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演講觀後感

演講觀後感(一)

我在聽完這一輪講座之後,感覺實在是受益匪淺,很感謝學校安排了這樣的課,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藝術這一門類之深奧和博大,然而學的最多的還是有關於設計的一些感悟。

第一次的講座是柳冠中先生給我們的講的,我印象很深刻,他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講的主題是《設計是人類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主要是闡述了他對設計和藝術的一些思維方法。我覺得柳冠中先生的一些想法是很有見地的,譬如說他說的「設計經常講品牌,大家都在做品牌戰略,但往往很多人提到品牌只講牌,並不講品。」這句話得到很多人的認可。這個「品」字可是包含了許多含義的,試想以一下為什麼是三個「口」而不是一個「口」呢?,他認為:中國目前正處在這麼一個階段,到處在顯擺,到處在招搖過市,它談不上品。我們講真正的「品」是一種適可而止,是一種我們現在所說的要有節制生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而我們講的設計的觀念和如何評價一個好的設計,絕對要留有餘地,千萬不要做過頭。我也非常認同他的觀點。

我從中的感悟是中國現在是奢侈品消費第二的國家,國人都以家中有奢侈品而驕傲,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從中國的文化傳統來講,「節儉是中華名族的美德」,這句話永不會過時,難道我們不應該繼續發揚下去嗎?從中國的設計角度來講,中國的品牌卻是屈指可數的,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中國的品牌設計上,讓別國都來買中國的設計的奢侈品,這才是國人值得驕傲之處。

他還說:「真正生活的問題,被大家忽略的問題,這個才應該是我們所講的設計的思路。」

的確,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做出好的設計,但卻沒發現答案就在身邊。另外,他對設計的認識的很深,他認為:「設計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是一種能力,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技巧,但是設計僅僅從這個角度認識的話,就太局限了。設計是人跟大自然,跟社會和諧的一種智慧,或者我們的思考方式。」所以設計是遠遠早於科技和藝術的。簡單來說,設計一直在人類的進程過程充當著催化、引導和調整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角色,所以設計的本身,它的本質就是一種整合的創新,它不僅僅是某一個專業的創新,它最終靠的是整合廣博的知識和資源的結構關係。

具體來講,設計的作用是引導人們的審美觀念,使之成為健康的審美觀,以合理的生存方式生活,另一方面,要從思維方式上來講,我們應完成從造物到謀事的變化,不要追求「最」,倒不是說在設計上不能追求「最」,而是說不要一直陷入在追求「最「的境界裡,那樣只會一直在自我的圈子裡打轉,所以說應該在適應特定的條件、情況下,為別人考慮,才能達到在藝術上更高的境地和作為。在方式上,不要盲目的去追求技術、手段,本質才是在重要的。也就是說,你既要把自己放在設計體系里,又不能埋沒在技巧中,正如一句話所說:「人們並非被事物所擾亂,而是被對事物的看法所擾亂。」這其中的奧妙也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因勢利導,適可而止;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然而這其中的奧妙還需要各位去仔細的品味了,而在設計某一樣東西時,還應把對象的需要、特性一一滿足這些的同時,也應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才更具有創新性。

以上都是從柳冠中先生的精彩講座中所感悟出來的,他不僅給了我們很多和設計有關的方向,還使我們今後在專業學習上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

還有一個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身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教授蘇丹的講座,他的講座有些是關於環境藝術設計,因為我是學環境藝術設計的,所以就對這方面很是關注,而蘇丹教授的演講最後得到了學生的滿堂喝彩。

蘇丹教授講的範圍很廣,不僅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還使我們有了努力奮鬥的目標,他指出中國的設計現在缺少一種野性,野性指的是一種難以馴服的生性。如(唐)韋應物《述園鹿》詩:「野性本難畜,玩習亦逾年。」又如沈從文《湘行散記·虎雛再遇記》:「眉眼還是那麼有精神,有野性。」中國的設計缺少野性,這與中國的教育模式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學校就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的都是一個模子的學生,磨沒了學生的稜角和野性,從而使得中國的設計特缺少一種野性,國內知名的設計人余靜贛在會上建議中國的設計教育界能夠增加設計哲學的課程,培養學生們的「野性」。

他說,「野性」是當代中國年輕的學子需要的,中國人歷來缺少「野性」,我們的民族也一直缺少「野性」,這阻礙了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作為廣東省建築裝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廬山藝術特訓營的創辦人,余靜贛甚至認為他們這一代設計師「是失敗的一代」。他說,日本平均每年能出現一位重量級的設計大師,而我們大量的建築都由國際友人幫助設計,「中國的設計就像中國足球一樣,總是走不出國門」。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院長王鐵也發現,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們不敢想像。「你敢想像,這比任何資產都重要。」王鐵說,不具備想像力就無法成為高素質的設計人才。

雖然中國的設計現況正如上所述,但現在中國的一些設計院校也已經開始了教育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想像,我相信中國的設計師不會再被人認為是「失敗的一代」中國的設計總有一天會走出國門的!

