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易經讀後感

易經讀後感(一)

易經,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到從小挺起,陌生到對其一點也不了解。現在,借著團校視頻授課,有機會看了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秘》,突然發現一些最基本的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事事物物都與易經相關,而現在科技的發達也歸於易經,真得感覺很驚訝。

一陰一陽,亦陽亦陰,陽中含有陰,陰中亦含有陽,看著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陰陽說,有時想想也不無道理,陰不能缺少陽,而陽亦不能缺少陰存在,就像大拇指與四個手指一樣,一奇一偶,一陽一陰,對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來其實就已經於已經相關。

聽著他的陰陽說,感觸很深,手指的活動也不自覺的多了起來,感覺到了手上的神經均與大腦相連,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父親讓我多活動手指,當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該怎麼讓我的手指活動起來,因此有空沒空就幫媽媽做做家務。現在了解了,原來他是想讓我的大腦發育起來。想著老一輩人都有這種思想,他們沒有讀過書,更何況讀易經,卻知道的比我們讀書人還多,我們還得借著他人的講解才能理會到,不知道是他們的經驗還是祖父輩人的潛移默化。不過這確實管用,手指經常活動,發現自己靈活了很多。

看著曾仕強的講解,聽著他的解讀,理解了很多小時候父輩人的教育,因此現在要多活動活動,特別是手指活動,雖然大腦已發育的差不多,但相信還是會有助於大腦靈活。

易經讀後感(二)

《易經》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裡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上面的兩個大字,便是「易經」,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之一,聽爸爸說,他小時候很窮,買不起書,便把老師的書借來,手抄了一本,連插圖都是仔細的畫上去的,我便覺得這是一本絕世好書,但當我認字了之後,卻怎麼也看不懂易經,總是翻著翻著就睡著了,而父親卻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有時候,爸爸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不記得東西放在了什麼地方,都會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結果還很準,也許會有人說我迷信,但《易經》的卦象是有根據的,是科學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經看的那麼透,遇到難題,只要給他一個字,一個筆畫數,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壞。而我卻連《易經》的大概內容都不太理解,這學期有幸選了「中國傳統文化賞析」這門課,也給我一個名正言順的讀《易經》的機會。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經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經的總精脈,它具有象、數、理、卦象、卦德、卦辭的豐富哲理,自始至終是,六十四卦分八個組,以宇宙萬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陰陽互變為導線,象徵天體運動是晝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繹出社會和人生萬事的變化。它又具「數」的深邃特徵——太極生兩儀陰陽,在陰陽兩態中,再加上一個陰態或者一個陽態,使三個態的陰和陽重疊連成一小卦,共有八個不同組合,便稱為八卦,卦的形成是離不2開「三」的互相變通,「三生萬物」的作用。三個小卦再加三個小卦重疊成一個雙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組,八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萬事萬物的類象,其中有千變萬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學。看著裡面的配圖,以及對歷史的簡要介紹,我漸漸的對此產生興趣,開始對神話產生嚮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經》,以及龍生九子等傳說聯繫在一起,但是,從學術角度來說,《易經》是一門科學,《易經》的形成過程是幾千年歷程,從伏羲先始畫八卦,以後經過炎帝、黃帝,雙從夏周三代,不斷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畫後天八卦圖,整理卦辭、爻辭,後來又經過孔子作《十翼》上下幾千年中文化的結晶。它是源自歷史各時期中統治者的權術經驗、教訓、功、利、德、貞的總結,也曾是歷史朝代中的帝王國權者行使統治和執政朝綱時的《經論》和教誨書。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視為「占筮之辭」,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為預測吉凶的辭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頭領們掌權和使用權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搖卦占卜。而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學派為它正名,他們認為是可生「以史為鑑」「靈警奇奧」的奇書。

易經是一門最高的哲學,不是算命學,所以路邊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經學說。易經分為三種方式解釋了整個社會三類人。道家的老子學說是易經中最難,也是最高的學問,它是代表社會最高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墨子是代表我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態度。這就是易經成為哲學之3父。易經是一門預測科學,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經里有卦象,就是說8*8=64個卦象分別解釋了不同的結果。那就是說卦是預測你現在可能會面臨的一種生活的現象,不是本質;也解釋了這樣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決這個現象帶來的後果。在這裡,人們都會把它解釋成「命理「,「運氣「然後怎麼怎麼去化解。其實,對於「命「跟「運「易經有很好的解釋,因為卦只代表現象,你自己想想看一個現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實的本質內容嗎。

