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倪煥之讀後感

倪煥之讀後感(一)

讀完葉聖陶的《倪煥之》,整顆心都被濃濃的悲傷刺痛著。在我看來,《倪煥之》這部作品應該歸為悲劇。作品講述了倪煥之為教育事業奮鬥的一生,其間穿插著他的愛情故事,但不管開始得多么美好,最終都以悲劇結尾。尤其是小說最後,倪煥之經受不住好友王樂山被捅死丟入河中的打擊而患病身亡,將這個悲劇推向頂峰。

倪煥之在年輕的時候,不甘平庸,拒絕了父親讓他去郵電局工作的安排,他希望做對大多數人有用的工作。雖然剛開始他並不喜歡教師這個工作,受同事的影響,最終他還是喜歡上了這份教育事業。他和同樣熱衷於教育的蔣冰如(一個學校的校長)志趣相投,共同致力於學校的教育工作。為了發展教育,他們在學校開設農場、戲劇社等等,希望學生們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在那個時代,想要推行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要面對非常多的困難的。人們的思想觀念非常的守舊,農民把孩子送進學校,還不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找到更加體面的工作而不是像他們一樣下地幹活,他們怎么能容忍將孩子送到學校繼續下地幹活呢?放眼全國的教育界,教育改革之風怕是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改革,確實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雖然只想把自己所在的學校搞好,仍然不會是一帆風順。

但是,倪煥之的樂觀和衝勁卻讓我感動。面對一件事,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他會用儘自己的熱情,拚命地堅持著。而現在,很多人都冷漠麻木地做著那些可以維持自己生活的事情,他們那些人大概都不知道自己喜歡做的究竟是什麼事情了,更不要提熱情和堅持了。同樣,倪煥之的樂觀主義精神也有點過於樂觀了,對於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挫折,他都表現出很弱的適應能力,導致聽到好友遇害的噩耗以及面對自己理想的破滅後丟了自己的性命。也正是這樣一個樂觀、熱情、堅持的人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走向毀滅,才更加讓人惋惜,才讓作品充滿更濃郁的悲劇意味。

教育事業的改革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部作品寫於1928年,到今天為止,我們的教育事業還是面臨著一系列改革,具體什麼時候才能完成,我想沒有人能夠知道。我只知道,要想取得教育事業改革的偉大成功,必須要有倪煥之這樣的人!

倪煥之讀後感(二)

《倪煥之》是葉聖陶先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小說,它比較完整地寫出了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特殊時期的知識分子滿懷熱情上下求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卻不斷遭遇失敗的命運。

小說中的主人公倪煥之是一個國小教員,是一個有著崇高理想和追求的熱血青年。對於“大家”,他懷著“一切的希望懸於教育”的救國理想,將自己的滿腔心血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中,希望以此獲得救國救民的勝利;而對於“小家”,他希望遇到一個和他一樣有著救國救民的理想,熱心教育,鮮艷明麗的女子,與他組成一個建立在平等基礎上有著共同志趣,互助互愛的家庭。可見,他對教育是愛之深、關之切。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社會環境並沒有給倪煥之提供一個實現抱負的土壤。軍閥混戰的局面,動盪不安的社會,在“偌大的中國已放不下張平靜的書桌”的環境中,他這種帶有濃重改良主義色彩的理想是不能實現的。

在他的社會理想遭遇失敗的同時,婚姻生活也面臨危機,婚前那個和他一樣有著教育理想,活潑鮮艷的金佩璋,在瑣碎繁雜的家庭生活中也漸漸的消磨了理想,尤其是在有了一個孩子之後,她對於書本、教育、理想的熱情更是蕩然無存,使夫妻之間的隔膜越深,這不能不使倪煥之感到他“有了一個妻子,但失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的痛苦和孤獨。

在倪煥之的整個教育實踐過程中,他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讓我看到了一個懷著理想,不斷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光輝形象。()最後儘管倪煥之“教育救國”的理想失敗了,但這無疑是當時社會制度的失敗。在那樣一個動盪混亂的年代,企圖走改良主義道路救國的理想,就如同空中樓閣,注定是失敗的。

