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網際網路時代解說詞:第十集·眺望

這是一台時鐘,一項試圖觸摸萬年以後歲月的人類工程,這一偉大的企圖出自傑出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丹尼·希利斯。二十九歲時,他曾是世界運算速度最快計算機的設計師,與希利斯用特種金屬一起鑄造永恆的熱心人,有《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有影響賈伯斯等一代人的《全球目錄》刊物的創始人斯圖爾特·伯蘭特,有亞馬遜的創建者傑夫·貝佐斯。

這台準備跨越萬年的時鐘,在美國內華達州擁有了一塊七萬多平方米的棲身之地,已經耗費三十六萬美元,並手握四千二百萬美元的預算,耗時三十年,如何不受干擾,永不停息地連續行走一萬年,仍然在執著的研究試驗中。不過,英國著名音樂家布萊恩·伊諾,已經為它提供了一個確定的名稱,漫長當下。

古埃及金字塔距今四千六百年;巨石陣距今四千三百年;阿波羅神廟距今一千八百年;古羅馬競技場距今一千九百年;秦長城距今兩千多年。

【分節】

後人用岩石和金屬雕塑的是人類史上描繪未來的傑出奇蹟,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里》、《地心遊記》、《八十天環遊地球》至今依然是幾乎所有語言的人類後人閱讀的經典。被譽為全球科幻小說之父的凡爾納,以他的想像力,指引了人類的未來。

人類第一艘遠航潛艇的發明人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中稱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無線電發明者馬可尼,第一次飛落南極的海軍上將伯德在談到他們的人生成就時,都將凡爾納視為他們思想的導師。

人類努力觸摸未來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漫長,即便站在人類萬年構想未來的峰巔,生活在十九世紀法國的凡爾納也只能停留在文學的浪漫與不確定之中。凡爾納故去六十年,人類確定預見的新時代到來了。

【分節】

美國計算機歷史博物館

坐落在美國矽谷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十二號展區,有一個特別的展位,不同於慣常的發明與特別的產品,這個無法直觀卻滲入整個人類生活的展品實際上是一個觀念或一個判斷,它叫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首次發表在1965年第三十五期《電子》雜誌上,時年三十六歲的戈登·摩爾預言了人類資訊時代的技術節湊和生活節湊。不久後,他便成為實踐自己預期的領導性公司英特爾的創始人。

「他基本上就是講晶片上單位面積上的半導體數量,每隔兩年會翻一倍,比如一個晶片有四個半導體,過兩年就變成八個,再過兩年變成十六個。」

——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方之熙

「定律的作用就是設定發展路線,這非常重要,它指出方向,同時量化發展,為人們設定了發展路線圖,人們跟隨它,最終會變成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 乙太網發明者羅伯特·梅特卡夫

【分節】

英特爾博物館

英特爾4004微晶片——這片已經被歷史供奉起來的人工矽片,寬三毫米,長四毫米,上面集成了兩千二百五十個電晶體,誕生於1971年,踩著摩爾定律的鼓點,它的後代們已經呈現了人類經驗難以理解的新世界。

在相同面積的矽片上,可以駐紮數億個電晶體的浩蕩隊伍,在相同面積的晶片上,所能儲存的位元組已經是當初的三十億倍。

在1968年,一美元可以買一個電晶體。而如今,一美元可以買上千萬個。信息儲存成本和計算成本,在人們通常消費中,幾乎可以忽悠不計。

「一個矽片上只有一個感測器,但如今同樣的價格卻有幾千億個,這就是技術如何掌握星球的。」

——華果公司聯合創始人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

「摩爾定律的理念還被套用到了其他類似技術上,如磁碟存儲器,磁碟上的比特數每隔幾年便翻一番,其增長速度與晶片的增長速度一致,因此摩爾定律不僅僅是物理學上的,它還推動了矽谷以為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創新。」

——美國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戴維斯·勞斯

在摩爾定律作用的時代,人類推想未來變得如此自信,確定和具體。

【分節】

這是2002年上映的電影《少數派報告》,這部由史匹柏導演執導的科幻電影,猜想了2054年華盛頓警察局裡匪夷所思的故事。作為影片的技術顧問,約翰·昂德科夫勒為影片設計了手勢性的人機互動界面。

「我最大的任務是開發新的用戶界面——手勢操作界面,所以關鍵在於,我設計這些科幻技術時,就像是在設計真實技術一樣。」

——美國歐博朗公司聯合創始人 約翰·昂德科夫勒

就職於痲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約翰,不滿足於對未來的幻想,他創辦了一家公司,親手將電影中的虛構變成現實。在這個推想與現實融為一體的年代,所有的競爭者都不同尋常地抬起頭來。

