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賈平凹散文讀後感

時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讀先生的散文,還是如多年前一樣喜歡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傳言傳。

先生大我六歲,當是同時代人,他初發作品時,我是文學愛好者,很是讀了些他的文章。後來發現有賣《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下,果然沒令我失望,不僅我愛讀,就連上國小的煒兒聽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歡得不行,總學說: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於是去日本時就把此書也一併帶去,供煒兒閒時閱讀。回國時,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這本缺了封底的書卻又被帶回。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醜惡發洩怨憤是一種戰鬥,而宣揚純淨也是戰鬥。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朋友被朋友們罵著又愛著,是因了這個朋友的真誠和有趣。

他形容一個朋友的長相:滿臉都是頭,滿頭都是臉。(一禿頂朋友)看到此不禁莞爾,想到圈內程主任的那張如彌勒般的佛臉。

這本散文集多為朋友作序,也有寫一些有趣朋友之間的交往,被寫人物大多為陝西文人、書人、畫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頭之人,還有朋友的小兒,竟被他稱為先生,皆因小兒懷有純淨無染的心也。其為友人作文,卻不胡亂吹捧,有一說一,無二是不言雙的。

讀先生的文,發現了許多與先生相同之處,不由竊喜。先生喜飲茶,我亦喜飲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過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氣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歡陶、瓷之器,不過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愛錢、權,我亦鄙薄這兩樣。先生善書、畫,我卻喜賞書畫,先生寫一些微言大義的小文,我卻愛這些文章甚於愛先生的小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先生是文壇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壇之外一個無名的老病號,且得的是同一種病,不是我硬要牽強附會的找與名人的相同之處,而是愛先生的文在先,對先生好奇在後,才發現了這些緣,不由拿來顯擺。

在此以一讀者身份遙祝先生身體安康,多為我輩寫出一些美文來,才不枉了我們來世一遭。

賈平凹散文讀後感(二)

我小時候沒離開過家的時候,從書上讀到的都是外地的名勝和故事,當時就覺得家鄉沒有名氣,到處都是山,嚮往山外面的世界,羨慕有名氣,有名勝的地方,直到上大學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陽,走出商洛。大學期間,遊玩了很多北京的名勝古蹟,上班後又去過其他一些地方,但現在還是經常會想起在家時,穿著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種愜意。後來無意中讀到賈平凹的《商州三錄》,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組成,描寫了商洛的好多風土人情和故事,描寫手法和用詞很平淡,我卻看得很入味兒。

他在《商州初錄》的《序》裡面這樣說,這本小書是寫商州的。為商州寫書,我一直處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構思它的時候,就有過這樣那樣的擔心。因為大凡天下流傳的地理之書,多記載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傳,地以人傳。而商州從未出現過一個武官驍將,比如霸王,一經《史記》寫出,楚地便誰個不曉?但烏騅馬出自商州黑龍潭裡,雖能「追風逐日」,畢竟是胯下之物、喑啞牲口,便無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著的《李自成》風靡於世,那就寫的是闖王在商州的活動,但著墨商州地方的極少。

他寫得也是我的家鄉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還寫我們山陽縣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覺得離我很近。有些感覺是曾在我心頭經朦朧地出現過,但我卻從來沒有整理過這種思緒,他在《序》裡所提到的擔心,正是我以前對家鄉的看法,啥有名的東西都沒有,只想著長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這麼一說,我一下找到了共鳴,覺得他把我想說又說不出的話給說出來了,的確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窮山惡水來形容,()物產貧乏,交通不便,不能賜予那裡的人民財富,所以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想離開這個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在城市污染、擁堵的對比下,原來的窮山惡水變成了人們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讀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憶,也讓我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的家鄉,原來商洛的名字來源於商山洛水,而山陽則是因為地處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衛鞅的封地,故衛鞅又被稱為商鞅、商君。漢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呂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隱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敗進商洛養精蓄銳,而後馳騁中原;近代五支紅軍進商洛,播撒了革命種子;李先念率師突圍,建立了陝南革命根據地。而山陽縣,則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戰鬥過,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和邊區蘇維埃政府。

而他文章裡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過或者聽說過,比如他的《黑龍口》一文,就寫的是商州的一個小鎮,文中寫到:黑龍口的人不多,幾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這生意極有規律,九點前,荒曠無人,九點一到,生意攤驟然擺齊。因為從西安到商州來的車,都是九點到這裡歇息,從商州各縣到西安,也是十點到這裡停車。於是乎,旅人飢者,有吃,渴者,有茶,想買東西者,小麼零甚山貨俱全。集市熱鬧兩個小時,過往車一走,就又蕩然無存,只有幾隻狗在那裡搶骨頭了。

我是從小就聽說了這個地名,並且聽這個地名的頻率絕不低於聽見商洛市的頻率。因為黑龍口過去是商洛五個縣通往西安的必經之地,我小時候家鄉只要出過西安的人,當時都會提到黑龍口這個地方,加上這個名字聽著有些煞氣,小時候總覺得這個地方挺神秘。結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鄉的時候,我心裡一直很期盼要看看這到底是個啥樣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見的黑龍口是兩排平頂樓房,已經和他83年筆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筆下所寫的是河對岸的舊址,都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像我們縣城老街的房子,適合以前的人們做生意,儘管已經沒有客人往來,寬大的門面,牆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製作的精美又複雜的裝飾,讓我依稀感覺到往日的繁華。沒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國道修通了,來回雖然還經過黑龍口,但車已經不用停了。而現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沒經過那個地方。讀著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記憶翻了出來,那破舊卻依然精美的牆上裝飾,高挑的屋檐,從二樓直通河床的木樓梯,瞬時又浮現在我眼前。