雖然倪煥之最終失敗了,但他的教育理念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教育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同時也是教師體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我們應該像倪煥之一樣熱愛教育,忠誠於教育事業。同時,他的教育實踐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如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處理好“學校”與“學生”的關係,就像倪煥之所說的那樣“學校要使學生得到真實的好處,應該讓學生生活在學校里;換一句話說,學校不應是學生的特殊境界,而應是特別適宜於學生生活的境界”。在學生犯錯誤時,不易以訓斥、體罰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學生,而應該像倪煥之對待犯錯的學生蔣華一樣,分析其犯錯的深層原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在現在看來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理想在於熱情,理念在於堅持,做事在於實踐。在社會大繁榮大發展的和諧壞境中,我們要對教育懷著一份純真的執著,開拓創新,充分發揮出教育的正能量。

倪煥之讀後感(三)

《倪煥之》是怎么樣的一部作品呢?說它是一部革命小說吧,不像。說它是一部教育小說吧,又略嫌牽強。有一點大家比較同意的,即是這部小說存在著揭露性,而它一點沒有要粉飾現實的動機。

而問題小說就是從來不粉飾現實的,它們從來就是以整個人類的現實生活里的種種問題為主題。但在這部小說裡頭,作者所關注的又顯然不是小說模式的問題,而是一種文明的命運。作者在《倪煥之》這部小說里所刻劃的,是一種有關人類社會革命進程的圖象,是一種對全人類行為狀況的概括。那么,什麼問題才是作者最為關注的呢?這部作品所要揭露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它帶有何等意義?這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倪煥之》,如果我們把它同葉聖陶另一部作品《潘先生在難中》一起閱讀,即作者的一貫創作主旨就非常清楚了。在《潘先生在難中》一文里,作家把處在動盪不安的時局裡的知識分子的心態刻劃得淋漓盡致。而在《倪煥之》里,葉聖陶則在自己的主觀認識上給我們塑造出了一個感性的、為理想而積極奮鬥的“改良主義”者倪煥之的形象。

《倪煥之》寫於1927年北伐軍勝利攻占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後,全篇後來得以發表在當時的《教育雜誌》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號刊上。小說開始時,倪煥之悶坐在船艙里,這位國小教員出身的青年在經歷過社會的整個教育之後,終於飲恨而逝。就這位國小教員在他決意把一切希望再附設於教育時,外面打著的正巧是逆風。小說裡頭的第二號人物;志同道合的蔣冰如,雖為了崇高的理想而遭受到一連串無情的打擊與挫折,卻他最終還不願意就順其自然地這樣空虛庸俗地過一生。小說裡頭的第三號人物;金佩璋曾經滿懷理想與抱負,卻在她當了母親以後,再不復想起奮鬥的念頭了。

倪煥之在一種情勢陡然銳變時,心下只感絞痛不以,他憤慨,迷惘,甚至有點失望落寞的情緒。他一自鄉鎮重回都市(上海)後,另一段苦難的歷程又開始了。上海被兩大勢力劃分為二,早不復從前的樣子。從來堅信著時代的救星就是教育的倪煥之,此刻的目光里儘是看到失敗,他因此從苦難中得到了教訓,他因此可以鑑別出現實與理想中的境界之不同,在萬念俱灰之下,倪煥之最後來到了他十幾年前曾經光顧過的小酒店,這時候除了買醉,他已經什麼也不能作了。在這個過程中,倪煥之的好友王樂山被亂刀刺殺死了,密司殷成了獸性人洩慾的玩物。

《倪煥之》寫的是一次劃時代經驗,是五四前後、經過五卅到中國第一次文學革命十餘年間,中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及其思想的演變。就這點上看,它有點像俄國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一作。在《苦難的歷程》里,阿?托爾斯泰寫出了俄國舊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曲折道路,並刻劃出了四位非常真實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小說中,阿?托爾斯泰從羅欣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觀點出發來辯論是非及區分善惡,這跟羅欣與倪煥之這兩個人物的對於美和善的向往來說,《苦難的歷程》和《倪煥之》確有共通之處,這尤其體現在他們彌留之際對所愛的人的寬恕這點上,而這也是作品主旨的一種獨特崇高精神的總結,這使人能夠正確地認識時代,和清醒地評價革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