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山羊茲拉特讀後感

山羊茲拉特讀後感(一)

讀了好幾遍,很喜歡這個喜劇結尾的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

12歲的男孩阿隆家有一隻老山羊茲拉特。這年冬天,家裡收成不好,父親決定讓阿隆把山羊牽去城裡賣給屠夫。媽媽和妹妹們都不願與茲拉特分離,但不敢反抗父親的命令,阿隆牽著茲拉特走在通往城裡的路上。頗通人性的茲拉特雖對走在陌生的道路上覺得奇怪,但依然十分順從地跟著阿隆走了。然而,中途他們遇到了暴風雪,白色的世界裡他們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凍僵了的他們幸運地找到一個大草堆,躲了進去。雪下了三天三夜,他們就在草堆里待了三天三夜。餓了,茲拉特吃草,阿隆喝茲拉特的奶;困了,就枕著乾草入睡。第四天,他們終於在一個農民的幫助下回了家。在草堆里,阿隆就決定再也不與茲拉特分離了。焦急的家人見到平安回家的阿隆和羊,都萬分欣喜。家人聽了阿隆的講述後,對茲拉特也是格外感激,再也不打算賣掉它了。

故事很感人,結局很美好。全文看下來,最撥動我心弦的還是阿隆和茲拉特之間的對話。儘管山羊只會「咩咩」地叫,但從中明顯可以體會到它與人的感情,對人的信任。現實生活中正是缺少這種信任。人們往往把自身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卻在真正的朋友為你付出後才懂得珍視。山羊自始至終都把人類當作最好的朋友,而人們卻被生活所迫,必須賣掉山羊。直至在困境中,羊救了人,人們才用另一種眼光看待羊,把羊當作了朋友和親人。

感情是可以不斷積累和升華的,而信任就是一劑強有效的催化劑。相互信任的感情往往是最穩定最長久的。讓我們從山羊茲拉特身上學會信任吧,讓愛時刻與我們相伴。

山羊茲拉特讀後感(二)

《山羊茲拉特》是美國猶太裔作家艾薩克·什維斯·辛格創作的一篇短篇童話小說,講述的是一隻老山羊和一個貧窮家庭的親情故事。

隆重的燈節將至,為了應付家裡的開支,硝皮匠勒文決定把老山羊茲拉特賣到城裡的屠夫那裡去。家裡人雖然不捨,終究難抵貧窮的折磨;而作為動物,山羊即使有何意見也無人能懂。就這樣,它被硝皮匠的大兒子阿隆牽著走上了它從未走過的去城裡的路。不料,途中天氣驟然變冷,下起了紛紛揚揚的大雪。年僅12歲的阿隆和山羊在風雪中迷了路,僥倖中找到一個被雪覆蓋的乾草堆避難。在草堆中,阿隆和山羊茲拉特度過了難忘的三天三夜:茲拉特吃乾草,阿隆喝茲拉特的奶。其後的故事變得輕鬆喜悅:阿隆和茲拉特平安地回到了家,茲拉特從此受到家庭成員般的待遇,再也沒有人提起賣茲拉特的話題。

愛是這篇小說的主題。在這篇小說中,愛是雙向的,在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愛有著不同的走向。在小說開頭決定把山羊賣到城裡時,這種愛的流向是從硝皮匠全家指向茲拉特的,家庭每個成員對茲拉特的「不捨」充分表明了這點,但這終究是人對動物的感情,他們之間有一條人為的鴻溝無形中劃分了兩者間的等級:人終究是人,動物終究是動物。當人因為貧窮,生活已經無以為繼時,就得犧牲山羊的性命來成全人。天降大雪,在阿隆處於飢餓的邊緣時,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流向也改為從動物到人,茲拉特不僅以它的乳汁維持了阿隆在草堆中的生存,而且它看似簡單的「咩—咩—」聲也從情感上慰藉了處於孤獨中渴望交流和關愛的阿隆。正是「在草堆里,阿隆就決定再也不與茲拉特分離」這種深刻的感動,以及阿隆全家在經過了「生離死別」和失而復得的情感淘漉之後,才終於讓勒文全家與山羊茲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簡單的人與動物這一有著內在等級關係設定的階段,進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愛在人與動物之間的這種互動,使得小說的情感主題不再單調乏味,而是呈現出和諧完整的獨特格局。

孩子們讀了辛格的作品,就會把動物當作人一樣來對待。千萬句空洞的說教「我們要保護動物」的話,不及辛格的一篇文章來得影響大。文學對人的影響是直抵心靈的,而空泛的囗號是一陣風。從這種意義上講,兒童文學家的作用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我們國人喜好的往往是那種囗號式的宣傳,對人的影響也只能是月光曬穀。然而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能真正讀到好的兒童文學的作品,或是會去讀的人又有多少呢?不是說沒有,只是說少之又少是不爭的事實。大量的電視、網路、書報構築起來的孩子空間,充斥著大量的血雨腥風,饕餮之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潛移默化,見怪不怪了。什麼都會吃,當然是好事,只是不懂得有些動物是不能吃的,敬畏一些動物,其實是在敬畏生命,也在敬畏我們人類自己。

大人們讀了則說,若依辛格的教育,那我們就不能吃肉類了,羊不能賣,自然更不能吃了;不能吃,自然也用不著養牲畜了,養它有什麼用呢?不吃肉,我們吃素,我們不都成了素食主義者了嗎?既然動物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難道植物就沒有生命,沒有感情了?正是書呆子。什麼都不能吃,我們是神仙?動植物本來是老天爺賦予我們人類食吃的對象,我們吃了有何過錯?更有何罪之有?動植物世界裡有一條規則叫:「適者生存,肉弱強食。」我們不吃它們,難道讓它們來吃我們?大人們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問得你無話可說。正是在這樣的思維下,我們什麼都敢吃。吃的範圍越來越廣,地面上的動物越來越少,有的動物已被吃得在地球上消失了。據2010年5月3日《新民晚報》林培所寫的《別讓河豚有文化》的文章中說:「最近,江蘇揚中、靖江、江陰等『河豚之鄉』,紛紛舉行各種『河豚文化』活動,推銷打造這一新興美食產業。……我查到揚中市河豚文化研究會的研究成果,照錄如下:『河豚文化的核心是,挑戰的勇氣,科學的態度;財富的意識,務實的精神;魚類的極品,美味的佳肴。』……據近年統計,我國因食用河豚而中毒死亡的人數,占食物中毒總死亡人數的33%,居食物中毒死亡人數之首。」國人對吃的勇氣,在此可見一斑。假若消失的動物有陰魂,它們要報復的第一攻擊對象便是我們人類。作為動物,它們從來未曾想過要消滅人類,但人類對它們的捕獲與追殺,使它們震怒,它們也下決心非把人類趕盡殺絕不可。

正因為大人們的自以為是,自私自利,()自作聰明,把人畜的界線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壁壘森嚴;不僅如此,把人也劃得三六九等,如同牲畜一樣,要殺便殺,毫無顧慮。世界因有愛,才五彩繽紛,生氣勃勃;沒愛,這世界如同荒漠,一片沉寂,如同長夜,一團漆黑。

我們的領導人提出了「和諧社會」,這很有眼光。什麼叫「和諧」?「和」者,人人有飯吃之意;「諧」者,人人有話可說之義,這便是老百姓對「和諧」最樸素的理解。我想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和諧地球」的觀念,讓動物們、植物們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各司其職,人類儘量地不去傷害它們,讓它們順其自然,並與它們和平相處。

這便是我讀辛格《山羊茲拉特》一文給我的啟發,願我的啟發能在人們中間引起共鳴,廣泛傳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