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茅盾子夜讀後感

茅盾子夜讀後感(一)

暑假結束了完美的華東五日游,體驗了一把南方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妙。欣賞了烏鎮的小石板路和周莊的小河,尤其是去到了矛盾的故居,感受到了矛盾老先生在那時那景之下的創作環境。於是回家之後,又讀子夜,在感受了創作環境之後,再次去感受矛盾老先生的創作。

《子夜》標誌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準備和構思的過程。《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鬥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茅盾對於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實際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有企業家、公務員、商人、銀行家,並且常和他們來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發狂地做空頭,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辦什麼廠」當做是「日常課程」。當時學術界正在展開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茅盾將親自看到的社會現象同論戰中一些理論對照,這就增加了他寫作《子夜》的興趣,決定通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在寫作《子夜》的時候,作家又充分地運用了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獲得的社會經驗。他說:「當時在上海的實際工作者,正為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我那時沒有參加實際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實際工作的經驗,雖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工作的困難情形,大部分我還能了解。」1939年6月1日《新疆日報》副刊《綠洲》)過去的這段經歷,以及這一時期參加左翼文藝運動,接近革命者所得來的具體感受和間接經驗,不但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同時也使他有可能對客觀現實作出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鬥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關於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毛澤東同志曾經作過深刻的分析。他在說明由於帝國主義的爭奪中國,帝國主義和整箇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混戰之後,我迷上了這部小說,被它的文學魅力所折服,同時也知道了它產生的歷史背景。最讓我深思的一點,就是封建主義註定滅亡。小說中的主人公引進了外國的機器,本來是想報效祖,使祖國的工業更加先進,可那些封建主義嚴重的官員卻極力反對和阻止,導致了吳蓀甫的悲慘下場,這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也體現了當時官僚主義權力的強大,誤國誤民,也讓我們痛惜國民政府統治的失敗!

茅盾子夜讀後感(二)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有連連的戰事,內有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上海那個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強幹,為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氣吞併了八個小廠,想成為工業界領袖;他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等人創建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上狠賺一筆。但他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讓他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暴動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為產品滯銷而成為箍在身上的「濕布衫」;在公債市場上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當他想放棄時,他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儘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為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他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他的短處。

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這些都是他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他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命運。他只能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他破產時,他想到了自殺。直至小說結尾,他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他的自私,貪念,利慾使他「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他。他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他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著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有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個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他絕不為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為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了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茅盾子夜讀後感(三)

說到《子夜》,它是茅盾有了「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企圖」後寫的。《子夜》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巨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

《子夜》的思想內容是由兩方面的內容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過寬廣宏博、複雜紛紜的社會現象,表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尋求解放道路的戰鬥精神,也就是廣大人民民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向一切剝削階級和帝國主義進行英勇搏鬥、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則是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民族資產階級難以發展的歷史命運,從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謬論。這兩方面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也是作者藝術構思的注意中心。

茅盾從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來塑造了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里。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

時常在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一個時代,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吳蓀甫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不能說「不」,因為他沒有權利,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他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他毅然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毅然挑起了發展民族工業的重擔,高舉起民族工業的旗幟,雖然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買辦化」但是這其中有他太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吳蓀甫也有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苦衷。其實,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獨立地站起來,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嘗不想不向那些投機商、軍閥官僚低頭。可是這些在那個時代是天方夜譚,吳蓀甫這顆本該發出光輝的民族工業之星,卻要面對隕落的悲劇!往往最難以忍受的不是漫長的深夜,而是微露朝意卻依舊遙遙無期的子夜。

子夜,黑夜與凌晨的交界。處在這一時期的所有事務都面臨著黑暗或光明的選擇。而那是的中華大地,列強韃虜,內賊匪患打碎了千年的安息沉寂,也在那時失去了習慣常規的中華大地陷入了無盡的迷惘。黑夜貪婪地傾吞著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

中國近代的民族資產階級向來是一群以國事為己任的熱血豪傑。在飄搖動盪的土地上,硬生生地紮下了倔強的根脈。他們頑強地紮根,頑強地生長,頑強地等待著黎明的曙光……然而黑夜卻是如此的冗長,等待到最後,竟才發現,在這塊迷惘的土地上,扎了根便等於死亡。

其實那個年代與當代中國有何區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