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讀後感

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讀後感(一)

大家都熟知醫生診療病人的情景:每一個病人走進醫院時,醫生總是會動用各種手段對其進行檢查,詢問過往的病史,了解疾病產生的根源,推測病情發展的可能性。然後通過藥物手段對疾病進行控制,並通過觀察分析這種控制是否有效,判斷有沒有必要調整治療計畫,加強治療的針對性。對一些疑難雜症,病人長年累月地不見好轉,醫生並不氣餒,總是堅持自己的治療方案或者進一步修改治療方案,期待春暖花開,期待奇蹟的出現。

學生不是病人。但一個孩子走進學校,要讓他能夠充滿情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並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教師就應該像醫生那樣,認真研究孩子心智發展的特點,依據他的心智特徵確定教育的方案。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一個像醫生般的教師。《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既是寫給剛走上領導崗位的青年校長的,也是寫給每一位教師的。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自己親身的教育實踐,講述著教師的責任和使命。那循循善誘的話語,猶如打開了一扇天窗,給讀者帶來了有關教育的宏大視野和激情滿懷。

一、把了解學生放在首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只有把教育和教學以及研究和了解兒童這些學校工作中最本質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和青年校長的談話》這本書,非常清晰地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信念——沒有學會研究學生,不能算是學會了教育。

研究學生,可以通過一個個的專題加以落實。每年舉行的理論研討會,是帕夫雷什中學針對學生腦力勞動方面的研究專題。學生順利掌握知識的能力究竟是什麼?能力的高低優劣應如何解釋?為什麼一個學生理解、記憶和掌握教材非常快,感到毫不費力,而另一個則困難重重?怎樣才能使全體兒童的能力都得到發展,才能使『機敏』的這個智力品質不斷發展和完善?針對這樣的一些問題,教師們一個個從教學中、從學生的行為表現中去探索和思考,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在專題討論會上進行交流,形成共同的信念。

研究學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徵。帕夫雷什中學舉行的「學校心理學講習班」是研究兒童的偉大創舉。在他們的學校,大約一個半月就會舉行一次,由某一個班主任作題為《對某一學生的教育鑑定》的詳細報告。在這個報告中,要分析兒童的健康狀況、身體發育情況,以及對兒童全面發展的條件的評定。其中非常受重視的一個項目,就是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個人特點的評定:孩子如何感知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他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他的言語特點是什麼?他如何記憶?他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的怎麼樣?他說話的情感色彩如何?他的一般情感修養水平如何?等等。這樣的一種鑑定,與醫生對病人進行診斷的情景是何等的相似。

研究學生,就要研究學生在學校求學期間,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是什麼,這些技能和技巧應該在那個學期就要確保達到,以保證孩子後續學習的順利進行。蘇霍姆林斯基按照順序給出了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1)會觀察周圍的世界;

2)會思考,即會類比、比較、對比,找出不動的東西,提出疑問;

3)會表達自己對所看見、所觀察、所做和所思考的東西的想法;

4)能流利地閱讀,並理解所讀的東西;

5)能流暢、迅速而正確地書寫;

6)能劃分閱讀材料的各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並找出個部分之間的聯繫;

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問題相關的書籍;

8)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關材料;

9)能對閱讀材料進行初步的邏輯分析;

10)能聽懂教師的講解,並做好簡明扼要的記錄;

11)能閱讀原文並同時聽懂教師關於如何理解課文的講解;

12)會寫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圍看到的、觀察到的事物敘述出來。

不僅如此,蘇霍姆林斯基還通過研究,明確了每一個重要技能技巧應該熟練掌握的年段,讓教師的教學從「跟著感覺走」向「教育科學」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另一方面,只要粗略地看一下上述列表,就會引起人的警覺來。因為它使平時教學中學生和教師所遇到的某些困難的根源立刻都很清楚了。

二、把了解學生落在實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了解孩子——這是教育學的理論和實踐的最主要的結合點,是對學校集體進行教育領導的各條線索的集結點。」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絕大部分時間是花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的,花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經驗的交流和總結上,而對學生的智力發展狀況的研究卻非常少。我們評判學生的標準,往往就是根據考試的分數,分數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分數同時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

每個學校都有一批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什麼會不好?我們馬上可以想到的理由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平時學習不刻苦,學習不能專心致志、經常開小差,等等。當我們給學生戴上這些「帽子」的時候,我們是否認真詢問過學生,他們是否同意「佩戴」?

