了」悠然「的美感,」豆苗「在他那裡則成了」良苗「。這是因為陶淵明真正擺脫了塵網。他的人生是一個到處充滿美的藝術作品,而這些美都源自」無為而為的情趣「。

另外一點是關於朱光潛所說的考據,批評和欣賞。他說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也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據與批評。從前老先生們太看中考據和批評的工夫,而現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腳踏實地的工夫,以為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讀文藝,這都是很大的錯誤。雖然我對考據學了解不多,但是通過跟一些教授的交流中,也了解了一些考據的知識。在現代中國,考據學也是一門冷的學科,很多人不願意去做這一學科,這與社會浮躁的風氣有關係。大學時一個考據之學做的很好的教授曾經跟我說,考據並不是單單為了考據,不能陷入考據之中,考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欣賞文學作品。考據對於我們理解美的作用很大。我們年輕人在研究文學作品的時候更多的是對文藝的熱情,可是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我們不願意去做這些考據的工夫,根本在於我們缺少」無為而為「的精神,所以這種精神貫穿審美活動的全部,不僅僅是包括對事物本身的美的無功利的發現的影響,還有對美的欣賞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工具比如考據學的影響。真正靜下心來來做一下考據,對我們的意義不僅僅是學習考據學的知識,為欣賞藝術作品提供材料和支持,更重要的是通過腳踏實地地考據來磨練我們的性情,克服我們青年人的浮躁的心態,從而達到」無為而為「的境界。

讀了《談美》一書,我對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不僅僅區分了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我們在學習美學的時候,在理解美的時候,單單從美本身入手來談論美,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具有」無為而為「的精神,只有把握的這一點,才能從本質上真正體會美。另外這本書語言易懂,富有趣味性,適合中小學生閱讀,這對培養他們的審美觀念和情趣也有很大的幫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