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子夜讀後感600字

子夜讀後感600字(一)

《子夜》標誌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準備和構思的過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鬥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從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來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里。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僅從吳蓀甫同趙伯韜在益中信託公司和公債投機市場上的矛盾和鬥爭來描寫他的性格和命運,它還寫出了吳蓀甫同農村封建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繫和他對農民武裝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而在對待工人運動的態度上,更顯露了他拚命壓榨工人、仇視革命的反動面貌。

子夜讀後感600字(二)

今天早上,仰望窗外,天氣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格外激動,我想起床了,做什麼事才好呢?坐在床頭,我忽然注意到床頭書架上擺滿的書籍,何不讀上一本呢?於是,我挑選了一本名曰《子夜》的古版書看起來。

仔細閱讀,發現矛盾的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930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事,我便興趣十足地閱讀起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吳家大少爺吳蓀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從外國引進的機器製造廠的過程。但當工廠開工時,卻遭到封建勢力官員的不滿和反對,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企圖來策劃一場險惡的陰謀,使吳蓀甫的工廠付諸東流。果然,他們的計畫成功了,逐漸使吳蓀甫付不起員工的工資而跨台,輸得一敗塗地。

我迷上了這部小說,被它的文學魅力所折服,同時也知道了它產生的歷史背景。最讓我深思的一點,就是封建主義註定滅亡。小說中的主人公引進了外國的機器,本來是想報效祖,使祖國的工業更加先進,可那些封建主義嚴重的官員卻極力反對和阻止,導致了吳蓀甫的悲慘下場,這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也體現了當時官僚主義權力的強大,誤國誤民,也讓我們痛惜國民政府統治的失敗!

寫道這裡,我想起了清朝時期的一個事件,由於清朝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不會利用發明出的火藥,只會把國庫的銀子用在建造皇家園林和樓台殿閣上,正是可悲!以致於後來,導致了鴉片戰爭、割地求榮的行為,這也說明了封建主義註定是要滅亡的。

如今的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使我們的國家不斷繁榮昌盛!

子夜讀後感600字(三)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於1896一1981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說。」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子夜》的舞台設定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麵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縱觀《子夜》的情節,它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裡的。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鬥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後台,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儘管吳蓀甫和同夥竭盡全力,拚命掙扎,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