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安藤忠雄論建築讀後感

安藤忠雄論建築讀後感(一)

之前下載的城市規劃專業書單中有《安藤忠雄論建築》一書,但一直沒有看,大概源於對建築學相關領域知之甚少而懷有的擔心看不懂的心結吧。昨天下午3點多,開始想起這本書來,開始閱讀,沒想到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到今天下午3點,不過24小時的時間,已經完整看完。由於建築學是相關學科,不需要對書中提及的諸多建築師和美術工作者或者其他相關人士有詳細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讀完了。總體感覺是寫的很棒,娓娓道來,他離我很近,像是在我對面與我聊天。還有寫的很令人期待,讀此書的感覺讓我回到了大學時讀《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讀完的境地中。還記得《基督山伯爵》當時大概是1000多頁,用了3天讀完的,讀完之後感覺酣暢淋漓,大呼痛快過癮。自此後再看電視劇中關於復仇類似的情節,覺得都像是在對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論建築》一書。也許是因為他的這本書是對東京大學建築系研究生院學生所做的5次講座基礎上整理而成的,也許是因為我最近正對規劃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渴望,想系統學習城市規劃,也許是因為他面對的講座對象與我現在的初學規劃狀態非常貼合,我認為這本書對於剛剛轉型的我,對於青年學子,對於還算年輕的人都有著啟迪作用。因為書中有一條主線:20多歲時,應進行獨立思考,應尋找理想,應為理想做準備。為此,他自學了建築,去歐洲進行較長時間的旅行,在旅行了進行思考。與國匠城2014年主題「讀寫行走」如出一轍。

另外,在這本書中,也寫了很多相關教材中看不到的東西,比方對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羅性格的比較、建築選用材料的比較等等。如果不了解這些內容,在講授城市規劃原理時,很容易有乾巴巴的感覺,這樣則豐富了課本內容。所以算是大開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學時,讀書時不加選擇,全憑興趣,至今還非常懷念那段美好的時光。雖然當時是清貧的,但精神世界是很豐富的。由於興趣經常在搖擺,這樣挺好,那樣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沒有在一個專門的領域有什麼作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樣在20多歲認識的各領域的朋友後來成為其工作的對象或者奠定了基礎一樣,他在40多歲甚至50多歲時通關了,我也能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裡,能將自己對經濟學、地理學、規劃學的興趣和能力打成通關,收穫一個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安藤忠雄論建築讀後感(二)

此書應是我從事與建築息息相關行業以來第一次詳細閱讀的有關建築理論的書。以前對建築的泛泛理解在此書中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畢竟還沒有來得及完全閱讀,只是在〈序〉中也引發了自己的一些幼稚的思想。

通過安藤忠雄老師的表述我知道了日本在60年代與中國有著相同之處,那就是都是不平靜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經濟以及各種文化並沒有被動盪的政治而抑制,甚至此時期「『新陳代謝』概念的提出在其後的一些設計活動中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在中國,60年代對於國人來說卻是一場噩夢,一切幾乎停止,更不要說建築理論、建築思想……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自己的特徵,這些特徵我想也正是通過建築而表現出來的,建築本身沒有生命而言,但是因為有了人,有了人類思想的灌注,它便與人類一樣賦予了靈魂,充滿了生氣。

美國以現代化而著稱;巴黎的羅曼蒂克為世人皆知;日本的幽雅寧靜正象這個民族很具代表的浮世繪被關注著;中國的古典、神秘而樸實令世界嘆為觀止。

因為對世界建築目前的我知之甚少暫且沒有也不敢妄加理論,在閱讀《序》此篇其間讓我對我國建築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淵源讓現代的我們有了更多責任感與使命感。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因為現代經濟的發展要與世界接軌,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所以我們並不能沿用其建築形式,現代的建築更多了些商業化的意味,開發商總是求以有限的空間創造無限的價值,這個我們倒是可以理解。但對於炎黃子孫的我們是否有保護或良好的運用古建築的責任和義務呢?

我並不想去討論如何去保護利用好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遺產。前面我曾提到過每個城市都有著自己的魂所在,()我想的是,我們怎樣能夠在創造現代化的同時而又讓屬於我們中國的魂而不丟失呢?

中國的古建築對世界而言有著自己的獨特有些甚至是不解之謎。也許是由於60年代的不平靜令中國各個方面陷入死水,而迫使中國建築的發展被世界遠遠的拋在了後面。

我們這一代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我們親眼見證了中國建築由BOX式在向多元化、個性化、國際化邁進的改變。我們為中國的前進而欣喜;而不幸的是,我們成長著,建築界的理論與思想更是以飛一般的速度趨於成熟,在這個年代若想思想上標新立異,理論上別出心裁應該是很困難的事情。

中國建築的改變雖然是可喜的,但這其中也是可悲的。在推開建築設計之門以後我對建築便更多了關注與關心。現在我生活在北京,通過我的觀察北京的建築以及我所作過的各地建築效果圖中所表現的建築來看,大都是抄襲國外模式,並沒有著完全具有我們中國特色的理論與思想,也許我們正在學習中摸索和尋求屬於我們自己的理論及思想體系,也許因為我對建築的淺薄認識此觀點很是片面,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國外的先進理論知識也可以學到真正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建築思想。我的理想與目標也正是為創造我們的「中國魂」而盡獻微薄之力。

我在想,既然我們的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為什麼我們不為此做點什麼呢,(也許已經有人做了正因為我的淺薄之見還沒有看到)既能找到我們城市的「魂」又能將此發揚光大呢?或者具體一點說,在做現代建築的同時其中也多少借鑑些原始建築的風格再或者某個局部的功效呢。讓其中的獨特展現在現代建築上。試想,如果那時的建築始祖魯班一直活到現代與歲月同步,那麼他會怎樣構造現代建築,在他的思想與時俱進的同時是否會丟了古時的「魂」呢?!當然,這只是妄想,甚至有些瞎想,可是在現代化的我們身上是否也應該像日本一樣保留住屬於自己的「魂」呢?也許每個國家,每個國家中的城市都應有著自己建築的「魂」,而我國就目前現狀來看,各個大中小城市除了樓的高低有些明顯的差別外其他的風格大部分都是相同的,而只有少數城市和地區保留了他們自己的特色。

建築設計是我最終想達到的目標,而開始涉足此行業對我現在的工作而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做建築表現,對建築最終的形成也應該是很重要的一環。建築表現首先應該與設計者有著充分的溝通,設計者向建築表現者傳達自己的設計思想和理念,但如果表現者對建築設計毫無了解而言,那麼他將不會把設計者的思想體現在建築效果圖上。真正好的效果圖不僅能夠體現建築的形態更應該滲透著設計者的心思與汗水。自信來源於內心深處的至誠摯深的愛,有了愛的建築才會有靈魂,才能足以打動人心。建築為人而活,人因感性與理性的的建築而享受生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對建築這一行業來說應尤其重要,吸納各建築之精華為我所用,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物都不要模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才開始第一步,正如一個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一樣嗷嗷待哺,我也會像嬰兒一樣去汲取不同的養分讓自己茁壯成長起來。最後能夠學之以用。此書正是我的第一份補給,我會用心、細心地去慢慢體味、消化,我想對我的益處和給我帶來的收穫一定會比我想像的要多的多。

我會大踏步前進,朝著我的方向、我的目標、我的理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