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賈平凹作品讀後感

起初對《秦腔》感興趣,一則仰慕賈平凹的盛名,二則由於茅盾文學獎的效應。小說的主人公「我」,是眾人眼裡的另類。《秦腔》中「我」是個「瘋子」,他不同於常人,卻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秦腔》以「我」(即「瘋子」引生)的視角描繪了清風街的「全景圖」,有風俗民情、有世事滄桑、更有人生命運之起伏。書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無不性格鮮明,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在社會裡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歡、他們的生活片段都顯得那麼真實。清風街的風雲變遷,難道不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讀罷《秦腔》,一聲嘆息。小說的結局是很悲哀的,清風街的「賢人」夏天智在滿懷憂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樣扞衛者鄉村傳統文化的夏天義也遭遇天災,這些德高望重的前輩的離去,帶走了鄉村的某種珍貴的信仰。我的嘆息不僅為清風街,也為我的家鄉。小時候在農村,很喜歡那些節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還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戲。每逢節日,都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鄉村的節日氣氛,熱鬧隆重而又莊嚴神秘,遠非城市可比。而固守著這種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誠的老人們。

可是歲月不饒人,當年的小孩已經成人,時過境遷,節日氣氛漸漸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親情依舊溫馨如昔。坦白的說,《秦腔》不是我喜歡的小說類型。它的語言風格,感覺過於「粗俗」,說它粗話連篇並不為過。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確也齷齪,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貼近事實,這樣的語言風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語言風格過於粗俗,故事情節的鋪排也有點紊亂,不夠引人入勝。我想這也是跟第一人稱的寫法有關吧,因為引生是個瘋子,他發瘋時思維就不太清楚,他的講述顯得「紊亂」也就不足為怪了。

掩書而思,《秦腔》中鄉幹部強行收繳農業稅費而引發的民眾衝擊政府事件,讓我熱血沸騰、義憤填膺,恨不能跳進書中,沖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腳。看來我是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的,這種暴力傾向源自對公平正義的維護。農民自古以來是中國社會中最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的階層,逆來順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一改柔弱性格奮起反抗。()而「我」於白雪情真意切始終如一的單戀。為之感懷,源自對真摯情感的同情和祝福。愛情是人類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說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閃躲的表情,「微笑著看著『我』」,多少留下了些許默默溫情。

小說以《秦腔》為名,將秦腔貫穿始終,在我看來是與小說的主旨緊密關聯的。秦腔,即農村,即土地。秦腔越來越沒人聽,劇團倒閉,本雄糾糾氣昂昂的秦腔演員擺起了小攤,甚至走街串巷乾起了吹鼓手,在喪禮上表現得比孝子賢孫還要賣力。農村越來越沒人願意待,土地越來越沒人願意種,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農田大面積荒蕪。秦腔的式微與農村的困境,都因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而起。淳樸變得油滑,踏實變得浮躁。太過於沉重了,說點其他的吧。賈平凹在小說敘述中用了很多怪誕手法,比如「我」能看見每個人頭頂的火焰,「我」能與「我」面對面地站在一起,「我」讓老鼠去白雪家它便去了,等等。比較符合「我」瘋子的精神狀態,也貼合了農村人崇神信鬼的心理習慣,頗有些傳奇色彩。

賈平凹作品讀後感(二)

——《醜石》讀後感

又一次捧起賈平凹的《醜石》,我仍是愛不釋手。讓我喜愛的,不僅是作者的生花妙筆,還有醜石所蘊含的那種不屈於寂寞的精神。

醜石很醜,她的模樣像石一樣,但醜石派不上用場,既不能鑿下刻字雕花,也不能供來浣紗捶布;醜石無人喜歡,小孩子討厭他,大人們咒罵他。然而,正是這塊遭人唾罵——再污土和荒草里沉睡了幾百年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認為是塊隕石,說它是件了不起的東西,後來又將她運走去研究。只有到了這時,人們才對他另眼相看,肅然起敬了。

這,不正是醜石內在的價值折射出的金子般的閃光點嗎?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也是一樣——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著名電影舞星艾斯特爾1993年到米高梅電影公司首次試鏡候,在場導演給他的評價是:毫無演技,前額微凸,略懂跳舞。然而艾斯特爾並未因此喪失信心,他將這張寫有評語的紙裱起來掛在住宅中,並通過勤奮的努力最終成為一名電影舞星。

可以說,艾斯特爾當時與賈平凹筆下的醜石有某些相似之處,儘管他未遭到太多人的歧視,但他的才能卻沒遭到他人的承認,而他最後的成功不正是顯示了它的內在才華嗎?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貝多分的老師說貝多芬絕不是當作曲家的料;愛因斯坦的老師也曾說他「反應遲鈍·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哲學家曾被人貶為「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而今天,為什莫他們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呢?因為他們有用不服輸的精神和志氣,有自己的真才實學,有時是在在的貢獻。

