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親職教育

孩子成長中,對寬度的追求更重要

在初三和高三前,我不要求兒子太計較一分一厘的分數。在測試中,他做不到滴水不漏,我也不要求他滴水不漏。

但我關心一點:學懂了沒有?在學懂的前提下,哪怕這裡丟掉幾分、那裡丟掉幾分,都問題不大。

我覺得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要做到滴水不漏,需要犧牲的東西太多了。

比如可能要犧牲掉很多課外閱讀或者是文體活動的投入時間;犧牲掉對眾多學習領域的熱情;犧牲掉體質;甚至可能造成性格中的戰戰兢兢,不大氣……

我覺得和分數相比,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對寬度的追求太重要了。

有寬度才有學生生活的豐富多彩,而幸福感往往在豐富多彩中得以實現;有寬度才有將來專業方向的選擇性;才有將來研究問題時的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因而也才會有創新。

當然,我從不說絕對不要分數,而說「不僅僅是分數」,不能只看到分數,也要看到分數以外的東西。

對於知識學習,我的總原則就是「先放開,再收攏」。在低、中年級不妨放開一點,讓孩子能學得寬一點,活一點,學科上不求滴水不漏,也不求「先走一步」。

放開階段

我兒子國中從預備年級到初二,全年級一百八十人,每次考試他一直是在年級60名左右。我覺得可以接受。我不盯他的成績,我更多的是盯他有沒有堅持課外閱讀,有沒有堅持體育鍛鍊。

我是很反對學奧數的,我兒子始終沒有學過奧數,也沒有進行過提前學習,就是跟著班級進度學。

對並非天才的孩子而言,提前學習和奧數都會有個問題,讓孩子過於在狹窄的學科裡面深挖洞,那就勢必犧牲寬度。

我覺得孩子在成長階段,寬度一定比深度重要,深度可以在以後選定專業方向後慢慢再挖,但在學習過程中如果犧牲寬度去深挖洞,是肯定不值得的。

收攏階段

前期的「放開」就為讓孩子獲得實現寬度的機會,而到高年級就得「收攏」,就得嚴密整理考點。

到初三,我跟兒子說,你可以「收攏」了。

為了幫兒子「收攏」,我當時有個比較特殊的做法。那年復旦大學正好給我增配了一套小房子,距離我本來住的宿舍很近。每天晚上吃好晚飯,我就把他帶到這個小房子去,我工作,他學習。

那裡沒有電視,沒有電話,絕對安靜。我很安靜地工作,他很安靜地讀書,對每門學科認真複習整理。那一年,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眼看著成績往上跑,一個學期下來就到年級二十來名了。

在我看來,國中這點知識,只要孩子智商正常,都應該拿得下來。經過初三一年比較嚴密的知識點整理,兒子確實也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

高中我還是這樣一個觀點。高一高二我只關注:你在堅持課外閱讀嗎?堅持體育鍛鍊嗎?班級中你和同學們關係處理得好嗎?在這個前提下我也不大在乎他的名次。

其實他的名次我大致上是知道的,但是我不太計較。

進入高三時,我和他認真談了一次,把他面臨的情況分析給他聽。這時他已經長大了,不用我再帶他到小房間去學習,自己就會踏踏實實地去學了,後來他成績寬裕地考取了復旦大學。

我反覆強調孩子成長過程中寬度更重要,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寬度?