史蒂夫·布朗從1985年進入英特爾公司開始,擔任過工程師、產品規劃師以及市場經理。現在,他榮居英特爾總部的新職位,未來學家。

「因為我們必須要想像,人類在七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以後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這樣就能規劃接下來生產什麼,所以我們需要眺望未來,確保十五年後能生產出很棒的產品。」

——英特爾公司首席未來學家史蒂夫·布朗

過去對未來的打量屬於全球範圍內特定的機構和有限的人群,今天,未來學家已經成為眾多企業必須的崗位。過去對未來的判斷,是浪漫、是暢想、是大概。而今天,未來是真切、是具體、是行為。人們對今天的掌控已經越來越多的取決於對未來的把握。

「車的前燈一百二十年來都是一成不變的,就是一束光來自車的前方,但是如果把前燈變得智慧型呢?它不僅僅是一個燈,而是智慧型的放映機和照相機。在雨中駕駛時,你可以用高速照相機和計算機觀察雨滴,算出它們滴落的位置,你就能在雨夜暢行無阻了。這真的很神奇,它讓車前燈變得智慧型,想像這個例子,再想想生活中每個物體,如果它不智慧型,沒有聯網,你能做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我是一名未來學家,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

——英特爾公司首席未來學家史蒂夫·布朗

就普通人而言,哪些事物能夠與網際網路連線,獲得期待的智慧型,還是我們暢想的空間。但在英特爾未來學家布朗那裡需要他思考的是哪些事物無法與網際網路連線。未來,不能聯網將成為獨特,而連線,則成為普遍。

【分節】

韓國 松島新城

這座初具規模的城市,是因為網際網路,也是為了網際網路而誕生的。這座南望中國黃海的人工新城,由美國人投資,幾乎憑空出現在韓國首都首爾六十公里外的大海邊。這座自譽為智慧型的未來之城擁有6.5萬套住房,入住人口預計達到五十萬。

「城市設計中的網際網路特點,真的是被掩藏起來了,網際網路是城市開發中的水管。」

——韓國松島新城境外投資部副總裁 斯科特·薩默斯

在這座還沒有竣工的城市裡,公共設施不都實現所謂的智慧型化,在這裡,鑰匙的機率消失了,所有的房間都不會記錯它主人的音容笑貌;在這裡,你的習慣就是你咖啡壺的習慣、窗簾的習慣、音響的習慣。在外觀上,這座城還是我們熟悉的城,這座樓還是我們熟悉的樓,一旦你深入其中,一切都會超越你的經驗。

在這座城市裡,人的成長環境依託於這座城,但不局限於這座城。在這個課堂上,老師和更多的同學是在隔洋相望的美國南加州,除了牽手和擁抱,遠隔六千公里,美國和韓國的孩子們,體驗著同一份沉思和同一份歡樂。

「網際網路是前提條件,就像公路是公共運輸的中心一樣,網際網路和水資源、天然氣和電一樣,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改變政府提供服務的方式以及改變了商業運轉的方式。」

——IBM公司智慧城市項目主管麥可·迪克森

這座立體地將自己放在網上的城市,自信的宣稱作為新生的國際貿易、國際商務中心,將與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發生密切的關係。這份不亞於紐約城的雄心,是網路對人和物最徹底的連線所提供的。

韓國的松島新城不過是人類嘗試重構未來智慧型生活的一個縮影,老城市的智慧型化改造,全新智慧型城市的構想和設計已經是許多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分節】

日本 橫濱

2013年10月24日,第三屆「智慧型城市周」展會在日本神奈川縣太平洋橫濱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展會上出現的各種新型智慧型設備,描繪著一個個即將到來的未來生活場景。

這款指甲蓋大小的微型電腦,是剛剛發布的。它連線四個開發資源,還能很好的連線Wi-Fi和藍牙,它擁有的計算能量足以承擔將一顆衛星送上軌道的重任。而在一年前,比沙粒還小的微型晶片,在美國帕羅奧拓研究中心研發成功。微型化的計算設備開始爬上我們的身體或者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眼鏡、手錶、手環、戒指、服裝、鞋襪等眾多可穿戴設備開始重新武裝我們。微型晶片會植入我們的皮膚,會流進我們的血液。