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情況做了四年的跟蹤研究,他發現,造成兒童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必定由一個主要的原因,一旦能夠排除掉這一原因,那麼其他原因的影響就會減弱,兒童的學習成績就會有明顯的提升。

有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良,是因為家庭的原因造成的。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介紹了一個鐵路工人的孩子,這個孩子從小寄放在耳朵聾啞的奶奶家裡,有奶奶負責照料。奶奶沒有辦法和孩子溝通,只能負責給他提供衣食,將他圈養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孩子有一肚子的「為什麼」,但沒有人能夠給他講解。直到5歲的時候,這個孩子才被允許走出家門,這個時候他和同齡的孩子之間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了。這種差距體現在對事物之間最細微的差別的感知和辨別上,而這樣的觀察能力正是孩子進行學習的基礎。

有的孩子學習起來感到困難,是由於他的身體狀況引起的。他在班級里聽課的時候,前面的15分鐘聽課的效率還是很高的,也能夠聽得明白。但過了這段時間之後,由於身體的原因,大腦供血不足,就不能保證他正常的學習了。有的家長和老師不了解其中的緣由,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還要將孩子留下來在進行加班加點的輔導和補習,豈不知這樣做根本就沒有抓到點子上,反而讓孩子的身心都受到更大的傷害。

有的孩子學習的過程困難重重,是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落實某種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所造成的。比如說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其學習過程中是一種非常關鍵的技能,所有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學生在掌握閱讀能力的前提下進行。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到,給學生一個問題,讓學生站起來複述一下這一問題,然後講述自己的觀點。經常會有一些學生複述問題就很困難,不會準確的斷句,不能正確表達一些詞語的意義。這樣的學生其實就是閱讀出現了障礙。要想讓這類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給他們再次講解學過的知識、多布置習題作用是不大的,首先要做的是閱讀能力方面的訓練。

教育現象是非常複雜而且微妙的。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的現象,其背後說不定有很複雜的關聯。只有具備敏感的心,才有可能洞察秋毫,找出問題的癥結來。

三、像醫生那樣去了解學生

醫生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教師研究學生,也應該如此。

物理學家研究微觀粒子,有兩種基本的途徑:一是用波去照射要研究的物體,通過波和物體作用之後所形成的圖樣,來推測微觀粒子的形狀特徵。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的發現就是一個典型的示例。二是用放射源放出的α粒子作為「炮彈」,去轟擊要研究的物體,通過作用之後炮彈的軌跡變化、產生的新粒子等情況,來推測微觀粒子的構成、形狀等。像原子結構的發現、中子和質子等的發現,都是其中的代表。

學生的心智就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正如物理學家對微觀世界的研究那樣,每一個施加到學生那裡的刺激,都會使得學生產生一種反應,對這些反應的記錄、分析和研究,就是我們了解兒童心智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像醫生那樣,善於從多渠道收集學生各類信息,善於從這些信息之中揭示本質性的規律。這是一件對學生非常有益的工作,教師自己的專業成長,也在於此吧。

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讀後感(二)

閱讀經典是這次培訓班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班主任的布置,要求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並且完成問題作業: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指什麼?怎樣領導學校才能使全體教師創造性地工作?

我剛好利用有位校長請喝酒的機會,因不能很快入睡,只得匆匆翻閱一遍這本書,幸好這本書讀起來還是有感覺的,以下是本人的體會:

我所理解的「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是指以校長為首力圖推動學校的課堂變革,而這場課堂變革的核心是「教會兒童思考」,並不只是教學生知識。我的依據是「教師集體」指的絕不是單個個體或是某個老師,「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意指課堂教學,其實教師上的每節課都是創造性勞動的。再有該書P13頁:「教育經驗的推廣問題」——還有P36頁所例舉的案例為佐證。

作為校長,領導學校使全體教師創造性工作――即領導學校課堂變革的措施,我認為:

第一、作為校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教育者角色,P5「努力成為一個好教師,一個好的教學專家和好和教育者,否則就沒有榜樣作用,沒有首創精神,對創造性勞動就無從領導了;

第二、校長具有深厚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功底,並且「把科學真理變成創造性勞動的生動經驗」,P9,「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正在於選擇方法,在於把理論原理變成人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

