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好詞好句

論語中的成語

1、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示例: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建設接班人的重擔。

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示例:徐遲《牡丹》:「她果然成為一個——的教師了。」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近義詞:諄諄教導、誨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示例: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習技》:「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師也。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稱頌人近義詞:登峰造極、當行出色、爐火純青反義詞:淺嘗輒止、一竅不通、一無所知、初出茅廬。

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示例: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共產黨——,協同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釋放蔣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以直報怨、以禮相待、以德報德反義詞:忘恩負義、無情無義。

6、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示例:哎,那罵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示例: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

8、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9、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10、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示例:——,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3、犯上作亂:犯:乾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會的教條之下束縛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義」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14、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示例:既這樣——起來,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近義詞:廢寢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補語、定語。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示例:一二小友以為此雖不足以餉名家,或尚非無稗於初學,助之編定,——。(魯迅《小說舊聞鈔·序言》)近義詞:情文並茂、奇文瑰句反義詞:廢話連篇、詞不達意、平鋪直敘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17、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示例: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故事〗《論語·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乾;不用我,我隱藏起來。能做到這樣的,只有我和你。」好勝心強的子路連忙問:「老師,您統率三軍將和誰在一起?」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虎,蹚水過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謹慎,善於謀劃而又能辦成事的人在一起。」)

18、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示例:不照這麼辦法,恐——,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民國演義》第八十回)近義詞: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引民間歌:「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19、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0、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

21、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示例:君子憂道不憂貧,士志於道,而恥——者,未足與議。(章炳麟《論讀經有利而無弊》)

22、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示例:正憂疑不定,忽報宋兵到了,驚得——。(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

23、惠而不費: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示例:誰知莊大老爺這筆款項情願報效,只代子弟們求幾個保舉,更是——的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

24、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示例:《魏書·楊固傳》:「臣位卑識昧,言不及義,屬聖明廣訪,敢獻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四回:「兩個年輕小子,天天在一起,沒有一個老成人在旁邊,他兩個便無話不談,真所謂『言不及義』,那裡有好事情串出來。」梁實秋《雅舍小品·職業》:「至於弈棋,雖曰小道,亦有可觀,比飽食終日言不及義要好一些。」劉心武《鐘鼓樓·不是結尾》:「該討論要抓緊討論,不要言不及義、推託扯皮!既然是該辦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26、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27、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見賢思齊。(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

28、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29、司馬牛之嘆: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30、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示例:人如果——,無所用心,那是最沒有出息的。反義詞:廢寢忘食。

31、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示例:朱自清《誦讀教學》:「前者歪曲了白話文,後者也歪曲了白話文,所謂——。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近義詞:不為已甚反義詞: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32、簡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3、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4回:「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的效驗。」近義詞: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反義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34、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5、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示例:聖人說:「——」,你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的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近義詞: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

36、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蘇曼殊《慘世界》第十回:「你們青春年少,正是——之時,還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稱讚年輕人近義詞:少年老成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乾。

3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示例: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個人情緒裡頭,唉聲嘆氣,——。」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38、循序漸進:循:按照;序:次序;漸:逐漸。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註:「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漸進耳。」示例: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三章:「那還要經過相當教育,——,不能一革命什麼都平等。」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反義詞:一步登天。

39、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40、從井救人:意謂跟著跳到井裡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對別人並無好處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為。後亦用以比喻冒極大危險去拯救別人。出處:《論語·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

4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2、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示例: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近義詞:義不容辭、理所當然反義詞:推三阻四、臨陣脫逃。

43、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44、理屈詞窮:理:道理,理由;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於——的專橫者一樣,他立刻把最後一張牌擺出來了。」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近義詞: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啞口無言反義詞:義正言辭、理直氣壯、振振有詞。

45、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示例: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到——的願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6、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示例:他絕對自信他不是——的軟背脊的人兒。(茅盾《創造》三)

47、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48、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示例:方之《內奸》:「我要對黨對同志負責,即使嚴赤、楊曙是內奸,我也該對他們負責,不能把——都寫上。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近義詞:小道訊息、捕風捉影、海外奇談、齊東野語〔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出處〗《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反義詞:言之有據、有根有據、言之鑿鑿。

49、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今既一無所有,縱使大禹重生,亦當束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六回)

51、富貴浮云: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為無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著一個鐵君,真是——。(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