另外,蘇丹教授認為,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設計最重要的是功能。他通過分析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當代的設計特點,指出國內設計專業教育只注重設計外在形式的誤區。蘇丹教授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義大利、瑞士、德國、日本、韓國等國當代前沿設計展會上的見聞,認為當代藝術設計的作品都在告訴大家,現代設計越來越關注人與自然、人與機器、人與設計之間的關係,正在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數位化科學領域滲透,向著更高、更廣的維度發展。

蘇丹教授還仔細的介紹了幾位國外建築設計大師,如kazuyosejima,remkodhaas,ryuenishizawa,並且還介紹了他們的一些大作,使我們大開眼界,後來我上網去搜尋了這些大師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有關建築的東西,然後,蘇丹教授介紹一些著名的國外設計大展,如威尼斯,德國,巴西等國家的設計大展,最後,還說到了國外的一些頂尖的設計院校,講他們是如何的教育學生,而學生的作品也是很棒的,同時,蘇丹教授還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設計,將來使中國的設計處於世界的頂尖之處。

還有許多的講座都還沒提到,其餘的講座也使我獲益的不少,這一輪的講座真的可以說是使我受益良多,希望學校還能多開一些這樣的講座。

演講觀後感(二)

看了建築師的講座總結一下其主要講了4個內容:

1.城市規劃和建築的辯證關係;

2.當代建築設計師的現狀和對建築的理解;

3.如何作出一個好的規劃;

4.通過案例分析規劃與建築。

在城市規劃和建築的辯證關係上建築師提到「規劃在建築之上,以更大的視野看待城市建築」,這句話正確道出了規劃和建築的根本關係,巨觀的看整個城市,的確如此,在城市建設中是先有規劃才有建築,單純和局部的建築談不上規劃,只能說是規劃的某個元素,一個好的規劃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建築的基礎和重中之重。這就說明城市規劃對城市建築的影響很大,什麼樣的建築設計才能滿足和符合城市規劃的需要,這點很值得每位建築設計師去深思。作為一名古建築愛好者,將來可能從事古建築設計和建設的「設計師」,更應該把古建築和整個城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不是一味地去研究建築本身,更需要著重考慮的是城市中需不需要這種建築,哪些地方需要,哪些地方不需要,哪些地方必須要,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當然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整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地域條件、規劃現狀、未來發展等進行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及勘測。

建築師還提到「當代建築設計師一味地突出自己設計的建築能夠與眾不同而把『和諧』放在一邊,以至於城市建築誇張、混亂,隨處都是標誌性建築卻無標誌可言。」這是建築脫離城市規劃的表現,脫離了城市這一根本因素,這樣的建築是隨著人的主觀意識去創造而不是以城市為中心,任其建築隨意創造,必然會導致城市建築的混亂。()所以,建築設計師要提高城市規劃意識,認清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的關係,提高城市意識,這樣設計出的作品才能適應城市的需要。

通過建築師的言詞中得出,對於如何做出一個好的規劃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從城市出發,能不能在事先概念清晰的情況下判斷城市環境中應該有哪些建築;二是從建築本身出發,是否能夠通過對城市環境的分析發現積極因素使建築有一定的意義和韻味。要做到這兩點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對城市的分析和認識,只有對整個城市掌握了,這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才能知道城市環境中應該有哪些建築,才能找到建築因城市而具有的獨特趣味性。

縱觀古建築的生存和發展,古建築的發展歷史非常之悠久,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人們稱為凝固的藝術,正因為如此,古建築修繕與保護受到人民和政府的重視,從事古建行業和古建愛好者也很多,總的來說古建築在現代城市中占據了一定的空間和地位。如今,古建築拆遷與重建成了現在人們關注和熱議的話題,人們眾說紛紜,我對此問題有時也有些困惑,認為不能拆,覺得政府要大力加以修繕和保護,看了建築師的講座後發現並非如此,拆與不拆不能靠個人的民族意識去判斷、不能從個人的興趣和愛好的角度出發、不能以微觀的認識來決定、更不能以個人的私慾去主張,應該從城市的建設出發,處理好古建築和城市之間的關係,不能只考慮古建築的歷史價值,而失去城市的合理規劃。合理的城市規劃必然是對整個城市空間的合理處理,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覺舒適和輕鬆,也有利於城市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對於古建築和城市之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關係還有待於深入地分析和考究,現存的古建築遺址有很多,在不影響城市規劃的情況下,對於現存古建築遺址的修繕與保護是我們需要做的,但是無論我們怎麼保護,古建築數量和面積只能保存而不會自己增加,然而如果只局限於修繕與保護,那麼古建築就只能「凝固」,只能滿足我們精神和視覺上的享受,而無實用性,也不會得到發展。當然一味的模仿也很難體現古建築在現今社會中的價值而失去趣味性,所以要運用古建築中的元素建設出更多實用性的建築,也就是把古建運用到現代建築中間來,只有這樣,古建築的藝術趣味和實用價值才能被今人所用,在運用古建元素的時候也時時不能離開城市的規劃,這樣才能使古建築與城市達成和諧統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