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遊俠列傳讀後感

遊俠列傳讀後感(一)

喜歡武俠小說的人,讀《遊俠列傳》多半會大失所望。歷史有時比小說有趣,但更多的時候是實際的歷史打破了人們的夢。所謂順治為了董小宛出家,雍正被呂四娘刺死,都是想像中的傳奇,小說家的好題材。然而卻不能深究的,否則就會發現董小宛二十八歲死時,順治才十四歲,而雍正雖算不上好兄長,做皇帝卻是最勤政的。我看《勇敢的心》後,就去查威廉-華萊士的歷史,結果也是大失所望,華萊士死後三年,蘇菲-瑪索所扮演的伊莎貝拉王妃才從法國嫁過來,而且鐵腕無情,被稱「法國母狼」。

我讀《史記-遊俠列傳》前,壓根沒指望過它像金庸小說那般精彩,有點《三俠五義》的味道就行了,然而現實還是如冷水一般。

《遊俠列傳》裡主要就寫了三個人,朱家、劇孟和郭解。司馬遷對俠的定義和現在大大不同,雖然他也引述韓非子「俠以武犯禁」,但他強調的俠是見義勇為、人緣好,而不在乎是不是武藝高強。這三人的武功如何,一字不提,他們既沒參加武林大會或是上華山論劍,也沒有行走江湖、除暴安良。

朱家自己並不富,卻仗義疏財,另外就是幫助不少亡命之徒逃脫追捕,有點像《和平飯店》裡收山後的殺人王,被他幫助的最有名的是季布將軍。然而之後朱家卻躲著季布,不願受人感謝。

劇孟就更沒有具體的事跡了,光說他如何名氣大,「以任俠顯諸侯」,而他母親死時很多人來送葬,並且宰相得劇孟大喜,「若得一敵國」——當時正是西漢七國之亂。然而具體點的光輝事跡,沒有。

郭解相對來說筆墨是最多的,但人品也最可疑。朱家私匿逃犯,我們或許還能容忍,而郭解卻是「為人陰賊」——內心狠毒。他少年時就因為睚眥小事「所殺甚眾」,到年長作風改變,開始以德報怨、厚施薄望、喜歡行俠,還不誇耀自己。於是就有很多人攀附,但司馬遷還不忘加上「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眥如故」,也就是說內心狠毒沒變,只不過有很多狐朋狗友幫他把事情擺平——「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幫他報仇卻不讓他知道,這多半是胡說八道,或是「春秋筆法」。郭解的事跡有三件。第一件,他的外甥倚仗郭解的勢力強迫人喝酒,激怒了別人,被殺了,郭解姐姐大鬧,而兇手恐怕逃不過,自己向郭解請罪,郭解卻並不怪罪他,反說是自己外甥的錯。第二件,有個人對郭解並不恭敬,他卻囑咐縣尉免了那人的差役,就象是現在的免稅,結果那人看他以德報怨,就服了他。第三件,郭解專門到洛陽調停完了一對仇家,卻不居功,讓這對仇家等著洛陽本地人士來調停,再正式言和,這就是說郭解照顧了本地「賢大夫」的面子。這三件事的前兩件,從現代的眼光看都算不得什麼,甚至大有問題,第一件,郭解做得並不公平,他的外甥有錯,但錯不至死,可以說郭解犧牲了對他外甥的公平,獲取了自己的名聲;第二件就更是拿公家的利益來沽名釣譽。

郭解是個布衣,靠著這樣收買人心、養門客,最後樹大招風。漢武帝都懼怕這些豪俠的威望,於是讓他們遷徙到茂陵。而郭解雖然被迫遷了,卻沒意識到這時危險已經來了,還不把中央放在眼裡。他的侄子先把迫他們遷徙的姓楊縣吏給殺了,楊家人告狀,郭解的人又把告狀的人殺了。這回得罪了天子,緝拿歸案,卻找不出郭解殺人的直接證據——這是典型黑社會特徵,老大們總不會親手殺人,有人替他行兇。然而中國人可從來沒有嚴格的法制精神,皇帝想殺人,藉口總是有的。曾經有個儒生在宴會上說郭解「以奸犯公法」,郭解的門客殺了他、然後跑路。御史大夫就說:「郭解區區百姓,卻收養門客、玩弄權勢,這麼點小事都要殺人,雖然本人不知道,但卻比本人殺人還嚴重,判——大逆不道。」這樣郭解不僅本人被殺,還滅了族。