52、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示例:薛姨媽是個——的人,倒還易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5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54、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機繇內泄。悔從醒生,——。(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55、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示例:趁你們——的時候,為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吧!(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56、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57、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示例: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經典常談·諸子第十》)

58、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示例:敝人向來最贊成一切犧牲,也最樂於「——」,況且我們是同志,我當然應該給你想一個完全的辦法。(魯迅《華蓋集·犧牲謨》)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指贊助別人成事近義詞:急公好義、助人為樂反義詞:成人之惡、掠人之美。

59、居下訕上:指屬員背地裡譏笑上級。

60、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劉征泰《蘇步青》:據谷超豪等人回憶,凡遇應當參加的討論會,蘇先生向來是風雨無阻,幾十年間——。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褒義近義詞:始終如一、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反義詞: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61、侃侃而談: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示例:鄭振鐸《桂公塘》:「卻從來不曾見過像這位蠻子般的那末——,旁若無人的氣概。」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娓娓而談反義詞:閉口無言、吞吞吐吐、張口結舌。

6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則毫無忿懟,在郡主則視若寇讎,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論語》《顏淵篇》主要講述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示例:「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的條令卻有些稀奇。(魯迅《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6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65、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6、善賈而沽: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近義詞:待價而沽。

67、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示例: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脆而不堅……這就是我們隊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風。」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近義詞:金玉其表、虛有其表、敗絮其中反義詞:表里如一典故:《左傳·文公五年》記載,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到魏國去,回來路過寧邑,住在一家客店裡。店主姓贏,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隨時留心,都沒找到一個合意的。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著他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同店主東拉西扯,不知談些什麼。店主一邊走,一邊聽。剛剛走出寧邑縣境,店主改變了主意,和陽處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問道。「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不服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嗎?家裡的事你儘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以為他可以信賴,誰知聽了他的言論卻感到非常討厭。我怕跟他一去,沒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禍害,所以打消了原來的主意。」店主說。這陽處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個「華而不實」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離開了他。

68、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示例:小小三島之國,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古國,——?(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69、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示例:他跑遍租界的各處,觀察了帝國主義爪牙的——的窘態。(葉聖陶《英文教授》)用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近義詞:外強中乾、虛有其表反義詞:表里如一、名副其實。

70、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71、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示例:「陳教授——從容不迫地說:……」(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近義詞: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反義詞:野調無腔、出言不遜

72、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後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3、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示例:我沒有——的能力。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74、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75、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示例:老師講的這些話,——,就是讓我們端正學習態度,刻苦學習。

76、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示例:老舍《四世同堂》:「手腳又厲害,都只向他點頭哈腰的——。」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近義詞:敬若神明、若即若離反義詞: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形影相隨。

77、殺身成仁:表示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或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夏衍《秋瑾傳》第三幕:「——,是革命黨的本色。」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近義詞:視死如歸、捨生取義反義詞: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78、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79、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示例:比亦有人說足下誠——。(唐·韓愈《與崔群書》)〖附註〗孔子在美善關係問題上提出的具有深遠意義的看法。出自《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這裡孔子首次將美與善區別開來,看到了美與善的矛盾性。他認為,美不同於善。因為從善的觀點看是完滿的東西,從美的觀點卻可能是不完滿的。美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盡善」並不等於「盡美」。但是孔子又認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雖然能給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涵,才有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他主張既要「盡美」,也要「盡善」,美與善要實現完滿的統一。孔子這一思想對後世的文與道、華與實、情與理等問題討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80、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脫離勞動人民。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8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示例:職早就打算一個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為是「——」,這種事擱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學叢鈔·中國現在記》第六回)

82、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處:《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示例:公子楊乾,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歲,新拜中軍戎御之職,——,未經戰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回)

83、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示例:獨夫為我,即曰貪賊;——,即曰仁義。(章炳麟《菌說》)

84、三復斯言:三復:多次反覆;斯言:這句話。反覆朗讀並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出處:《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朱熹註:「《詩經·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一日三復此言。」示例:願天下有心人——而早為之所焉可耳。(嚴復《原強》)

85、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86、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87、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尚書·皋陶謨》:「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示例:「他真是一個——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88、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89、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示例:唐·劉禹鍚《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古所謂一言興邦者,信哉!」宋·許顗《許彥周詩話》:元禮首議太真、國忠輩,近乎——,宜得此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