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一)

《茶館》裡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十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十上吊自一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liao)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

「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齣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二)

向來都是在歷史書中了解清末到抗戰結束期間中國百姓的生活狀態。那對於我來說是模糊的,程式化的: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半封,民族工業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畸形生存,文化是中西結合。這一切都是為了考試而被灌輸的,可是我何曾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現狀以及人民的生活有過那麼一丁點的了解。說實話讀茶館只是因為它有名,而不是因為喜歡。因為這麼一個中國老式戲劇的劇本真的不能夠吸引我,相對的我更喜歡莎翁那種語言方式浪漫而犀利的西方戲劇。可是讀完茶館我真的被震撼了,()說的誇張的一點它完全改變了我對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劇本作品的看法。雖說之前也讀到過例如雷雨這樣的好作品,可是只有茶館給與了我這樣的震撼。

王利發有著多數成功生意人的特性:圓滑、精明、自私。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他的遠見即「改良」——賣茶不行開公寓,公寓沒了添評書,評書不叫座招女招待。正因為他有不落後的想法老裕泰成了京城的老字號,甚至最後成了京城的獨一家。可是即使如此,王利發最後還是失敗了,在即將失去生活了一輩子奮鬥了一輩子的老裕泰的時候,王利發發出了最後的吶喊:我想盡了辦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不叫我活著呢?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讀到這一段的時候突然感覺到無奈無助痛苦都降臨在這一位風燭殘年的老者身上。以及伴他喝茶的失敗的民資改良愛國者秦仲義和正直卻落得老而無人收屍的常四爺身上。他們撒的紙錢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更是為那個惡人橫行,善無善報的時代散出落幕的輓歌。

讀老舍先生的作品都是帶著一種敬仰感去讀的,生怕自己不夠格,被別人說成故作姿態。我不知道找出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那種感覺。可是唯一確定的是在這些作品都有一種熟悉感。仿佛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旁,可是又一種無法啟及的高度。書中出現的不同年代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那麼真實,像茶館裡的王利發,我這一輩子裡的我,都那麼真實。說一句比較老生常談的話就是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也許,讀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你無法在一開始就被深深吸引,可是隨著內容的發展,你也就成了主人公,你會隨著他或喜或悲,去演繹一個一個酸甜苦辣的人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