「最初電就是這樣,你需要去一個有電的地方,而現在你習慣了有電的生活,因為到處都有電。計算機也是一樣的,智慧型將隨處可見。」

——英特爾公司首席未來學家史蒂夫·布朗

如同人類工業史一樣,動力最為充沛的行業開創性大公司,總是沖在創造和改變的第一線,爭先恐後地描繪著,屬於所有人的新生活。我們這樣出行,我們這樣駕駛,我們這樣上課,我們這樣工作,我們這樣遊戲無處不終端,處處皆計算的時代正在到來。萬物相連的世界和人生與所有人都不再遙遠。

從人類文明出現到2003年,所有存儲下來的信息和總和僅僅相當於如今人類兩天創造的數據量。全球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所有館藏不足今天人類一天所產生數據量的萬分之一,而專家預測,五年後,全球產生的數據量將是今天的四十四倍。

在人類文明延續和發展的漫長歲月里,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少數優秀的人會比常人更能從有限的信息中找出規則,這些規則被總結為概念,變成理論,成為書本和教材。人類建設圖書館和學校,將這些人類的精英所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加以傳承,人類文明正式在一代代傑出人物天才思想和超前理念的引領中前行的,更多普通人的一喜一怒,一怨一嘆,一步一行都被泯滅於歲月的長河之中。

網際網路時代的數據擁有了新時代全然不同的價值內涵,有用才被記錄的時代結束了,一切能夠被記錄的都會是有意義的。

闖入我們生活的大數據,顛覆了我們一萬年來建構的關於信息獲取、信息記憶、信息儲存的知識理論。

谷歌的街景車,2007年5月25日開上了街頭,今天全球三千個城市的八百萬公里街道的全景圖,被事無巨細地記錄在它的伺服器中。街景車所看到的不僅在今天變成所有人能看到的,也是未來所有人能看到的。在蒐集者的眼中,聽到、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用的數據。

「我們父輩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那就意味生活在非常不同的世界裡,但我們的孩子卻生活在同一世界,不管他們生活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因為網際網路將他們都連線在一起,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信息空間裡,所以我們當然會改變人類文化。」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丹尼爾·希利斯

你用一定數量的鈔票,購買了一張機票,時過境遷,這個被網際網路記憶的信息,似乎對你不再有意義,但這無數個你的行為匯聚起來,卻產生了特別的意義。

美國人奧倫·埃奇奧尼,就依託一個擁有十億條價格記錄的機票預定資料庫,開發了一款訂票系統。票價預測準確度達百分之七十五。使用這一系統的旅客,平均每次出行可節省五十美元。

你在超市裡看似隨意地選取了一樣商品,你走了,你的行為的意義便消失了,但匯聚了無數個你的行為的數據,卻誕生了新的意義。美國本頓維爾鎮的沃爾瑪總部據此發現,嬰兒尿布的購買者,主要是年輕的父親們。於是,在沃爾瑪超市裡,啤酒和尿布出人意料地成為了鄰居。

既往的案件和行為記錄,將使公共犯罪在行為之前露出可預防的蛛絲馬跡。

全球稀少的罕見疾病的匯集,讓醫生獲得足夠數據,尋找解開醫學難題的密碼。

千家萬戶電錶上跳動的數字,為千家萬戶選擇著最合適的供電方案。

你的每一次呼吸、心跳和實時的體溫、血壓,將匯聚為屬於你個人未來健康的指引。

「因為我們將看到和了解許多有關於社會運作的、自然界的、人的生活的細節,在全球掀起了第二次啟蒙運動。第一次啟蒙運動帶給我們理性思維,但沒有充足的證據能證明其正確性,第二次啟蒙運動將帶給我們這些數據。」

當然,這一切僅僅只是開始,最終是所有人、所有的行為、所有的聲音,自然世界一切變遷,都將被數位化記錄,變成人們採取行為或把握未來的依據。

「我想再五年或者十年之後,我們不會再講『數字原住民』,或者『數位化一代』,或者『網際網路一代』,我們會講『大數據一代』。當他們面對決定卻沒有任何參數時,他們會不知所措,那將會與現在的情況相反,現在我們常在數據不足時下決定。

人類第一位不會呼吸的明星,叫做初音未來。她在東京新木場的慶生會上首次露面,就被盛情地邀往全世界的大舞台。

2012年3月8日,踩著洛杉磯、新加坡、香港萬眾歡呼的波濤,她來到了上海大舞台。「你好!我是初音未來…」。這個虛擬的劃時代演出者,會隨著人類總是淺薄的新鮮感的衰落,而星光黯淡嗎?

當所有表演者、藝術家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怒,都被大數據整合,都成為這個永遠16歲的少女成長的營養,還有怎樣的自然人,能與這看得見的虛幻比試高低呢?

