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獨唱團讀後感

獨唱團讀後感(一)

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朋友那裡借到了韓寒的《獨唱團》。據說這本原本要開創中國文學新紀元的雜誌,在出版第一期後就宣告夭折。第一期50萬冊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絕唱,一本難求,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韓寒是很火的人,似乎從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火的不行,如今十年過去,他的風頭沒有減弱的跡象,似乎愈加強勁。然而我對他的關注也就是最近兩年的事情。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他的《三重門》,爾後又專門找來了《零下一度》,接著開始關注他的部落格,到他的《1988》出版,幾乎是第一時間找來閱讀。讀韓寒的書,首先感嘆的是他的才華,敘述言簡有力,很多大道理都在他似乎調侃的味道中娓娓道來,讓人印象深刻。其次感嘆的是他敏銳的洞察力,韓寒不過三十出頭的人,可是他對社會洞察的深刻性與批判性是很多所謂的大師不能匹級的。再次感嘆的是他的憐憫心,韓寒的文字總是在不經意間對這個社會的某部分群體表達了極大的憐憫。《1988》絕不是簡單的寫一個妓女,而是隱藏了他對處於社會底層人們的極大關懷與憐憫。與此相對應的是,是他對這個社會不公與殘酷的無情批判。

《獨唱團》是一本由十幾篇文體不限的文章組成的雜誌。這類文學性的雜誌我是很久沒看過了,小說也是十年沒讀了。但看這個《獨唱團》,卻深深的被吸引了。十幾年前讀小說的那種激動與感觸重新被找了回來。我對國內小說有一種很大的偏見,認為過於矯揉造作,情節有太多的虛構色彩,使得這樣的小說讀幾頁就再沒興趣讀下去。當然國內也有寫的很好的,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鐵凝的一些作品。《獨唱團》裡面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雜文,無不給人真實的感覺,讀來讓人覺得暢快淋漓。讀裡面的文字,仿佛身臨其境,裡面所說,所寫似乎自己也曾經歷或感受過。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不僅把這些感受寫出來了,更主要的是把一些共性的東西給展示出來,讓看的人不僅產生共鳴,而且能引起反思,相當於給自己照了一次鏡子。我自己在讀到《看那,這人》時,就相當的受益。此外,這本雜誌的十幾篇文章看似雜亂無章的堆砌在一起,但展示的領域卻相當的廣闊,裡面既有對當代社會現實的深刻描寫,也有對不同人群心理與需求的深刻刻畫,可以說這本雜誌是一本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作品,看這本雜誌,能豐富很多人生閱歷。

這本雜誌是相當的幽默,裡面很多的比喻都用的十分的精到,有錢鍾書的味道。我開始看時是在從杭州回北京的飛機上,讀到精彩的地方,忍不住笑出來,引的機艙的人齊刷刷看過來。這符合韓寒的一貫作風,本雜誌就這麼十幾篇文章,但可以說韓寒在選擇時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整本雜誌雖然由不同的作者寫成,但風格是一致的。這就是韓寒的高明之處。

再一次為韓寒的創造力才華感到欽佩。

獨唱團讀後感(二)

「千呼萬喚始出來」到底是什麼一種狀況?幾近「難產」的《獨唱團》的誕生過程給了我們最生動的解釋……幾百上千萬中國人一年以來的期待和等待,終於見證了雜誌的誕生,並且據說破了網路書店的「最速訂購完畢」記錄及「最快翻印」記錄!中國新一代的理想主義分子們,GO GO GO!

我於雜誌正式發布的第一天在書店訂購,正好趕上,隔了一天想再多買一本送人就已經斷貨。本以為能以極速讀完,但雜誌的內容很多(用的都是小小號字型印刷),而且關鍵的是,正如韓寒說的那樣,雜誌承載不起理想主義者們的期待,雜誌不是我們期待中的新時代下的《新青年》,而只是帶點理想主義氣息的文藝雜誌,文藝味如此之重,寫實如此之淡,以致幾度令我興致大掃,不得不放下雜誌,而繼續我最近的近代史研習。

本來以為兩三個晚上可以讀完,卻斷斷續續用了3周才勉強把雜誌看完,實際上所有文章都值得一讀,只是我不大喜歡太文藝的類型,因此這麼多篇文當中,說得上喜歡的只有韓寒和老羅那兩篇寫實一點的文章(藉此機會還把新的和5、6年前舊的老羅語錄重溫了一遍,還是既睿智又幽默的),此外,「所有人問所有人」這個欄目也十分有創意,很喜歡。