第三、校長必須深入課堂,多聽課和分析課,P23頁,「經常分析學生的腦力勞動,深入考察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過程的實質,研究大量的事實,進行概括,做出結論,思考如何使學生的腦力勞動變得更有效」——「我的科研工作最緊張的時刻就是上課和聽課;自己上課,聽別的同事上課。課,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課,就是創造活動的源頭,就是教育信念的萌發園地。」

第四、作為校長,應邊行動、邊反思、邊修正、促提高,然後進行總結,上升到普適性的教育規律。

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讀後感(三)

古人云:「三日不讀書,便覺得面目可憎。」我自認為是屬於喜歡買書和讀書的人,也常常以給人推薦讀過的好書為樂。然而有一天我們校長發給我一張《教師必讀書目》的清單,基礎篇部,拓展篇部,實踐篇部,共100部教育名著,對照下來不禁汗顏,我只看過部,其中部是通讀過的,其他部只是瀏覽了一下。而餘下的部書有的聽說過,有的根本不知道。在這張書單中,由「蘇校長」撰寫或跟他有關的書就有三部。

「蘇校長」者,蘇霍姆林斯基也,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讀師範時就知道有個蘇霍姆林斯基,工作後也經常會引用他的某些話語來潤色我的各類教育文章,但似乎僅限於此。講實話,以往「蘇校長」的語錄對我而言僅僅是一種較為華麗的裝飾品,從未有真正的去了解和研讀過。因著優青班的讀書要求,我買了「蘇校長」撰寫的《給教師的建議》、《要相信孩子》、《和青年校長的談話》和《育人三部曲》四本書還有《跳出教育的盒子》、《第56號教室的奇蹟》、《卓越校長的習慣》等教育類書籍。講實話,美國人撰寫的一些實踐性的書籍,如《第號教室的奇蹟》都是一口氣看完的。而閱讀「蘇校長」的書往往是欲罷不能,經常會返回到前頁或前一章再重讀,結合實際和感悟還做了些批註,速度實在不快,目前《和青年校長的談話》已看完,《給教師的建議》則剛看了三分之一。

近距離的接近「蘇校長」,讓我沉醉在大師用心血凝聚成的哲理文字中,樂而忘蜀,不知歸路。同時,也因為深入解讀,才發現我們離「蘇校長」實在太遠。

一是離「開卷」太遠。「蘇校長」自己敘述過:我私人的圖書館裡,在幾間房子和走廊里,從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圖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這是他對待讀書的態度;他還說「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他對教師這樣呼籲:「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如饑似渴地讀書,把讀書作為精神的第一需要。」、「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目前,學校的硬體設施已經非常完善了,但師生中還有多少人是能堅持閱讀書籍的?山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中國小校長素質狀況調查」呈現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中國小校長隊伍缺乏應有的讀書風氣。據調查中國教師人均每年讀書城市教師中:的每天讀書只在一個小時之內,=EN-US2小時以上的僅的老師個人藏書在冊以下,其中「基本沒有。為了提倡教師閱讀,我們學校給每位教師購買了《班主任兵法》、《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好教育、好人生》、《超越自我——一個人與組織供應的策略》等書籍,並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在黨員中開展了好書推薦活動;在校園網上開設了「書香濃濃」欄目,開展校園讀書節等等,就是希望能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進而影響師生的閱讀。而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我們必須做好示範引領,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校園網的「熱文推薦」欄目,點擊率是最高的,已經在區域範圍內產生了一定的聲譽,我們用自身的行為告訴老師們,我們是堅持讀書並愛閱讀的人。「不斷地自我充實和自我更新,使自己在精神上今天比昨天更富有。」「蘇校長」對青年校長們提出的建議將不斷的鞭策我前進,做一個精神上富有的人。

二是離學生太遠。剛寫上這個標題時,不僅是我,相信大家都不認可,「以學生髮展為本」是我們很多學校的立校之本是我們的執教之基,我們怎麼會離學生遠呢?但是看了「蘇校長」的所作所為,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離學生、離兒童太遠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和教導主任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研究「教師講新教材時,學生頭腦中在發生什麼變化」。

「蘇校長」為了弄清楚一個現象,即為什麼學生到了高年級不及格人數會上升、優秀人數會下降。在半年的時間中,他每天聽兩節課,一節是低年級的,一節是高年級的。通過半年的觀察與分析,他認識到在低年級「教會兒童學習」的意義,並把學生學習的「工具」概括為「觀察、思考、表達、閱讀和書寫」五種技能,這些技能必須在低年級時掌握。他認為:許多學生努力學習而不見效果的原因首先是他們不會積極主動地觀察,再就是不會閱讀。他還帶動了全體教師參與了此研究和實踐。