【分節】

這位風趣的英國人,通過植入他體內的晶片控制著身後的檯燈,嬉笑間,這個男子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實現自我進化的個體。「我是凱文·沃里克,雷丁大學神經機械學教授,我主要研究人工智慧、機器人和生物製藥工程。」1998年,凱文·沃里克在外科醫生的幫助下,將一枚矽晶片植入了他左臂的神經系統中,沃里克因此獲得了「世界第一電子人」的稱號。

「我把這個晶片植入到我的手臂中,有了它,但我在屋裡走動的時候,電腦會為我打開大門、調節燈光。當我走到前門時,甚至會說:『你好!』。

不夠成熟的技術,使沃里克的電子人身份,僅僅維持了三個月。但這三個月,成為了沃里克花甲人生難忘的體驗。「當晶片被取出之後,好多天我都覺得特別失落,好像很親的親人剛過世。因為我已經很依戀它,突然間大樓也不會自動開門,當我走進大樓,他也不會自動向我打招呼了,我變回一個平常、枯燥的人,那種感覺太糟了。」

四年後,沃里克進行了更大膽的實驗,不僅再次在手臂中植入了更先進的晶片,還將另一枚晶片植入妻子的手臂中。希望通過植入體內的晶片,實現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連線。「實驗中我的妻子握緊拳頭的時候,我的大腦會接受到電波。我們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神經系統間交流,但是這表明未來有各種可能性,僅是通過語言,那太貧乏了,同時也有想像、圖像、感覺、情感的交流,未來交流的各種可能性都振奮人心。」

這次試驗,讓沃里克的妻子體會到了,與丈夫間難以言表的奇妙體驗。不過作為妻子,卻對億萬人植入晶片後,所面臨的倫理問題,產生了特別的擔憂。「可以想像,性行為可以讓人變得親密,而將神經系統連起來就更加親密了,這不常見。因此,我們有了這段親密的接觸,她很享受。但是現在她很擔心,我會繼續此類實驗,相連的不是神經系統,我還想將大腦與別人的大腦連線,她覺得有些風險。我不確定她還想不想繼續(實驗),她有些擔心,如果我跟一個年輕貌美,比如從中國來的女子聯繫在一起,我的妻子會非常憤怒。

在沃里克成為首個電子人十四年後,這項技術被運用於普通人。與十四年前相比,晶片與人體結合的部位,從手臂邁向了大腦。

2012年2月10日,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的手術室里,外科醫生將一塊晶片成功地植入一位已經癱瘓十五年的女士的大腦中。這一史無前例的植入,幫助已經永久喪失行動能力的肖伊爾曼-簡,再次獲得支配手臂的能力。「我不用思考應該把手臂向左前移動,我就直接去拿那個東西就行。」「實驗室裡面的所有人都在鼓掌,我一直都非常喜歡吃朱古力,而那一小口,簡直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朱古力。」

今天,人腦與電子設備和網路結合的實驗,在世界各地的各大高校與企業的實驗室里進行著。一些科學家探索通過無創的方式,來實現人腦與電子設備的結合。在美國,科學家們正在通過頭戴式的腦電波識別系統,完成用意念控制飛行器的實驗。在中國,意識操控技術被運用於控制人形機器人。這裡的蹣跚,透露出人與機器共生的時代清晰的面容。

【分節】

2011年2月,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風行了半個世紀的電視競賽節目《危險邊緣》,因為一場人與機器的智力競賽,來到了全美收視率前排。「歡迎來到IBM人機大賽的決賽現場,這裡是《危險邊緣》。」掛在競賽台中央的沃森是人類超級計算機五十強的第四十九名,它的兩位人類對手,一位是全美相關競賽連勝紀錄的保持者,一位是最高獎金的保持者,沃森最終通向勝利的搶答,包含了及其與思維和意識的密切關係。「這是米開朗基羅畫在西斯廷小禮拜堂里的一幅壁畫,他描繪了被詛咒和救贖的人們,沃森?」沃森理解了這些模糊的描繪,正確的回答出這幅名作的名稱。「最後的審判。」 「米洛拉德-查維奇幾乎破壞了這個人的完美2008奧運,僅僅輸給這個人百分之一秒,沃森?」沃森懂得這裡的幽默和雙關語,正確的給出了這個在北京創造奇蹟的美國男子的名字。「麥可·菲爾普斯。」