《獨唱團》成不了《新青年》,不是雜誌或雜誌團隊的問題,籠統地說是「時代的問題」,具體地說,原因大家都明白。()宣傳部也十分的聰明,知名度如此高的雜誌終於誕生而沒有被扼殺難產,既能大刀闊斧地刪減控制內容,重要的是又避免了「限制言-論。自-由」的惡名,我們甚至可以看出韓寒那篇文章里被刪減的痕跡(比如主角如何保釋出警局,我估計應該又有一番有趣的描寫)。

現在這個「和平」、拘束的年代畢竟不是90年前的那個動盪、散漫的年代,雜誌目前能做到的或許已經是這個時代「被允許」的最大限度的了,還是韓寒那句話,「只能在這個又痛又癢的年代,寫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

獨唱團讀後感(三)

真正開始閱讀卻是當天晚上回到家裡蹲大使館時。文章是第一篇《綠皮火車》。是一片我很喜歡的文章。盲人的作者回憶了從孩提時代到青春期再到少年期的和坐火車有關的經歷,最後以睡夢中通過火車到達一些自己從沒去過的地方作為尾筆,文學味甚濃,讓人久久回味。火車是作者的一個情愫,是貫穿作者一生的難以磨滅的回憶。這種懷舊讓我感動。我童年也搭過綠皮火車,當時的火車的車窗是可以向上拉開的,火車飛馳時從外面逃進來的自由的風至今也歷歷在目。

隨後這本書被我帶到了辦公室,只要有閒暇的時間,當我覺得對著電腦很累時,我就會拿出來接著上次看到的頁數嘗試繼續消化一些內容。第二篇文章是《秋菊男的故事》,標題很美,但內容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作者又是回憶了自己的童年——14年前的事。大概說自己被人騙了,想申訴卻無人受理,最後只能通過召集一群死黨像小混混一樣恐嚇了那個騙了自己的人,而其後作者內心又感到很內疚的一個故事。嘛,故事還行,是一片記敘文,但是語言糞青了些,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作者真正無非是想表達中國人無錢打不起官司這麼一個主題。語言比較幼稚,而且很不優美,而且濫用成語,讀到最後讓我感到有點想吐。

之後,我只會久久嘗試推進幾頁了,但通常都不會超過1篇,因為這些文章真的很乏味。它有點像口香糖,開始嚼的時候津津有味,但越嚼味道越淡,到了最後便變得味同嚼蠟了。

林少華的《為了破碎的雞蛋》還不錯,畢竟文字功底擺在那裡。蔡康永的《髒話到底髒在那裡》嘛…我不喜歡最後一段,感覺有點像是為了結尾而寫結尾的感覺。《摩托日記》……看得出作者是個機車迷,裡面出現大量機車型號,對我來說倍增陌生感,看到一半就沒看了。

其實看到這裡,大概可以為這些文章作個小結了。寫的好的文章也好,寫的差的文章也好,除了林少華那一篇之外,其他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懷舊。我想哪怕繼續接著看下去也只能是這樣,因為從後面那些寫真就能看出些端倪。這些文章都是在緬懷回憶中的一些情愫而已,有人喜歡綠皮火車,有人喜歡機車,有人喜歡一群大爺混在一起。僅此而已。再也沒有什麼真正有思想深度的東西。

我想,能為那些80年以前的人拾回一些回憶,為80年以後的人創造一些回憶,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了吧。這樣其實也不錯。但怎麼說也好,心裡總覺得有點失落。也許是因為期望太高了吧?打著韓寒旗號的雜誌,就算不用怎麼宣傳都會有很多人踴躍購買的,這就是韓寒2個字的價值。然而這本書讓我失望了,至少它對不起「獨唱團」這3個字,何為「團」?為什麼要「獨唱」?難道這僅僅只是比喻一個文學的小圈子,讓很多人來紛紛懷念自己青春期一些好玩的回憶而已?

其實,整本書我最喜歡的是卷首韓寒的那一段:「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願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歷程。」是啊,本來這就是一本冒險回憶錄罷了,是我想的太深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