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近代歷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歷史讀後感(一)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作者陳旭麓,這本書主要描寫了近代中國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歷史,以「新陳代謝」一詞形象生動地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百年歷史「變」的特點。正如作者所說:中國近代社會是一個動態的、新陳代謝迅速的社會,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接踵而來的外力的衝擊,又經過獨特的社會機制由外來轉變為內在,推動民族衝突和階級對抗,表現為一個又一個變革的浪頭,迂迴曲折地推陳出新。所以,本書著重從社會結構、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形態各方面做了具體深入的說明。

新陳代謝體現了一種「變」的哲學。作者首先從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入手,於封建社會的長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變化漸微」的特點,引出了「明清之際,明顯的轉變跡象」。而這些「明顯的轉變跡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西人東來的衝擊力引發的。而封建社會的「儒學定於一尊」也成為了中國近代80年歷史意識形態領域中,改革與反改革不斷被加以利用與論爭的焦點。因此,第一章「漫長的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方面更襯托出了1840年後「變」的猛烈、迅速。

「變」體現在有關孔子和孔學的論戰。它貫穿了整箇中國近代社會的觀念意識形態領域。在2000多年的歷史裡,孔學因與皇權結合而政治化,皇權因與孔學結合而倫理化,歷史進入近代後,隨著歐風美雨的東漸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孔學由「想來不成什麼問題」變成了問題,孔子的地位和權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國近代社會,封建儒學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不時被加以利用和變化。而作為儒家思想創始人的孔子也不時被歷史推向風口浪尖,反孔與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成為了變與不變的焦點內容,引領了觀念意識形態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換代,以洋教為旗幟建立了太平天國。反孔,大規模地踐踏孔孟,而思想上卻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東西。儒家思想積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覺地反孔的時候,卻又不自覺地被孔學牽引」,在他成為君王之後,「三綱五常都在不知不覺中回到了天朝」。在維新派論變的哲學中,認為變化是天地間可以用常識和經驗來說明的普遍過程,提出了「變亦變,不變亦變」。康有為總結出了「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的變與不變的哲學,維新派與保守派變與不變之爭在於兩個問題: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學習西方。此後的辛亥革命沒有自覺地圍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質所造成的變化必然直接或者間接地觸犯孔子。針對《臨時約法》中否定「定於一尊」的孔子的意蘊,以康有為和袁世凱為首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孔教與政治再度聯姻,孔子與孔學成為了南京臨時政府北遷後新舊之爭的重要論題。 「五四」前的排孔重於整治批判,而新文化運動專注於文化批判,新文化運動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學相聯繫,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現代生活「的觀念,排孔又成為了觀念意識形態的革命的起點,而引發了中西文化的衝突與論戰。總之有關孔子與孔學的論戰交錯地出現與中國近代社會中,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複雜性與艱巨性。

近代社會各階層、階級力量都在為逐漸沉淪的中國尋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變兩個半社會的地位,為了救亡圖存的目標而努力,在這種同一性的目標下,又存在著不同一性的根本變化。隨著西學東漸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會的變革在逐層深入,中國近代的變革由洋務派「中體西用」、布新而不除舊到改良派的比較溫和的「除舊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徹底推翻封建帝制,整個近代社會「變」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地加深、擴大,作者在這本書中,通過中國近代社會不同時期的的不同變革闡述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

在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方面,除了由封建社會沿襲下來的宗族和行會這兩種主要的社會組織外,作者特別提出了在中國近代社會中出現的第三大社會組織。它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出現的。作者尤其強調了在晚清以後的中國,會黨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組織,而是一個病態的組織,而會黨的病態反應了社會的病態,它自發的衝動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由於其分布廣、勢力大,又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對象,又因其「缺乏建設性、破壞性有餘而建設性不足,又成為了革命隊伍中流寇主義和無政府思想的來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這個階層的存在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國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複雜反映。

社會生活方面的變也在外力的衝擊下得到不斷的展現。由對西方「夷、狄」的蔑視鄙薄到對「西洋」的好奇與接受,人們的衣食住行受歐風東漸的影響,作者還研究了由此帶來的人口問題以及社會風尚的變化,如剪辮、禁纏足、廢跪拜等,作者由這些一般的社會生活事件入手,由淺入深地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的特質。

本書作者文筆優美,語言富有感染力,在對史實的敘述、對歷史人物的描述與歷史經驗的總結中,總讓讀者體會到某種情感的流露和對歷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葉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東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寫到:「東西方落後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後」,東方與西方如「隔霧看花,神秘奇異」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歷史經驗的總結,總時時給人以深思和啟迪,讀了此書之後,讓我不僅在知識體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論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近代歷史讀後感(二)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裡,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民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民眾從未放棄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民眾為扞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並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歷史讀後感(三)

很早就知道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但認真拜讀則比較晚。原因無它,但凡中國人,讀近代中國的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缺乏一顆強大的心臟。一部血淚史啊,讓人不忍卒讀!

對蔣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的閱讀,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顛覆。

第一,高大上的歷史經典原來可以這麼短。這本書只有四章共5萬字,第一章講外患:兩次鴉片戰爭,第二章講內憂:太平天國運動,第三第四章講為抵禦侵略,先後出現的四個救國救民方案: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從整體看,一二兩章為因,三四兩章為果,從整體上探討了近代中國人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做的努力,病分析了失敗的原因,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不舊是不中用的」。

第二;歷史經典可以這麼通俗好看。書中沒有那麼多晦澀難懂的引經據典,不拘泥與細節和過程,如一股清風撲面而來,讓人毫無抗拒欣然接納。又如同一個博學且通達的老先生在嘮家常,寥寥數語就把歷史迷霧中霧罩下的人物、事件明白透徹的點出,讓人豁然開朗。如,講到中西關係,蔣先生說「 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講到洋務運動失敗原因,他說 「在於他們的不徹底。他們為什麼不徹底呢?一部分因為他們自己不要徹底,()大部分因為時代不容許他們徹底。」分析甲午戰爭失敗原因,他則說「甲午之戰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戰勝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國。」

第三,原來早在1938年以近代化為線索對中國近代歷史進行研究就出現了。要知道我們的普通中學教材編寫和教學,直到近十年才大力提倡用近代化的視角來看待歷史。之前的歷史教學我們貫徹的主要是革命史觀,強調階級鬥爭,一味讚美人民暴力革命的偉大和正確。忍不住嘆息,主流意識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讓這樣一本有思想力的書和我們失聯長達近半個世紀。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蔣先生本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們常說當局者迷,而他則是站在時代當中寫時代,對歷史思考的深度和價值,在半個世紀過後仍讓我們驚嘆。歷史果然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還有多少歷史的真相有待發現?

第四:眼光獨到,對林則徐、琦善等進行了顛覆性的評價。如林則徐,至今我們的教科書中仍然賦予他民族英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稱號。而蔣先生則指出真正的林則徐覺悟到中國的器物不如人,但他並不主張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林文忠無疑的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而對那麼被我們唾棄的琦善則比林則徐勇敢又擔當,他把「中外強弱的懸殊看清楚了,而且公開的宣傳了」。這種反差可能不一定會被我們認可,但他無疑的啟發了我們的思考。

當然,蔣先生的作品也不是那麼完美無缺,第四章的最後一部分很明顯帶有了濃厚的意識形態偏見,偏離了先前客觀中立的立場。但,瑕不掩瑜,絕對對得起 』 近代史上的經典」稱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