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愛的賭博讀後感

馮驥才先生曾寫過一篇致美的散文,題目便是《父子應是忘年交》。昨日我亦冒昧以自己的拙手寫了這段同題目的文字。

馮先生乃以父親的身份寫了自己的兒子,我便以兒子的身份寫寫我們這代後輩們心中的父親。

小時候我倆之間是用煙聯繫在一起的。每當日落西山,天黑之後,父親便帶著付出後的喜悅從田裡回來了。還未及洗臉時便把我喚到身邊,把從兜里掏出的五毛錢遞給我,「小春,去買盒煙——記住要四毛五的,剩下的五分錢,買三塊糖,回來後,給秋兩塊兒,你自己留一塊兒」。每及此時,不及他說完,我已顛在半路了。因為這些話語對我來說早已爛熟於心。

當時自己總弄不明白父親分糖的邏輯,何以得來。有時他還風趣的對我說:「如果讓老二去買,回來分糖時你便是一塊兒也得不到的」。那時總想不通其中的原因。但又怕真分不到糖,所以努力照辦,後來才漸漸意識到原來父親已讓「責任」在他的分糖邏輯中紮根於我的心土。那時父親從未圖省心而把第二日的錢預先給我,我也從未預支過,因為我們同樣喜歡每日那一遞一接時的快感。

我也從未勸過父親讓他戒菸,因為我喜歡他吸菸時的那份悠然。相反存於心間的最大的願望便是為父親買來他喜歡的煙。而且,我希望將來以此為禮來孝敬他。誠然,這也是一個不符邏輯的想法,但在我們兩人之間這種邏輯卻是完全成立的。因為理解人是一種幸福,被理解更是一種幸福。

真的,將近二十年了,父親與我沒有幾次直面對話的經歷,這也許是我的過錯,因為,我從不喜歡纏著忙碌的父親問這問那。更因為我也知道他不喜歡被別人纏著。

我們之間溝通的方式往往便是父親累了我為他倒杯水,點上煙,洗耳恭聽過臉後我給他遞過毛巾。當我因犯小錯而被母親責罰站在門外不許吃飯後,孤單佇立在門口時,總有一隻極具握力的手偷偷伸進我的衣兜兒,當他把手撤去後我的兜里便已是鼓鼓的了,然後便是父親的一個飽含了「你小子……」的眼神和我們互相送給對方的宛爾一笑。是的,我們總是這樣的心照不宣著,我常想:人們常說「默契」那便是吧!

我們兩人都不喜歡因為對方做一點事而以言辭加以渲染,因為我們同樣喜歡那「沉默」給我們帶來的透骨的溫馨。

父親的言辭不多,對我講的則更是寥寥,他從不用大道理來教導我,然而他卻是始終在為做著示範,我也便把他當做自己的榜樣,因為我深知他的舉動早已勝卻了所有語言。

在父親對我的寥寥數語中,我最記憶猶新的幾句便是:「我是你父親,你是我兒子,我是你的榜樣,你是我的學生。我有母親,你也有母親,所以你要像我關心我的母親一樣關心你的母親,你也應像我關心你的母親一樣,關心我的母親。」每每想起這幾句話,我的心裡都會受到很大的觸動,不免要以此來時時檢點自己。

誠然父親不是智慧的,然而他卻是明智的。

父親並不高大,但他卻十分偉岸。()

如果把母親比作溫馨的家,那麼父親則是避風港,前者是奔波後消除疲憊的聖地,後者則是兒子在外闖蕩時的依靠。

如果把母親比作散文,那麼父親則是一首至美而又深含哲理的短詩。前者是細膩、柔美,後者是雄渾、蘊藉。在他面前所有語言都會黯然失色。

為人子女,最大的職責便是要深切了解,更要理解自己的父母。不僅要愛他們,而且更要知道怎樣愛他們。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最高境界便是成為摯友,彼此尊重更能相互理解。

謹以此某寫下這篇《父子應是忘年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