能解決掉你發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嗎。能成為你心靈安慰的一種寄託嗎。不能的!易經就告訴你一些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論以及墨子的理論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這些理論後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經講的卦象是唯物主義哲學,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預測到人生某些階段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以及災難的事情,但是要變的。「卦「根據你行為的方式以及實踐的經歷要產生改變的。易經中「易「本身解釋就是「變「的意思。就是說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才是真正的道理。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學習孔子的做人理論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論,一個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為,那麼有可能成為有作為的人,那就是高層階級的領域,才能去學習道家的道理。學習易經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處環境所產生的很多現象,然後好好總結研究,改變它,改變了這些現象,讓它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就改變了你的「運「。唯物主義哲學講,「命」不可變,「運」是可變的。其實,「運」的不斷改變,也能導致小階段的「命」的改變。陰和陽總是處於一個平4衡的階段,好壞循環往復!學習易經的態度是積極的,不能總拿那個預測現象來對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亂想,那什麼「運」都不會來。積極的學習其中的精華,積極的吸收於利用,易經它只是能幫助你看到你將要發生的現象,所以真正解決事物還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意志。

學習易經不是說我預測出來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結婚了。不是這樣的,易經它是告訴我們萬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極端的意思,解釋為恰到好處。事物要符合規律,符合現實要求。就象婚姻好壞,其兩個人的結合,最好的結合是「門當戶對「。這個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現在人不是要求這個,要求哪個,最終只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關係也最容易融洽。為什麼現代單身大齡青年這麼多啊,就是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適合哪個位置,有些人經常說:寧缺勿濫!這種不符合規律的盲目要求怎麼能找到幸福!學習易經這要看你帶著什麼目的讀它。它關係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為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係、醫學養生、信息預測、文藝美學等等,甚至現代的前沿科學如計算機軟體、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真是「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總的說來,它當然是一部揭示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哲理著作。《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5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覆,無窮盡也。《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你看,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你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說的好,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我覺得我們學的課程是不能叫自然辯證法的,叫辯證法還可以。宇宙中唯一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講不通了,只有國家才有界,地區才有界,植物界,動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東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還有東西,那就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的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經》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適的。看過《易經》後變的非常樂觀,不管什麼樣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什麼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閱讀《易經》時,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並不那麼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就是「窮則變」吧!又應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處在什麼階段應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當你悲痛欲絕時,應該告知自己,新的歷程即將開始;當你青春煥發卻一無所有,別要忘了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創造一切;當你的事業初成卻不堪一擊,別忘了自己的能力正處人生之鼎盛時期;當你為自己的身體與精力的衰竭而徹夜難眠時,別忘了你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一般人所不敢與之的;當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嘆生之短暫時,別忘自己是飽經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當然,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變數,但我相信《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讀完此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易經》給人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抗「迫害」能力特強,很多事情別人認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讀《易經》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醫理論的源頭,沒想到居然讓《易經》深深地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過,我得感謝《易經》,給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

易經讀後感(三)

自己初讀《易經》的膚淺認識,從人最初接受啟蒙教育到最後有所成就時應謙虛謹慎、居安思危的發展過程進行簡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學習。

一、蒙——學習改變命運

蒙,是《易經》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說,山下有泉水,但要想發現甘泉,必須設法準確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著必須先進行啟蒙教育。君子必須行動果斷,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態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徵幼稚愚昧。有蒙昧則必須要啟發,大自然依賴陽光和清風來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類本身的成長過程,就突出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內容,是講述如何對待幼稚和蒙昧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

