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成功勵志

拼出5金人生 40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

拼出5金人生 40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

還沒到40歲?恭喜你。你還有時間來及早規劃,讓存錢真正變成一條不歸路。對大部分人來說,人到中年時收入一般達到頂峰,財富增長和事業發展都遇到瓶頸,隨後就是下坡路。20歲比拼體力、30歲比拼腦力、40歲比拼財力,只有提前按進度完成理財事,人生的發球權才可掌握在自己手上,有錢有閒爽過後半生。

40歲的中年人,正處於一生的頂點,事業有所成、人生有所悟,上有高堂可膝下盡孝,下有兒女可傳承血脈,正是精力和經驗曲線雙雙走高的人生黃金期。可惜春風得意時又有多少人會考慮到,頂點之後就是下行了?

俗話說20歲比拼體力,30歲比拼腦力,40歲比拼財力,等到40歲時再來規劃就已經遲了。30歲時,你還可以安慰自己,那只是時尚雜誌、報紙嚇人的文章,可是真到40歲關卡,想想未來面臨經濟放緩、生活成本加大、錢越來不值錢、職業發展上行受限,會不會覺得焦慮不安?所以,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時還不滿40,那真是要恭喜你,從現在做起,按照進度完成我們告訴你的這些理財事,就可以握住人生的發球權了。

而這些理財事的最核心一點,就是要有源源不斷的被動性收入。

人到中年,還把未來的命運僅押寶在職場上,太危險。不論是薪水還是獎金,這些都叫做“主動收入”,就是要上班才有,但給多給少得要看老闆心情;“被動收入”則是不上班也會自動源源流入,賺多賺少是看自己的能耐。因此要想在後半生有錢有閒,不為生計而焦慮萬分,就得在40歲前做對一些事。馬拉松賽全長42.195公里,主辦單位會在中途設立一個折返點,提醒選手已經完成一半的里程。40歲,就像是人生的折返點,過了折返點,很多人生的主動權就不在自己手上了。

40歲的人生警訊

我國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0歲,但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目前的平均退休年齡是51.2歲,也就是說過40歲大關後,你就得有心理準備了,可能職場壽命只剩10年左右!51.2歲只是平均值,並不表示你一定能做到這個年齡,要是中途失業,實在是非常讓人心酸。相信看過影片《合伙人》的職場人都對裡面Phill的遭遇心有戚戚,快60的他被公司炒了,說了一句殘忍至極的話:最慘的是,(你失業了,但)世界不會就此停下來。

警訊1:生涯已過黃金期

警訊2:生理狀態開始走下坡路

根據醫學調查顯示,我國國民40歲後身體機能呈明顯下降趨勢。40歲被認為是身體衰老的拐點,尤其是40至45歲這個年齡段,是人體機能下降最快的,被稱為“四零現象”.中國性學會此前一項調查結果也表明,與上世紀80年代末相比,男性的更年期症狀提前了20年,在40歲左右的男性身上就已經出現。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也顯示:40歲以上的男性,50%患有性功能障礙和前列腺增生。而按照生物學的觀點,人體的生理機能從30至35歲就開始走下坡路,心、肺、肌肉、骨骼等以每年0.5%~1.5%的速度在衰退,四十不惑的這些人,同時承擔著來自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負擔較重。因此40歲就成為健康的一個拐點。

警訊3:中年危機的最高峰

根據去年英國的一份調查顯示,相比其他年齡群的英國成年人,35歲以上、40歲出頭的英國人最不快樂,因為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孤獨和抑鬱。這項對2004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發現,無論哪個年齡群,金錢憂慮和失業都是造成人們與其生活伴侶關係緊張的最大問題,而溝通問題、長時間工作和家務分工也會給家庭關係帶來壓力。這份調查不值得驚訝的地方在於,在面對養老、養小、養房、養車等多項開銷攀上頂峰的40歲人來說,年輕的憧憬與夢想已經遠去,未來的生活還要面臨檢閱攤牌,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夾擊,不快樂指數當然破表。

40歲前一定要做對的5件事

40歲之前,到底有哪些事情一定要做?綜合專家意見,依序要做的5件事是:查自己的帳→存財商、存資本→買自住房→買夠醫療保險→儲存現金流資產。

1.查自己的帳:計算財產淨值與退休金

2.存財商、存資本:兩個動作同等重要,要同時進行

3.買自住房:最重要的核心資產

4.買醫療保險:愈晚買愈貴

5.存現金流資產:股息與租金優先存

這5件事必須循序漸進,前面4件事都做完後,才能高枕無憂進行第5件事--儲存可以產生現金流的資產。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就是“被動收入”,當被動收入源源不絕時,你可以選擇繼續上班,當成興趣或做公益,或者開始悠遊人生。

對職場人士來說,退休後至少已經擁有一種現金流--社保,若未來能夠逐步將結餘轉去投資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比如房產租金、存款利息等,再加上既有累積的退休金,就能打造自己的3金人生或5金人生;愈多金,下半生就愈安穩。

第一件事:盤點2本帳及退休金

每個上班族都有兩本帳,一本是收支帳,一本是資產負債帳,你理,或者不理,它都跟著你,所以要儘早正視,儘早善用它們。

查收支帳,其實說白了就是“節儉”,別嫌老套,唯有把現在手中的一塊錢留下,它才有機會幫你賺回10塊錢。股神巴菲特很早就發現,如果把金錢變成資本,資本自己會幫主人工作,對他來說,今天手中的1塊錢會是未來的10塊錢,所以他不浪費任何1塊錢。在把錢花掉之前,我們可以用《富足人生》書中建議的方法,算算看自己的薪水,到底是用多少生命能量換來的?