這就是《遊俠列傳》裡的俠了,說好些,像宋江,武藝怎麼也比不過魯智深之類,卻在江湖上名頭很響——及時雨;說壞些,就是雛形「黑社會」中的老大,靠著畜養門客「以武犯禁」,為非作歹,不把法律放在眼裡。朱家、劇孟還可以說是「宋江」型的,而郭解就明顯屬於「黑社會」型了。

漢以後的俠會不會就武功大進,並且真正開始行走江湖,並以比武藝、爭武功秘籍為要務呢不去追究也罷,還是給令狐沖們留些生存空間。

遊俠列傳讀後感(二)

再讀《史記》,《遊俠列傳》讓人感慨頗多。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俠對舉,以儒為俠作反襯,以朱家、劇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遊俠為例,稱頌了他們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高貴品格。《遊俠列傳》篇全文共2400餘字,著墨不多卻字字珠璣,寫得盪氣迴腸,感人至深。

朱家、劇孟、郭解等人,既非改朝換代的帝王,也非封疆裂土的諸侯,更非名垂青史的諸子百家,一介草莽,何得以讓太史公如此垂青,獨成一篇,以極其真摯的筆墨寫進這本「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些人身上,有哪些優秀的閃光點讓太史公如此青眼有加呢通篇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學習:

誠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他們都很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為了千金之諾,可以輕生死,拋血軀,付出一切努力也要達成。

薄望之美。朱家曾暗中相助季布擺脫被殺的厄運,等到後來季布官拜河東太守成為抵禦匈奴的名將時,卻終身不再與季布相見。郭解救了別人的性命,從不沾沾自喜,覺得奇貨可居在人家面前誇耀。他們幫助別人,完全從心中之義出發,從來不指望被幫助之人能報答什麼,也沒有想過要以此揚名,厚施而薄望,是一種純粹的不帶功利之心的樂於助人。

慷慨之美。朱家、劇孟、郭解等人,總是把別人的事放在第一位,為了幫助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們儘管貧窮,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於義,必全力以赴。朱家救濟別人的困難,總是從最貧賤的開始,而自己卻過著窮苦的生活,衣服破的連完整的色彩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小牛拉的車子。這些遊俠具有強烈的正義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扶危濟困、幫助弱小的社會道德推向了極至。

成人之美。郭解曾經深夜前去洛陽調解一場許多人都沒能調解的糾紛,當事人佩服他的為人,聽從了他的意見,答應何解。郭解又連夜趕回,並告訴當事人讓他們先不要聽他的話,等他走後,讓洛陽諸公們再來調停,那時他們再和好。本來是自己做的好事,卻要說成是別人的功勞。郭解這樣做不但解決了一場糾紛,也維護了洛陽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郭解名聲顯赫,大將軍衛青都非常佩服郭解的為人,鄉里人更是對他非常的尊重和仰慕。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聲望,強行灌別人喝酒,對方酒量不濟,實在躲不過盛怒之下拔刀殺死了他,之後逃走了。郭解的姐姐悲憤異常,發狠說道「以我弟弟的名望,我的兒子被殺兇手卻逃之夭夭」,將兒子的屍體丟棄在道路上任憑雨打風吹,以此來羞辱郭解。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會覺得兇手未免欺人太甚,怒髮衝冠立即殺掉那人為外甥報仇。郭解卻沒有貿然報仇行兇,而是沉著冷靜的暗中調查,在找到那個人後還能心平氣和的聽他講完事情的經過,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得知實情後能夠公正的對待,合理的處理,把罪責歸於自己姐姐的孩子,收屍埋葬了他。以郭解當時的聲望,只要他通報地方官府就能將兇手定罪,仰慕他的少年甚至敢殺掉得罪他的人來向他表示尊敬和崇拜,在如此威勢之下,郭解仍然保持理智,明辨是非,在面臨血緣親情與社會公理時大義滅親維持正道,不仗勢欺人,真是難能可貴。

氣量之美。《勸學》中曾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郭解聲望很高,當有人「箕居視之」表現出無禮之態時,他不先究人過,而先查己過「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對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終於「箕踞者乃肉袒謝罪」,讓事情有了完美的結局。

