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談美讀後感1000字

談美讀後感1000字(一)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託,有一些理想與情趣,其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係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淨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嘗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裡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於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嚮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湧,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後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語言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第13封信,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這第13封信,讀完後,一身輕爽,淨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談美讀後感1000字(二)

本人讀了朱先生的《談美》,對於其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將逐一分析。

其中讀到朱先生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作者談及了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裡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

物都如此何況是人呢?對於改革開放蒸蒸日上的娛樂業,為什麼有一些流芳百世的歌星、影星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從商業的角度上說他們代言某一商品幫助提高銷量,簡而言之就是有利可圖。而從藝術欣賞的心態去看明星,那些唱了幾首經典的歌曲,或者成功塑造了某一個電影人物的,那是可以讓人們永遠記在心中,漫漫回味的。我想這對於那些明星自己來說這比財富和獲獎榮譽更有成就感和最有意義的吧!

美的東西需要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這一段大體可以證明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它確實是不實用的,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淨化人們的思想。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後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沖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境優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慾。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眾不同,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基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裡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鬱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嚮往,就出現了農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動對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單獨有自然物理屬性而沒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覺――美也無從產生。自然在經過人的心理感覺加工後產生了美感,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美的欣賞是對自然的一種再加工、再創造。個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結果就不同。俗話講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講是人們經過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種心理活動結果。這種結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觀的審美經驗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產生的結果。美和自然也是對立統一的一種關係,美感沒有自然的物理屬性就無從產生,而物的物理屬性沒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無法衍生出美來。對於美我們應從兩方面來看,美不是憑空產生的,以上說明美的出現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的理想化缺一不可。

怎樣才能讓我們更藝術的生活呢?近兩年風靡全球的瑜伽就可以有一個最好的詮釋,瑜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方法,集哲學、科學和藝術於一身。瑜伽的基礎建築在古印度哲學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項運動的最高境界並不是讓你做一些高難度的雜技動作,而是通過這些動作讓身體伸展放鬆平衡最終達到身心的平衡,安靜的傾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所以瑜伽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達到合一,需要身、心、靈三者同時俱全。

綜上所述,想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現在人們都提倡要藝術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精緻更有情趣,心態的平衡也是關鍵所在,豁達樂觀的心境就是藝術。希望每個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發現細細品味我們的生活點滴,藝術生活從現在開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