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庸的讀後感

中庸的讀後感(一)

中庸第一個含義和要求是:天地萬物包括人以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然而中庸所要求、所追求的是合二而一,也就是說在處理矛盾的、多樣性的、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上,要求並追求一個和字,也就是要互學、互補、互惠、互利、互愛、互敬、雙贏、共存、共進直到求得能夠良性互動以至長久可持續。這是中華民族中庸精神博大精深切實可行之處的表現之一,更是被一國兩制、計畫與市場經濟、國共合作、中美關係、中俄關係已經展示的成功範例所證明了的。

中庸第二個含義和要求是:合二而一併要和而有度,也就是說在處理矛盾的、多樣性的、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上,所要求的、所追求的和要把握、達到的是一個度字。

中庸的第三個含義和要求是:講求實際,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絲毫不脫離實際。庸字者用也,而且是大用,即無不用。

中庸乃中國人的為人之道,喜歡中庸並且不是意味著喜歡兩邊討好的人,而是喜歡這樣的處理問題的方式罷了。

中庸的讀後感(二)

讀了《中庸》,感覺收穫還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箇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後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於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的讀後感(三)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惠,人家不優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麼如何修身養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於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於自身所處地位和環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願者,怨也。君子無願,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後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裡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