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回家龍應台讀後感

回家龍應台讀後感(一)

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裡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後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專送拿印章來」。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龍應台《回家》

文中的兄妹四人,在清明節陪母親回別離半個世紀的湖南老家。然而無論兄妹如何悉心照顧,母親卻是故土難尋、神色悽惶,兒女們也終於明白,所謂的回家,不過是自欺欺人。那個家早就不存在。它只存在於記憶里。人生之無奈,不過如此。更進一步想,那個家,其實只是一種象徵:我們被時光拋棄,成為孤兒。不是母親一個人回不去了,是我們所有人,回不去了。孩子不想回家,也許是他們覺得家裡雖有父母,卻沒有了歡笑。情人不想回家,也許是他們覺得家裡那人雖在,卻失去了溫馨。

而暮年的父母,那屋還在,然物是人非。面對垂垂老矣的父母,一臉不屑的我們,早已不是他(她)記憶中的那個追逐笑鬧的孩子了。老人眼前的現實,恍惚得猶如一個憂傷的夢,而他們心裡的那個家,卻真實得難以尋覓。老人,成了這個世界裡最可憐的孤兒。年幼時,父母是我們可以依偎的大山,我們覺得溫暖。而長大後父母老了,我們是不是他們安全的棲息地呢?也許是,也許不是。成長的蛻變讓我們遺忘了年幼時依偎大山時的溫暖,世界的紛繁讓父母成了我們心裡一個模糊的符號。

面對孑然一身的父母,我們卻讓他(她)沒有了大山的感覺。在那漫長的孤燈相對的日子裡,他們期許的僅僅只是衣食無憂嗎?面對一個業已糊塗的父母,我們是不是該像龍應台那樣懂得感恩呢?也許,只有兒女們滿心的感恩,才會換來母親搭載「時光機器」的返程票啊!前天,我回老家探望喝農藥未死的小姨。她還不到60歲,很能幹。可受不了小兒子的惡言惡語就決絕的尋死。一屋子的兒子媳婦輩的振振有詞地安慰她,卻不解她為什麼要尋死。我想安慰她,卻找不到說辭。

我想起來,後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

回家龍應台讀後感(二)

看了《回家》的朗誦,止不住激動的流下了淚水。

我想到很多,我心中高大健壯無所不能的父母,必將逃不過老去的命運,像書中的母親,留下清瘦的佝僂的背影。我試圖說服自己萬物輪迴,終將有一天,可紅了的眼眶和呲呲的鼻塞,證明了我的拒絕。我無法想像這一天,我真想馬上去工作,減輕你們的負擔,拜託一味汲取23年的無知與盲目

不止如此,我還想到了前年應病去世的奶奶,兒時的我和奶奶一起,在我眼裡的她,總是那樣的無所不能,仿佛都操練過無數遍,只需輕輕重複即可,手腳痲利,家裡里里外外都打理得僅僅有條。誰都無法想像,6個月的時間,就將你換了個樣,帶著陌生而又熟悉的容顏,()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彌留之際在醫院的你,總是想著回家,回家,什麼是家?是有兒有女,有親人的地方。

《回家》中作者老年痴呆的母親使我一次次的揪心,為母親清瘦的背影,小心翼翼的步伐,一再要回家的呢喃;也為作者強忍的淚水,和回不去的時光的悲痛。

是的,如果世上有一種時光太空梭,再多的付出,讓為我們付出一輩子的父母快樂那一瞬,又有何妨?

在這裡,我忽然想到了馮小剛導演的《私人訂製》,沒有時空穿梭,若有需要,演一場私人訂製來圓你的夢,這又何嘗不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