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一)

在這個假期我拜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不但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實踐,改寫了中國的歷史,而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哲學家的創造,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而毛澤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變革社會的革命實踐、和他一生刻苦的讀書生活分不開的。

《矛盾論》和《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兩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形成的主要標誌,在假期仔細閱讀了這兩篇著作,它們分別從辯證法和認識論兩個方面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在《矛盾論》中,毛澤東精闢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矛盾的問題,矛盾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問題,特別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絕對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澤東言簡意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主張從事物的內部以及從一個事物同其它事物的關係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從對立走向統一,同時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來反對教條主義。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因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回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套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對這個的理解我想起了我們學期末的實踐活動,電廠實習便是這樣,在學校里我們學習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在電廠實習中我們把理論認識再轉回到社會實踐中,將我們所學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著更高的內容。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著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著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在閱讀這兩篇文章的時候自己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是讀懂了這兩篇文章的毛皮,但是在讀完《實踐論》、《矛盾論》後我覺得自己的世界觀更為清晰,對辯證唯物觀點的理解更為透徹。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之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奠定了哲學基礎。認真研究「兩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華的貢獻,對於我們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請組織繼續考察我。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二)

《實踐論》與《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抗日戰爭軍事政治大學演講大綱中的理論觀點。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踐論》與《矛盾論》正式發表,分別從辯證和認識的兩個方面,利用哲學思想對中國革命歷史做出總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它的創新價值和理論宗旨至今以來一直都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門論題。《實踐論》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認識論,結論是通過實踐發現真理,而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矛盾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矛盾論》著重論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則,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從對立走向統一,同時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來反對教條主義。從邏輯上講,這兩篇文章上毛澤東思想的哲學理論基礎,其它著作文章是這個哲學在各項工作上的成功運用。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之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奠定了哲學基礎。

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結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從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提出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這教育我們看待事物要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不斷擴展自己的思維,專業知識要通過多方面的推敲與證明。學習過程也是一樣,不要在一個問題上鑽牛角尖,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不能極端。正如中國在革命時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指導思想,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文化大革命」等這些「左」傾錯誤做法,明顯地脫離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軌道;還有大躍進時期的極端主義,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極「左」路線的運動,這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這些事實都能體現過度片面地看待問題,從而導致中國的革命在這一段時期出現了嚴重錯誤的可怕性。《矛盾論》還要求我們不能單一地思考,要學會分析利弊,辯證地分析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僅僅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而且還要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發現中的弊端,在日後的實踐中能夠避免發生錯誤。就如我們實習當中參觀的電廠運行室,裡面的工作人員雖然工作枯燥,假期不多,但是生活有規律,薪水也相對穩定。只有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我們才能開發現更多的生機。

其實我對《實踐論》與《矛盾論》的理解很淺,思考也很片面,若以後有機會定會再加揣摩。讀後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同時也深刻地認識到實踐和辯證思考的重要性。今後我不僅要將理論正確運用到實踐中,而且還要用辯證的方法來考慮問題,結合自身的情況,不斷增加自己的內涵,爭取做一個能用先進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社會主義新人。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三)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是20世紀的歷史巨人。他不但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實踐,改寫了中國的歷史,而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哲學家的創造,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而毛澤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變革社會的革命實踐、和他一生刻苦的讀書生活分不開的。讀書,使毛澤東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澤東最重視哲學。他在哲學這個領域花了很多功夫,讀了很多哲學著作,不僅有馬列的,還有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以及我國古代哲學家的一些著作。毛澤東正是在大量閱讀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把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並寫出《實踐論》、《矛盾論》這兩篇劃時代的哲學著作。毛澤東和馬克思一樣,特別重視歷史和哲學,在他的《矛盾論》中,既有歷史知識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一種立體感。  《矛盾論》和《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兩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形成的主要標誌,它們分別從辯證法和認識論兩個方面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論》是毛澤東繼1937年7月完成《實踐論》之後,為了克服黨記憶體在的嚴重教條主義思想,於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過演講。毛澤東的《矛盾論》精闢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矛盾的問題,矛盾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問題,特別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絕對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

在《矛盾論》中,毛澤東言簡意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形上學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是一種庸俗進化論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主張從事物的內部以及從一個事物同其它事物的關係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

毛澤東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指每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自始至終存在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種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都帶有特殊性,每一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的不同過程中矛盾帶有特殊性,同一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上矛盾帶有特殊性,同一發展階段上矛盾雙方各有特殊性。

通過對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論述,毛澤東系統闡明了關於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理論,即關於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論。矛盾的主要方面與非主要方面的轉化,使事物發生性質的變化;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轉化,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差別。矛盾發展不平衡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創造性發展,使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實踐意義。

毛澤東明確指出,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中存在鬥爭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個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對的東西裡面有著絕對的東西」,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他特彆強調,對抗只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但不是矛盾鬥爭的唯一形式。矛盾和鬥爭是普遍的和絕對的,但是,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就是鬥爭的形式,則應該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實踐中,必須具體研究各種矛盾鬥爭的具體情況,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論來解決具體問題。

毛澤東在文章最後以精闢的筆調對全文的主要觀點進行了總結,他強調,事物矛盾的法則就是對立統一的法則。這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並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矛盾論》通篇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智慧,始終貫穿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全面系統深刻論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意義,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經典文獻。《矛盾論》從辯證法角度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標誌。

以從《矛盾論》為主要影響的毛澤東的哲學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觀轉變的催化劑。

在以前,我的正義感使我對光明與黑暗、善與惡能夠分辨。追求前者而厭棄後者。但我從沒有想到怎樣去改變這現實中的一些醜惡現象。我只知道依靠個人奮鬥、掌握實在的技能、本領,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作一個清白的、有用的、爭氣的人。讀了《矛盾論》,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使我的認識升華了。我感到,要改造現實,不能光靠個人的努力,還要團結周圍的人,所有的中國人一起來努力。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人,我必須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現狀,在實踐中科學分析和正確處理各種具體矛盾,反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完善自身發展進而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矛盾論》一直是我反覆閱讀的經典。在此基礎上我還讀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感到自己認識客觀規律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以後,很多問題豁然開郎,讓我深感茅塞頓開。讀《矛盾論》讓我認識到:哲學是幫助你怎樣去認識客觀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現象;幫助你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去發展事業——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學問。每個人都有他的哲學。毛澤東號召哲學走出課堂,讓每個人都受益無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