生命能量=(月薪-上班衍生所有花費)/(每月上班工時+上班衍生的所有時間)

假設月薪15000元,扣掉社保醫保個人所得稅,每月平均通勤費、餐飲費、置裝費、娛樂費後,實拿9000元,若每月上班200小時+上班衍生時間100小時=300小時,則每小時的生命能量是9000元/300小時=30元/小時。去KTV唱次歌花掉3000元,代表要花掉你100個小時的生命能量去換取。

查資產負債帳,當你從第一本帳中擠出結餘,接下來還要將結餘轉入第二本帳中,儲存有價值的資產,何謂資產?能自動產生現金,流向你口袋,才叫做資產。不斷推陳出新的3C產品或衣服算不算資產呢?“資產”是“未來要能產生經濟利益”,像消費類的數碼產品,升級換代快到爆,顯然不是資產。

查退休金帳,則是為了看看自己退休時能領多少錢,提早彌補不足的金額,要是想光靠社保就退休,那只能是一個結果,就是頓頓稀粥。

致富方程式,簡單講就是用每月收支帳的結餘,去買可以增值或穩定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再用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加上新的結餘去買更多可以生錢的資產。資產累積愈多現金流就愈多,被動收入就能不斷地水漲船高。

第二件事:存資本加存財商

存自己第一桶金與建立自己現金的小水壩的方法, 就是先付錢給自己:收入-儲蓄=支出。一定不能大手大腳用完了,餘下的才拿去儲蓄,而是先要有儲蓄定額,餘下的才是支出。理財專家告訴我們,要想不花錢,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沒錢花!提早存足100萬,可以輕鬆滾出兩百萬的退休金,只要找到年化報酬超過5%的標的,每年就能輕鬆有10萬元的進賬,加上社保和其他被動收入,確保你後半生的生活質量。

所謂財商,就是理財智商, 財商領域浩瀚,但最精髓的財商是“反人性”與“耐心”,千萬記得,先理好自己的口袋與腦袋,再去投資理財。長期的耐心等待,是投資理財致富的先決條件,尤其通過理財致富,所需的耐心不是短暫的幾個月或幾年,而是需要二三十年。很多人投資常犯的錯誤是半途而廢,遇到微利時期就灰心,乾脆賣掉股票、房產,完全離開了股市房市,殊不知,缺乏耐心與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難有成就的。

第三件事:買自住房並儘快還完房貸

買自住房的好處是,穩定家庭生活,對工作更投入,強迫儲蓄??幫房東養房不如幫自己存房,價值波動相對較低,以房養老,可以在自宅終老。提前還款,省息並非最大的動力,許多人相信隨著通貨膨脹,貸款年限越長越划算。殊不知背債是理財的大敵,尤其是自住房是消費性資產,越早結束這種消費投入,能幫助你越早將結餘投入到積累資本上。

第四件事:趁年輕逐步買夠醫療保險

年紀越大買醫療保險保費越貴,核保越嚴。當然也不是亂買,醫療保險最好占年收入1成以內,保費支出以不超過總收入10%為宜,因為保險並不需要一次性配置完畢,以後隨年齡增加、收入增加和家庭情況變化,再逐步補充完善。但是隨著年齡增大,身體情況可能會改變,面臨的核保風險也會增加,保費也越來越貴,因此應當從年輕時就考慮給自己配置一份基礎的意外險和健康險。

醫療險的優先購買順序為:意外醫療險﹥重大疾病險﹥住院費用及補貼﹥壽險

優先配置一份意外險,是為了防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意外情況。作為一類基礎性險種,意外險屬於消費型險種,價格也相對便宜,可以保障意外造成的身故或殘疾,及意外發生時需要到醫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醫療費用報銷和補貼。平均每年花500元以內的費用投保意外險就夠了,可以保障到20~30萬元的身故或殘疾保額,加全年最高30000元左右的意外醫療保障。

長期重疾險一般為20年繳費,平均每年保費大約為3000元,一旦遭遇重大疾病時可一次性得到一筆不小的治療費。同時,這類保險還具有“有病治病,沒病養老”的意義,老年時如果仍然平安健康,這筆錢可以得到增值並用於養老。此外,你還可在重疾主險後附加上住院費用和住院補貼等保障,每年只需多消費幾百元的保費即可獲得約5000元/次的住院費用和每天100元左右的住院補貼等。但這類保險均屬於消費型險種,不具有返還功能。

壽險則是以防萬一,加大身故方面保障,萬一不幸,家人可一次性得到一筆生活備用金。現在雖然看起來年輕,身體好,但須知重大疾病已年輕化,如今空氣污染、食品污染、環境污染嚴重,就業壓力太大,風險無所不在,為了避免萬一重病給家裡帶來巨大經濟壓力,每個人在年輕時就都要做一個準備:假如真的那么倒霉呢?

第五件事:儲存現金流資產

優質的高股息股票與房租收入,長期穩賺不賠,可以優先考慮,當然優質的高股息股票也要在低位用好價錢買入,才能長期安穩地期待現金流入袋。至於租金,必須扣掉房貸、稅金後還有結餘,也就是有正現金流的才是好屋。

俗話說20歲比拼體力,30歲比拼腦力,40歲比拼財力,等到40歲時再來規劃就已經遲了。

年紀越大買醫療保險保費越貴,核保越嚴。當然也不是亂買,醫療保險最好占年收入1成以內,保費支出以不超過總收入10%為宜,因為保險並不需要一次性配置完畢,以後隨年齡增加、收入增加和家庭情況變化,再逐步補充完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