相信每個學校都有一批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什麼會不好?我們馬上可以想到的理由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平時學習不刻苦,學習不能專心致志、經常開小差,等等。當我們給學生戴上這些「帽子」的時候,我們是否認真詢問過學生,他們是否同意「佩戴」?而「蘇校長」卻用四年的時間來跟蹤研究這部分學生,還在學校舉行「心理學講習班」。大約一個半月就會舉行一次,由某個班主任作題為「對某個學生的教育鑑定」的詳細報告。在這個報告中,要分析兒童的健康狀況、身體發育情況,以及對兒童全面發展的條件的評定。其中非常受重視的一個項目,就是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個人特點的評定:孩子如何感知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他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他的言語特點是什麼?他如何記憶?他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的怎麼樣?他說話的情感色彩如何?他的一般情感修養水平如何?等等。這樣的一種鑑定,幾乎與醫生對病人進行診斷是一樣的。

不得不承認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絕大部分時間是花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的,花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經驗的交流和總結上,而對學生的智力發展狀況的研究卻甚少,「蘇校長」說:「如果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僅僅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而不專門在發展兒童智力上下功夫,如果教育工作的這一領域沒有引起校長的密切注意,那就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業成績不良。」我們平時校園內的各類研討會很多,但幾乎沒有像「心理學講習班」那樣的詳細研究過學生的。「如果不了解兒童的心靈,不了解他思維和感知周圍世界的特點,那麼關心兒童的話就成為空談。」上海市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快樂健康成長」,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基於學情進行教學,必須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蘇校長告訴我們,以學生為本不是簡單的口號,要以了解學生的心靈為基礎。

:三是離立足課堂的研究太遠。這個界定可能又會有人提出異議,「科研立校」我們每個校長都知道,哪個學校沒有三四個課題,甚至是區級、市級的課題,教科研就在我們身邊。

「蘇校長」說:「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的科研工作最緊張的時刻就是上課和聽課:自己上課,聽別的同事上課。課,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課,就是創造活動的源頭,就是教育信念的萌發園地。」「經常分析學生的腦力勞動情況,深入考察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過程的實質,研究大量的事實,進行概括,做出結論,思考如何使學生的腦力勞動變得更有成效」,他說「這就是最有生氣的、最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是校長的工作方法。「當我認真觀察和百般思考而仍不得其解的時候,我便連續聽五節、七節課,力求找出這個令人心神不安的問題的答案來。」()為了研究學生的記憶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聽了大量的課,得出了「不搞專門的識記,而是在深入思考事實和現象的基礎上記熟」,這個思想後來逐漸成為大家的共同教育信念,教師們用自己的工作不斷的「檢驗」與豐富著這個思想。他常年堅持每天兩節的聽課,使他的思想源源不斷!

他建議校長們「要善於回顧走過的道路,對於已經做過的事情要進行思考;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就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善於對事物進行分析、概括,並靈活運用概括出來的結論。這正是學校實行教育思想的領導的實質所在。」我想任何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智慧;辦學智慧存在於學校一切活動之中的;辦學智慧的自我發現是學校不斷走向成功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必須善於發現、總結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智慧,正如劉京海校長說的,校長不在於創造,而在於發現和總結優秀教師的經驗並推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種「總結」必須是校長自己做的。「如果你把這件事委託別人去做,自己撒手不管,你就會成為一個『不熟悉情況的人』。如年復一年這樣,你就會漸漸成為一個多餘的人了。」

掩卷自問,似乎正向「漸漸成為一個多餘的人」發展了,不由汗濕。然作為一名基層學校的青年管理者,對「蘇校長」是「0.4t高山景行,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不禁以溫總理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來勉勵自己,「仰望星空」即多多走進經典,親近大師,認真感受和領悟教育星空中大師們的璀璨思想,拓展自己思維和視野,避免閉門造車。事實證明,目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些「蘇校長」已經給出了答案,我們卻還當作新問題在研究,足見讀書的重要。「腳踏實地」即立足於崗位、立足於學校和師生,像「蘇校長」那樣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和提升思想,讓我們的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不負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