然而在今天,卻有人因為一時不被重用,發揮不出長處,找不上合適的工作就抱怨「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實暫時的受挫正是對人的意志和信念的嚴峻考驗,經不住這種考驗,就會永遠被悶在地下。還有的人,並沒有真才實學,也不踏實鑽研,卻總以為自己是塊金子,是個英雄,抱怨這個世界對他不公平,這種虛偽的心裡實際上是在自欺欺人。

老是把自己當做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成泥巴吧,然總人把你踩成一條路。

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誰能否認明天不是一個豐收的日子呢?總有一天,你辛勞的雙手會將自己的生命裝回的五彩繽紛。

醜石並不醜,因為內在的價值為他的生命度上來了一層美麗的鎂光。醜石的經歷還告訴我們,平凡的生活並非就是庸俗和空虛,腳踏實地的努力才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之旅……

賈平凹作品讀後感(三)

——《帶燈》讀後感

讀著賈平凹先生今年新出的小說《帶燈》,我走進了那個秦嶺深處的風光秀麗而又貧困的村鎮——櫻鎮。伴隨著主人公帶燈走進了那個鎮政府大院,窺見了當前鄉鎮幹部內心的隱秘,她的喜怒哀樂是那麼的真實可感,最讓我難以釋懷的是她內心的糾結與矛盾,還有她的隱痛。她的痛苦是深厲的:或許我的命運就是佛桌邊燃燒的紅蠟,火焰向上,淚流向下。這比喻多麼的貼切與恰當啊!一心向上,把工作乾好,可努力卻未必有回報,天道也未必酬勤,換來的只有苦楚的淚水在一個無人的角落裡悄然滑落。直至最後成了鄉民械鬥的替罪羊,她努力的抗爭歸於失敗,那顆在濁世間索求光明的靈魂失落了,一個聰秀能幹善良靈巧的青年幹部被折磨成一個瘋瘋癲癲的人。

帶燈,本名螢,得知螢火蟲生於腐草時,則堅決改了名字。而事實上帶燈不過是螢火蟲的一個別稱罷了。作為鎮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她所面對的大多是鄉村裡的一些難纏的人和事。她同情農民,想著法子維護他們的利益,卻又不得不執行領導的命令,極力維護基層社會穩定,為領導的仕途升遷保駕護航。為了安撫上訪者絞盡腦汁,一聽說有上訪者到縣裡了,就不顧一切去阻攔,想方設法化解矛盾,可矛盾又往往不易化解,儘管矛盾的成因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處處為百姓著想,百姓卻未必領情,甚至恩將仇報;處處為領導排憂解難,卻無法讓領導高興。工作的苦煩,生活的無奈,情感的挫敗,將她狠力地折磨。與元天亮的通信,成了她撫慰心傷的一縷春風。儘管幾乎得不到回信,可她還是一直寫,用這種方式使自己暫時擺脫現實中的雜亂沉悶,尋到了避風的港灣。她對元天亮的單相思,如清水般純潔,完全是精神上的愛戀,不沾染一絲兒的塵灰。

小說中反映出的社會問題頗值得我們深思。馬副鎮長為了補身子吃胎兒肉,見難以升遷,就破罐子破摔。見好處就上,有事就躲。書記、鎮長不在,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擺大領導的譜。書記為了仕途,竟然找理由瞞報洪水淹死的人數,而且說得冠冕堂皇,臉不紅心不跳,對於不同意見的人大力彈壓,出事了就把責任推給替罪羊。有的鄉鎮幹部為了打壓上訪人員竟然私設公堂,刑訊逼供,領導知道後不但不怪罪,反而誇獎。把上訪人員當病人送醫院,領導來視察,怕人攔道告狀,就把那些可能搗亂的人安個罪名抓進派出所。官商結合辦工廠,不顧長遠利益,縱容地痞流氓為非作歹。為了政績樹立假模範。在礦區打工的農民遇難後,賠償金難以落實,鄉鎮幹部對此無作為。村幹部作威作福,稱民眾為刁民,修路時為了斂財不顧質量,結果修好的路一場大雨就沖得稀巴爛……如果說作者2002年出的小說《病相報告》,是解放前到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病相的報告的話,那麼,本書又何嘗不是當前社會的病相報告呢?

帶燈,就是一隻螢火蟲,犧牲了自己暖亮著鄉村,默默無聞的貢獻著,期待著,抗爭著,也痛苦著。她是當前有良知、有責任感卻又面對著重重壓力終難有所作為的基層幹部的典型代表。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寫作上的一大突破與自我超越,也為繁榮中國當代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