他的短片散文《松雲寺》也是我路過那個地方之後才讀的,是第一次走通往商洛的高速時,路過一個地方時我哥告訴我,那個就是賈平凹寫過的《松雲寺》,只見路旁有個挺小的院落,三面已經被一所國小所包圍,中間的確有棵挺大的松樹,樹冠像一把大傘罩著院子。回來就讀了他的《松雲寺》那篇短文,文中寫到:松樹真的像條龍。應該起名松龍寺吧,卻叫松雲寺。叫松雲寺正好,因為松已是龍,則需雲從,雲起龍升,取的是騰達之意哈。後來我自己也去近距離看過松雲寺,院子很小,松樹很特別,樹幹很粗,樹皮像龍鱗,樹冠幾乎將整個小院罩住,看過之後的感覺就是松即是寺,寺即是松。院中石碑上說,當年王莽追殺皇族劉秀,劉逃進商洛山,躲在這棵松樹下化險為夷。

他的另一篇文章《莽嶺一條溝》,說在莽嶺山脈,有條溝沒有路牌,也從無有人丈量,里數由人嘴說,有說六十里的,有說八十里的,但人口是十分地準確:十六家。這十六戶人家,一家離一家一二十里,但算起來,拐彎抹角都是些親戚,誰也知道誰的爺的小名,誰也知道誰的媳婦是哪裡的女兒。讀著這麼幾句,我忽然想起我一個親戚說過的,正是這種情形,他家就在我們那兒的大山溝裡面,他們那幾條溝相距十幾里,人家不多很稀少,誰都知道誰家的底細,有幾口人啦,誰和誰家是什麼親戚關係啦,隨便在哪兒碰見都像見了親人一樣,都要聊上半天,誰家有事大家知道了都會前來幫忙,比如房子這種困擾在座每一個人的大事,在他們那兒你給我幫忙我給你幫忙,房子就蓋起來了,不用付工錢。在他們眼中很平常的事,在我們居住在城市裡面的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我們住的近在咫尺,卻經常不認識隔壁的鄰居;偶爾用一下腳踏車鋪的打氣筒而人家沒要錢,我們也會覺得詫異或難能可貴。

這麼多年在西安的生活,越發的覺得了家鄉的美麗與可愛,每次回家覺得身心能夠得到徹底的放鬆,也發現和認識了原來家鄉的歷史人文環境也是絢爛多姿的,而每次讀他的散文,都會把我帶回祥和、安靜的家鄉,也隨著他的筆端一起回憶和見證家鄉的巨變,也想藉此機會希望大家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之餘,也能靜下心來發現自己身邊的美麗。

賈平凹散文讀後感(三)

——《一隻貝》讀後感

在生活中,那些光彩耀人的事物總會吸引許多人的目光和許多人的讚嘆。人們總是會忽視那些平凡的,甚至連平凡也算不上的極醜陋的東西,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去讚嘆他,但是這篇文章就告訴了讀者要讚美那些醜陋的事物。

文章將使得是一個醜陋的貝。因為一顆石子進入了它的殼裡,使它受著內在的折磨,它的殼上沒有顏色,沒有圖案,它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他在沙灘上,漸漸變得破爛,連拾貝殼的孩子也不看它一眼。我不知道那顆貝承受著多少痛苦。不但要包容那顆帶著稜角的硬石頭,還有面對人們冷漠的眼光和其他貝殼的鄙視和無情海水一次次落潮時的拋棄和……我實在不忍想它該多麼悲傷,但我卻實在佩服它依舊堅強的活在沙灘上的勇氣。

任何平凡的人生都會出現閃光點,即使是最醜陋的貝也在它即將結束的時候,閃耀著它的光芒。偶然的一次,一群揀貝殼的小孩字不經意間用腳踢了這兩片破舊的貝殼。但是在踢開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閃光的東西,這便是珍珠。這事是石子鑽入貝殼裡,貝用血和肉磨製而成的。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可憐是因為它的一生都在痛苦中度過。可敬的卻是他雖變的醜陋,但是卻默默的鑄造了一顆美麗的珍珠,使珍珠充滿光彩,而它卻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許多比喻,人們常用蠟燭、粉筆來比喻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得人。而這隻貝甚至醜陋的不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它卻磨練出了令所有人稱讚的珍珠。它的精神又將是多麼高尚?

讀完此文,我久久不能平息。我回忽視了太多「醜陋」的、「平凡」的事物,更讓那些高尚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身旁飛逝。我也去過海邊和其他人一樣拾過貝殼,每次都是挑選最色彩斑斕的貝殼,稍有一點磨損就立刻拋棄,卻從來沒有想過那些破舊的「醜貝」。它們的心中是怎樣的。決不能認為它們只是貝,他們充滿了思想,比起那些漂亮的貝,它們經歷的風雨、挫折更多。它們的生命更輝煌,更充滿意義。

如果下次再去海邊,我一定要撿那些奇醜無比的貝殼,漂亮的貝殼撿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漂亮不漂亮了。但最醜的貝殼卻是很少見的、很珍貴的。我想賈平凹寫此文的目的也在於此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