敬畏之美。郭解「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窮困時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勢就翻臉不認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終如一者則寥寥無幾。當時郭解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是人們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卻能做到不乘車走進衙門,到旁的郡國替人辦事時,能辦到的一定辦到,不能辦到的也儘量使各方面都滿意,然後才肯接受別人的款待著實不易。

據司馬遷所說: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於後世。遊俠既非位極之人臣,何得太史公如此吟唱在太史公的眼裡,朱家、劇孟、郭解雖是社會的底層人物,但是他們的仁義、謙遜、明理、講信用和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為老百姓所稱頌,而這些優點,是大多數沉迷於功名利祿的上流社會人士根本不具備的。

遊俠列傳讀後感(三)

接連讀了《史記》裡的幾篇列傳,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遊俠列傳》,連續讀了幾遍還是愛不釋手。作者先以儒俠對舉,以儒為俠作反襯,稱頌了遊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愛其軀的可貴精神;然後分別敘述了朱家、劇孟、郭解的生平尚俠事跡,著墨不多,卻寫得英風颯然。讀完此篇又聯繫到現實生活,不禁由衷發出感嘆:美哉遊俠,悲哉俠義!

美哉遊俠!

誠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會做到。真可謂是一諾千金。他們都有很強的責任意識,一旦受人之託則將終人之事,而且為了這千金之諾,可以輕生死,拋血軀。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卻「終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們都辦了好事但卻從不居功自誇。

急人之難,捨己救人之美。「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士為知己者死」、「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餘庸人不可勝言」、「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們總是把別人的事放在第一位,為了幫助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們儘管貧窮,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於義,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濟窮人,「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而自己卻過著「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的生活。這正是遊俠精神力量的可貴之處,感人之處,他們把救助厄困的社會道德推向了極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他們幫助別人,不是出於金錢、權勢、名利的考慮,完全從心中之義出發。合於義,則為之,不計報償;不合義,則不為,千金難動其心。

退讓顧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經深夜前去調解一場許多人都沒能調解的糾紛,當事人佩服他的為人,聽從了他的意見。郭解又連夜趕回,並告訴當事人讓他們先不要聽他的話,等他走後,讓洛陽諸公們再來調停,那時他們再和好。本來是自己做的好事,卻要說成是別人的功勞。郭解這樣做不但解決了一場糾紛,也維護了洛陽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為轉移,而依據是非來判斷事物。在處理自己侄兒被殺這件事上,當他了解實情後「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親侄兒被人所殺,而殺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時,想來大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殺人者未免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更令人氣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屍其子而來羞辱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大多人會怒髮衝冠立即殺掉那人為侄兒報仇。而解卻沒有貿然報仇行兇,而是沉著冷靜的暗中調查,在找到那個人後還能心平氣和的聽他講完事情的經過,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得知實情後能夠公正的對待,合理的處理,不但沒有責怪殺人者反而對他的行為表示贊同轉而責備其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臨血緣親情與社會公理矛盾的時候,能夠大義滅親以維正道

自省容人以德報怨之美。《勸學》中曾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當有人「箕居視之」表現出無禮之態時,郭解不先究人過,而先查己過「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對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終於「箕踞者乃肉袒謝罪」有了完美的結局。()

合上這部史家絕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獨留的英雄俠義千載之下,人們仍可見其傲世雄風,聞其飄香俠骨!生命是短暫的,再長壽,也不過百年光景,在無限的時空中不過是流星剎那。俠者不是不愛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這種愛已經超越了生物意義上的愛,而是將生命的歷程當做藝術的過程,是以生命為筆墨,以世界為素練,他們追求的不是簡單的生物意義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現的美。為了這種美,甚至不惜犧牲財富,權貴,乃至性命。現代社會每一種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華傳統文化側重於義,西方文化側重於利。重於義的文化才能生長出俠的果實。而今嚴重的問題是,在西方思想的衝擊下,在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變。當人與人之間變得以利益為準繩,以金錢為信仰的時候,當人情味越來越淡薄的時候,在這樣的土壤里,俠義的衰亡不過是個必然的結局。在此情況下也惟有發出「美哉遊俠,悲哉俠義」的感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