法寶1:課外閱讀

我很重視兒子的課外閱讀,他的閱讀量很大:文學的,歷史的,科技的……我都有意識地引導他讀。

兒子大學是學理科的,但對歷史和文學的愛好一直持續到現在。

去年他帶我們夫妻倆去德國玩,路上我們父子兩個一起把《德意志史》讀掉了;今年他帶我們去匈牙利、奧地利和瑞士,我們又一起把哈布斯堡王朝的歷史也讀掉了。

邊讀書邊遊覽這種歷史痕跡很濃的國度,我們的體驗比別的遊客豐富得多,也快樂得多。

我提倡閱讀,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當閱讀成為習慣,也就是自主學習成了習慣。

我們學校從2006年開設專課專用的「課外閱讀與家庭勞動指導課」,排在課表里,要求孩子在國中四年實現至少1200萬字的閱讀量。這個課我自己上。

法寶2:運動

我還關心兒子的體育鍛鍊。這其中有個客觀原因:他小時候個子小,我怕他不愛運動以後長不高。

兒子國小四年級時,學校報興趣小組,選擇項有奧數、英語等等。我鼓勵他報籃球。他後來一直保持著打籃球的愛好,到大學都還是院隊主力。

他還喜歡散打、游泳等運動。現在在香港還保持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習慣。

我的觀點是:運動很重要。

在學校管理上我也遵循這個想法。所以,復旦二附中很強調學生的閱讀量和體育運動。

我們學校操場不大,但裝滿了籃球架,因為國中生最適合打籃球,籃球是向上的運動,利於身體成長,又是團體運動。二附中的學生籃球打得很好。

法寶3:實踐

我們在「課外閱讀與家庭勞動指導課」中把家庭勞動也放在裡面,要求學生在家裡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培養。我對兒子也是這樣要求的,必須承擔家庭的一部分責任。

我們要求學生要學一定的家務勞動技能。

預備年級上學期要學會洗衣服;下學期要學會種植花木;初一上學期要學烹飪,要會燒一菜一湯一主食。

烹飪課到最後,三四個人為一小組到其中一人家中,大家各自獻出自己的手藝,最後圍在一起共享勞動成果。家裡的大人負責攝像,最後驗收就是在教室里播放這些錄像,孩子們在下面看得哈哈大笑。這會成為他們很美好的人生回憶。

我的觀點是,孩子要學會自理,要學會關心他人,而首先要學會關心家人,這樣以後才能關心同事,這樣走上社會與人相處才不成問題。

另外我們重視學生和社會的交往。

我們學校有一個採訪系列,每個孩子要經歷三次採訪:預備年級採訪家長,初一採訪學長,初二採訪學者。

三個輪次下來,對學生的鍛鍊很大。事先的計畫、過程中的溝通、採訪後的歸納整理,最後還要匯報。

因為和復旦的關係,我們的孩子近水樓台,採訪過的學者中包括很多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比如談家楨、楊福家、葛劍雄等等,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在放開階段,復旦二附中的學生要做許多事:讀這麼多書,做那麼多採訪,另外還聽每月一次的學者講座,還要組織在市內行走體驗、到雲南貴州寧夏行走體驗等等。所以我們的學生比別人幸福,發展後勁也足。

貼士1:家人充分交談的氛圍非常重要

我們做老師的有一個職業優勢,就是有很正常的作息,每天晚飯全家人都可以一起吃。我家每天晚飯時間就是全家人充分交談的時間。

家裡充分交談的氛圍對孩子成長是非常有用的,對親子關係也非常有益。至今,我和兒子關係都非常好,幾乎無話不談。

貼士2:好父親的威信不用武力建立

因為溝通充分,我兒子長這麼大,我一次都沒打過他。

哪怕他有點錯誤也是在我容忍範圍內,不用打他。還有些錯誤我會嚴厲批評他,他能明白,就沒必要打了。

事實上我父親也從沒打過我。

貼士3:必要的規則意識一定要建立

尊重和溝通不意味著無原則,孩子的規則意識一定要建立。我對兒子的原則是,講清道理的前提下寸土不讓。

兒子進國中後,我給家中電腦設了密碼。

我對兒子說:我知道你有能力解開密碼,但如果你自說自話解開密碼偷偷玩,那我就把電腦搬到學校去,你就沒有電腦玩了;如果你遵守界限,我周六或者大考結束後可以把密碼解開讓你玩半天。兒子果然遵守了這一規則。

貼士4:做人的道理要身教言教

我母親再過一個月就九十八歲了,她和我們住在一起。

這也是言傳身教,我們對母親都很孝順,從小就要求兒子對奶奶有禮貌,照顧奶奶。他讀國中時,我們就要求他雙休日天氣好要推奶奶到公園去曬太陽。

這已是形成了多年的習慣,現在他從香港回來如果天氣好還會推奶奶出去,對奶奶很親熱。這幾年還儘量找機會帶我們出國去旅遊,心中有父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