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

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一)

《我的教師生涯》講訴了一名鄉村老師跨越四十多年的愛戀和執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從海外歸國,到了一所名叫月亮灣的鄉村國小任教。走過了大躍進、文革、新時期、新世紀等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初戀,到結婚生子,直到成為一名白髮蒼蒼的老頭。

我看完之後有種感動的暖和。

梁家輝扮演的教師因為成分不好,來到了農村教書。在農村,他見到孩子們那種單調的學習,便開始教他們學習音樂,但卻被校長等安排其他主課取代,梁[因為老師沒有名字,故稱梁]也因為上生理衛生課被學校老師稱為另類。

儘管梁獲得了許多學生的支持,但梁還是在夾縫中生存,梁幾近崩潰,但依然堅守著教師情操。

在文化大革命中,梁因為關心一個批鬥對象的後代而受到處罰,甚至被拉去餵豬。遭受了身體和心靈的創傷。隨然此時的他窮困潦倒,也處於人生的低谷,但總有人一個農村的姑娘守候在他身邊,默默地支持他,用農村火熱的愛、無私的愛陪付著梁。

梁最後還是能有機會教書,重新走上教師生涯。

這部電影體現的人性、所體現的細膩的愛足以讓很多所謂的大片黯然。具體表現在兩個字上面——執著。

梁對自身職業的執著,梁對學生的執著,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他領養家境貧困的學生,讓她走向音樂的舞台,他對各種不同學生的一視同仁的愛護,也都是現在的老師所應該學習的。

梁妻對梁的執著,對愛的堅守,對梁手風琴的執著,最後在梁《讓我們盪起雙槳》的手風琴樂曲中磕上了雙眼,此時的她,應該是最幸福的。

該劇結尾,梁妻逝世了,梁的兒子去了北京,成家立業。而梁回到了原來教書的小村子——月亮灣,辦起了業餘音樂學校,梁此時是尋夢來的,用年老的身體來續寫曾經在青春河流中奔涌不息的沒有寫完的夢。

梁是幸福的,從起點到終點,他的生命經過了有意義的輪迴。

影片的結尾更是意味深長,值得咀嚼。

在風景秀麗的小溪旁,梁支起三角架,架好相機,按號遙控,把攝像機設定成自拍,梁顫巍巍的走道鏡頭前,準備給自己和這裡的風景合影。但當他走到鏡頭前的時候,相機沒有按下快門,而他剛走開的時候,相機卻咔嚓一聲,拍下的只是小溪邊的風景。

在我看來,這個結果是洗淨鉛華的,梁的一生,在歷史長河中,在現實的風景里,可能就是如此短暫,不留痕跡。就像他在這個村子裡一樣,若干年之後,還有誰會記得他,他可能來過,也可能從未來過。那些故事,可能發生過,也可能從未發生。

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二)

用一個晚上的時間來觀看這份期待已久的電影,是值得的。之所以在之前就一直很期待,原因有二,一是《我的教師生涯》在宜昌長陽拍攝,從媒體報導開機的那一天起,就有一種強烈想早點看到這部出自本土的電影,其二,倒不是因為影片強大資深的演員陣容和錄製隊伍,而是更熱衷於關注和欣賞故事主人公的那種精神和品格!

很早就知道,該影片取材於當陽教師鄭琦同志一生的教育經歷,主人公陳玉的教師生涯就是鄭琦的真實寫照,我想表達的並不是影片本身的藝術性和可賞性有多高或者說多模強悍。曾經記得幾年前在了解和學習鄭琦同志事跡的時候在材料中鄭琦有這樣一句話:我抱定了終生獻身於紅領巾事業的決心。這句話在今天,在今天的各行各業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有多少人能立下這樣的誓言和決心,又有多少人能始終不渝的去實現這個諾言和真正的用一生去完成,我並不知道。甚至是作為曾經做過教師的自己,也無法高聲的對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做出這樣的肯定和抉擇。我想,這也正是我們很多人所不及的,這也正是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所缺乏的一種行業之魂,我們這麼繁榮昌盛的國家,人才濟濟,要是我們每一個人才都都擁有像鄭琦或者是影片中的陳玉一樣的抱負和決心,我們將很難想像,我們的國家,還能缺什麼,我們的人民百姓還能缺什麼。我們多期待的小康社會和諧社會,()還會任重而道遠嗎?幾十億人口的一個星球上,中國,捨我其誰呢?

使命和責任,是那麼的堅定與執著。信念與理想,是那麼的高尚與無暇。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捨棄自己的前程和理想,卸下自己的一切愛與哀愁,去完成自己所追求的事業,去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為了一個個輟學的孩子,為了那一雙雙充滿渴求的眼睛,他所承受的卻是用一生來完成的千斤重擔。人間大愛,莫過於斯!

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三)

《我的教師生涯》是一部由兩位影帝影后梁家輝、秦海璐主演的平淡無奇的戲,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卻深深吸引住了我的視線。

這是由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故事講述的是鄉村教師陳玉將近四十年平凡而又真切的教師生活。影片以一種回憶敘述的方式,很平和的講述著這個家常的故事,充滿了感人的細節,百轉千回,像一條潺潺的小溪,在陳玉老師與學生,學校之間的事件中慢慢流淌。

陳玉把心思放在教學上,一心只想把學生教育為有文化有希望的人,卻常常沒能得到學生和校長的認同。校長把音樂課一周三節改成一周一節,他跟校長理論,校長說:「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是想讓孩子學點實用的東西,如果只是寫點對聯,祭文等,就不用上學掏錢請別人寫好了。」然而陳玉他卻相信音樂會帶著孩子們走的更遠。

文革特殊時期,他的學生葉寶富因為要照顧腿傷的父親葉少國,輟學在家,他就到學生家為學生補課,當周敏提醒他少跟葉少國來往,因為葉少國是「四清對象」,「還有歷史問題」,他卻說「一個農民有什麼歷史問題」。人家都背毛主席語錄,他卻教學生青春期生理知識,因為他想讓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最後學生都不敢來上課,他也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養豬。

文革結束,恢復當老師後,他自己家裡並不寬裕,卻送學生小洋去參加聲樂培訓班,因為小洋家條件不好,他就幫別人出錢教學費,還把小洋接到自己家住,每天騎腳踏車接送孩子即使在自己的孩子離家出走,自己又生病在床的情況下,還堅持接送小洋。

改革開放後,為了給孩子參加文藝演出定做統一的服裝,他帶學生自己打工,編竹籃,結果錢被騙了,他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人會騙孩子的錢,自己去北京去找那家工廠,結果被告知工廠倒閉了。他沒有跟學校里說,自己墊付了服裝費,老婆把豬賣了才湊足了錢。學校為了升學率,把副課讓給主課,每周模擬考試,他卻堅持教學生美術,讓學生欣賞優美的書法作品。學生輟學打工,他卻到燈紅酒綠的世界,把稚氣未脫的學生接回自己家住,讓她繼續上學。

看了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人能夠敢於平凡,能夠敢於一輩子平凡,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老一輩的教師是我學習的榜樣。唯有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教育事業,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事,才不愧於「教師」這一光榮稱號。總之,這部電影拍得真實、感人,表現出了平凡中的偉大,表現出了創作者對鄉村教育的關注,也使我受到了教育,受到了震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