在史丹福大學任教的華裔科學家吳恩達,與谷歌合作構建了一個由一千台電腦組成、含有一萬六千顆處理器、多達十億個連線的全球最大的電子模擬神經網路,在向這個人工神經網路展示了來自視頻網站上隨機選取的一千萬段視頻後,在沒有外界指令的環境下,這個人工神經網路自主學會了識別貓的面孔。甚至還能認出人的臉和身體。()機器的這種自我學習能力,被視為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思維方式。

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嘗試為機器人建立它們的網路,在這個已經運行的資料庫中,機器人可以下載網際網路上的信息,自主學習和更新自身的知識,並執行更多樣化的任務。

儘管,計算機和網路模擬人腦的進程,未必能說已經獲得了突破口,但這裡產生的必將驚天動地的聯想,已經鼓舞人類社會,採取不同尋常的行動。

2013年1月,歐盟委員會作出決定,將「人腦計畫」升級為歐洲科學研究的旗艦項目,並投入十億歐元,推動這艘旗艦起航。

三個月後,白宮正式公布,將撥款三十億美元,支持腦科學研究計畫,以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製腦活動全圖。「這個將會給很多領域帶來益處,現在甚至都無法想像,比如機器人、類似人腦的計算機、網際網路、數據傳輸、移動技術、大數據分析。我認為,最終我們需要更多類似人腦的計算機,來應對未來一二十年巨大技術挑戰。」

在矽谷的美國美國宇航局艾姆士研究中心,有一所一出生就聲名顯赫的大學:奇點大學。它的名字,來源於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維爾關於「奇點年」的預言。他認為,伴隨生物基因、納米、機器人技術幾何級的加速度發展,2045年左右,人工智慧將來到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機器的關係。

人類也將改變對生命形式的理解,回憶我們無法想像的方式超越自身的生物極限,人類將與機器的共生共存中,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我們正在做的這個網際網路,這個『技術元素『要比我們自己大得多,超過我們的理解範圍,但是我們製造得實在是太精密了,以至於我們根本不了解它是如何運轉的。儘管它(網際網路)會正常運轉,但理解它會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我覺得人們可能就更謙卑了。」

關於「奇點年」的論點,至今眾說紛紜,許多的科學家依然對人來思維與智慧的複雜性抱有信心。但在另一個新時代的概念:「全球腦」面前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那個網羅人類、網羅地球的唯一大腦,近在眼前。

「人的大腦實際上是一個網路,這是大量神經元非常簡單的部分,每個神經實際上都很愚蠢,但是我們可以將他們連線在一起,智慧型就這樣湧現出來了,因為智慧型是網路連線湧現出來的屬性,同樣的,一個單獨的微處理器是愚蠢的,但當你將其連入網路,就像網際網路一樣,你就會擁有潛力,會湧現某種新興智慧型,有點像「全球腦」,我不知道是否像人類的意識一樣,但是會有某中新湧現出的行為,這對我們來說很難想像。

「網際網路就像一個神經系統,身體的某以細胞,可以立即感知周圍細胞的情況,全球腦確實存在,並非是一個大腦,二是一個龐大的人類與機器的連線體。」

——埃隆馬斯克·特斯拉 執行長

網際網路時代會把我們連線在一起,然後再把我們與機器進行連線,成為一個更加大的結合體,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意義所在。

那個全球腦是怎樣的大腦呢?全球所有的計算機,所有的存儲器,包括所有的人都將被連為一體,每台機器,每個人都只是這個共同整體的一部分,這個無所不包的連線體重,每個人將擁有一切,同時,每個人又微不足道。在這裡,獨立的機器和獨立的人都不再有意義。

那個全球腦面前的人類是怎樣的人類呢?人們必須在飛速成長的網路和機器的能量面前,重新面對地球的文明、面對社會的樣貌、面對人生的意義。

【分節】

2013年12月20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雷丁鎮上,近萬名臨近城鎮的居民相約而來,為蘭妮·布朗一個八歲女孩祈福。人們在網際網路得知,這個不幸的孩子已是白血病晚期,這天可能是她人生最後一個生日,冬日的傍晚,互不相識的人們持久地匯聚在蘭妮·布朗居住的栗樹街,注視著偶爾會打開的那扇窗簾,期望為蘭妮·布朗短暫的人生提供一份安慰,在傍晚的昏暗中, 在那些顏色質樸的冬裝的紋理上,都流淌著灼熱的人的精神的溫暖。

我們相信有關網際網路未來的種種大膽的預測皆有可能,但匯聚在蘭妮·布朗窗前,這份積累了萬年的人類的情感,如同天邊的一抹晚霞,在人類社會的天際,永遠不會消散。

網際網路時代解說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