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蒙開宗明義就說了出來:亨。蒙卦卦辭第一個字就是「亨」,蒙昧怎麼能亨通呢?《易經》是以此告訴人們,人處在童稚蒙昧狀態,只要加以恰當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啟蒙,不斷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一無所知,到入學接受教育,再到參加工作,這個過程讓我們學到了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業務知識及社會知識,不斷的知識學習和經驗積累,漸漸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那是不是參加工作以後就可以不學習了呢?當然不是。世界在前進,環境在變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無疑會被時代所拋棄。任何一個組織和個人,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只有這樣才能不落後於時代,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學習的意識深深植根於大腦,向前輩學、向同事學、向工人學、向書本學,努力營造學習氛圍,爭做學習型員工,創建學習型組織。在學習意識的推動下,給自己搭建施展才華、展現自我的舞台,為公司發展做貢獻。

二、需——機會在等待中出現

當我們通過啟蒙教育和自發學習學有所成時,就希望有一個合適的平台讓自己施展才華。但每個人的機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或時機不成熟時學會耐心等待。《易經》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等待的問題。

需卦的卦象是上為坎為水,下為乾為天,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其寓意就是雲在天上但雨還沒有落下來,因此不能急進,只能靜靜地等待時機。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遇到艱險時,要審時度勢,耐心地等待時機。能進則進,如果暫時不能前進,那麼就要善於等待,在等待中伺機蛻變。但是,等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會等待,往往慌不擇路,落得一敗塗地;狹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錙銖必較,而失去了許多機會。

等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策略。古時候有唐順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終成正果,諸葛亮高臥隆中等來了一代明主賢君才使其才華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積蓄力量才攻滅吳王夫差,這些都是歷史上關於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觀我們,消費至上的浮華世界造就了我們急於求成的功利心態,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應該好好學習古人那種意境——在機會沒有到來之前只需飲酒作樂,何其灑脫,何其自然!這並不是要我們在機會沒有到來之際一味吃喝享樂,恰恰相反,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因此在等待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一種自然和超脫的耐心,又要時刻不忘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樂觀地投身於工作和學習之中,以昂揚的熱情和紮實的基本功迎接機會的垂青。

三、謙——滿招損、謙受益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為修養。當我們抓住機遇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的時候,保持冷靜的頭腦和謙虛謹慎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

謙,是《易經》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意思是說,高山潛伏於地下,象徵著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君子總是損多益少,衡量各種事物,然後取長補短,使其平均。對於謙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經》六十四卦中,謙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為只有謙卦的六個爻辭中沒有一個爻辭言凶,沒有一個爻辭言害,統統吉利,處處通達。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社會對謙遜心態的重視,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養、融洽人際關係方面的重要性。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自負的青年和尚,聽說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裡很不服氣,就到高僧那裡去討教。高僧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為他斟茶,茶水溢出來了,還繼續斟。青年和尚說,大師,茶水溢出來了。大師說,是啊,杯子滿了,什麼也裝不下了。青年和尚一聽,頓時開悟了:自滿和驕傲,就是一個已經裝滿茶水的杯子,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了,還能有進步嗎?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點化,開悟了,可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現實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樣的人是不少的,他們總是抱著惟我獨尊的清高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最終將被時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虛心學習,努力尋找不足,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一項必修課。

四、既濟——成功後要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能夠健康地向前發展,是因為始終有一種憂患意識在促使其不斷自我調整,以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缺乏這種憂患意識,終將會被時代淘汰。尤其是在我們小有成就之時,更容易被勝利沖昏頭腦,忘記居安思危。《易經》中第六十三卦——既濟,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成功之時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意思是說,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徵事情已經成功;君子據此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弊端,採取預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為險,寓意是:雖然成功了,但危險仍高懸在頭上,稍不留神,內憂外患就會接踵而來,導致混亂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後,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防患於未然,提前採取預防措施。古人是以此來告訴我們,在成功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二章》裡的這句話說的是,一個國家只有始終銘記自己的內憂外患並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來,才能逐漸走向強大。同樣道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應該時刻持有憂患意識,成功的時候更應如此。 因為憂患意識可以提醒我們,未來的競爭是如何殘酷;憂患意識可以引起我們的深思,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相對未來還有哪些不足,應該怎樣去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我們惟有時時刻刻不忘用心學習,謙虛謹慎,居安思危,才能與時俱進,保證個人與公益的持續發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