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朱光潛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朱光潛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一)

全書是朱光潛先生以朋友名義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話題寬泛隨意,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R. Browning: One Word More

一、談讀書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養成讀書的習慣,才能永生受用。因為讀書「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用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痳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個好處,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指向,可以在興趣這條路上或跋涉或飛奔,慨然向前。

二、談動

「煩惱究竟是一種暮氣,是一種病態,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就這樣頹唐沮喪,我實在替你擔憂。」「我只覺得憂來無方,不擔人莫之知,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裡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愁生於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

當然,愁源多種多樣,像現在許多同齡人那種沒愁楞喊愁,事事都稱愁的態度,純屬扯淡了。像屈原那種愁,雖不能說是應該鼓勵的,卻只叫人憐憫,繼而產生愛國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談靜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樣,用一雙無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人、物和事,也會生出無窮樂趣,縱然這種樂趣在成年人嚴重極其無聊,然而獨慰己心不已足夠了嗎!昨晚,一同學誤把閃盤認作打火機,另一同學說:「你把閃盤插到電腦上,盤後面就會冒火,成打火機了。」我就說:「然後,電腦就轟地飛到天上了,『神七』就發射了。」後來,想到一首歌《星星點燈》,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掛著一個噴火的電腦,成所謂的「星星點燈」了。自己想,自己笑,心裡覺得很有趣。

「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世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四、談十字街頭

在這個社會,你是一個20來歲的青年,你的同學有30來歲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兩歲的比較年輕的同學,然而現實卻是這樣:「圍著你的全是膚淺頑劣虛偽酷毒,你只有兩種應付辦法:你只有和它衝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時這種狀況之下,衝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果都是悲劇。」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煩惱的事的煩惱的人最終都能衝突出煩惱,而那些無愁生非的卑賤小人都絕跡就好!

五、談升學與選課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

學習到底是傾向於興趣還是囿於現在的專業,死死摳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東西?

六、談情與理

對於自殺,朱先生說:「前幾天聽見一位國學家投河的訊息,和朋友們談,大家都覺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間有許多事項得有幾分傻氣的人才能去做。純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計算,有許多不利於己的事他絕不肯去做的。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跡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我是贊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並存,但是情感會深入人心,使人終為真正的人,使生活終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談擺脫

「舞台上的悲劇生於衝突之得解決,而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得解決。」文章之術在知遺漏,生活也要知所遺漏。正如「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勝,汝才有偏向,姑發展其所長,不必廣心搏騖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兼容並包,在泛的基礎上鑽研專業成為小專家。像我,在雜看文學書的基礎上,著重看中國近代作家沈從文的作品,成為廣博塔的塔尖——沈從文研究專家,我的遠大理想。

朱光潛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二)

本書是朱光潛先生在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所關心的事項,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戀愛、哲理,凡此種種。自朱光潛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長者勸導似得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最主要的目的是「願對於現在的青年,多些力量!」

朱光潛先生在書中對於當時的各種風氣做了很透徹的判斷也以此為基礎給青年提出了更問明智的建議,在我看來這不僅在當時有很大的意義對於現在的我也同樣感觸頗深受益頗多,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在不斷的反思自我,反思現在的教育,反思現在的社會,在這種內省中我獲取了一種精神上的力量。下面我就把讓我感觸頗深的觀點、句子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在緒論中有一段關於「超效率」的解讀,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於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為人處事的理解和對自我學生學習狀態的反思和行進。「「超效率」這話在於急功近利的世人看來,也許要驚人太高踏的論調了,但是一味亟於效率,結果就會流於淺薄粗疏、無可救藥。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功利的目標:娶妻是為了生子,養兒是為了防老,行善是為了福報,讀書是為了做官,不稱入基督教的為基督徒而成為「吃基督教」的,不稱投身國事的軍士為軍人而稱為「吃皇糧」的,流弊所至在中國什麼都只是吃飯的工具,什麼都是實用,因之,就什麼都膚淺。試就學校教育的現狀看吧:壞的呢,教師的目的在於地位、薪水,學生的目的在於文憑資格;較好的呢,教師想把學生嵌入某種預定的鑄型中去,學生想怎麼畢業後去問世謀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總之都免不掉淺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顧的但是只顧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為國家社會的未來,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事近利,一味的襲踏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於「一蟹不如一蟹」,也只能是「一蟹只如一蟹」而已……」對比下現在的情況,你會發現在一定的程度上這種淺薄粗疏進一步加劇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況下人人尤其是學生變得更加的浮躁,在急功近利中流於淺薄粗疏在一定程度上是現在大學生的一種通病,我們的教師經常對我們所說的一句話就是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概,所以至此不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內涵更要學會內省,內省自己作為學生是不是浮躁、是不是淺薄粗疏,如果自己確實很淺薄、浮躁,我有應該怎麼去反思自我,這是個問題。我希望所以看到可這段話的朋友都能真正的面對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面前把自己撕碎並進一步重組。

而作為現代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職責不僅僅更不能局限於教給學生很多的知識更重要的在於教給學生在紛繁的事物面前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受誘惑管束自我的毅力,不追求所謂的「超效率」而急功近利放棄思考。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內省、在思考中明事理、在思考中進步。

二、君子求諸己——在困難、變化面前君子要求自己的改變和努力。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困難、變化面前求諸己或求諸人其實是不僅是人生態度的詮釋更多程度上是關於人生行動上的哲學。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的不公平但是往往在這種不公平出現的時候學生反映往往是最激烈的,他們在空中樓閣中大談特談社會改革,但是往往結果又怎麼樣呢?現實依舊但是由此學生開始變得浮躁、粗疏、抱怨、淺薄……我不是再說學生不應該關心國事而在於學生在各種社會的陰暗面前做到「君子求諸己」,在這個過程中反思自我、改正自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實際處、從點滴處努力去改變自己所看到的陰暗面不是比紙上談兵來的更為實際也更為有效嗎?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教師首先要做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不浮躁於紛繁多變的事物而應該努力保持自我內心的安寧。語文教育最重要的在於讓學生有自我內心的堅守,不會因為別人的鼓動、花言巧語而輕易的放棄什麼或去追求什麼,同時要培養一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出發、從自我出發。maybe you only  need an useful idea not a rich father or a powerful uncle

三、「站在十字街頭的人們,尤其是青年,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而不至於因十字街頭的叫囂、十字街頭的塵糞、十字街頭的擠眉弄眼、十字街頭的誘惑而流於俗化、迷失自我……」所以青年,無論你在十字街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出於什麼樣的狀態,都不要輕易的改變自我。一種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它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頑劣的環境中能堅守自我,不膚淺、不卑劣的人,無論哪個社會都需要反對的聲音更需要堅守自我、保持清醒的人。同時這也是語文教育所要達到的最高的境界——教書育人。

朱光潛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三)

對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讀書」、「談動」、「談靜」這三篇。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峰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談動》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機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洩。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我們就會想要一個人,什麼都不做。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樣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打電話,我們硬要自己保持尊嚴不打;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其實情緒是要發洩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緒,為什麼不直接任性一次,讓情緒自由發展呢?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著「好無聊!」美麗的花草、可愛的小鳥、深刻的知識,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剩下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我們感受不是特別的深刻。只是覺得《談十字街頭》裡面有句話很有感觸:「強者皇然叫囂,弱者隨身附和,舊者盲從傳說,新者盲從時尚,相習成風,每況愈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沒在十字街頭底影響里去。」至於《談多元宇宙》,我會傾向於將這篇文章理解成,時代的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有很多標準,不同標準下的判斷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辯證,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