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智慧讀後感易中天

中國智慧讀後感易中天(一)

在《中國智慧》這本書中,易中天向讀者們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紹了中國千年來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來,《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我認為《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易經》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周期,並且循環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辯證思想最多的是體現在道家學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很贊同老子提出的「順應天時,無為而治」的觀點:大智若愚的處事,講求眾生平等,注重修養身息,讓人們能夠多元化發展,我覺得這是一種與眾不同卻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無為更是有所為。這給我們無奈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啟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遠無法很緩慢腳步,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獲得的財富卻遺失快樂,但是《道德經》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最平凡的東西也是最好的東西,就像是水一樣,很常見卻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輝煌的榮譽,亦或是累累的財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們也可以知足常樂,獲得樂趣,享受人生。並非什麼也不乾,而是去接受,去體會自己力所能達到的成就,便是一種逍遙,是人生的智慧,是「大無為」。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自古代以來統治階級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愛」思想是最為後人所用的。比如「創建能和諧社會」便是以仁愛為前提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像禮記要求的一樣像愛親人一般愛別人但是我們可以去善待別人,雖然不能「外戶而不閉「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符合國情的和諧社會。

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國的思想……這些燦爛的中國智慧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財富。

雖然我覺得易中天的這本《中國智慧》在許多學派的思想方面解讀得不是特別全面,但是作為一本國學入門的書也是值得一讀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

中國智慧讀後感易中天(二)

說到易中天,我是挺喜歡看他的書的。早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中酷品三國,妙語連珠地塑造出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評說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精練生動,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國智慧》,文字輕鬆活潑,諧趣橫生,依然是易中天貫有的風格。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說:「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則,書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處。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修養,質樸和文雅各占一半,即為中庸之道。

在本書的六章節中,我甚是喜歡「禪宗的境界」這一章。禪宗佛道,歷經幾千年,一直備受追捧。現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曉禪理,但是關於禪宗的境界,卻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來更寥寥無幾。書中首先講到「立地成佛」,就得說禪宗的境界在瞬間,靠覺悟,不是修行。整箇中國智慧的體系中,禪宗不同其他,是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

「禪本身的意思是靜慮,原本是佛教的一種修行的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打坐,盤腿坐下,安安靜靜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後進入一種什麼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話來表述坐禪,就是發獃。」開篇這句詼諧的調侃,使我不覺莞爾一笑。禪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說故事的方式,引人入勝。一個接一個的小故事,把禪宗的由來、傳承及覺悟緩緩道來,像沏一杯清茶,經過放葉、沖醒、翻滾、葉沉、茶靜,最後萬物皆空。「該放下就放下,該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禪宗的境界。

《中國智慧》,語言幽默生動,哲思處處開花。可快閱也可慢讀,能粗看亦能細品。睿智博學的易中天在《中國智慧》中,精闢地剖析了中華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諄諄地警世,為讀者洗滌心靈。比起某些晦澀難懂的古書,《中國智慧》是一本讓人看得明白、讀得懂的好書。

中國智慧讀後感易中天(三)

《中國智慧》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們講述了六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中國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精妙解析了中國原典的精髓,確實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對於詞語的解讀方法。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闡述對一個詞語的理解時,他一般會費盡心思從正面角度羅列許多辭彙去描繪個人心中的見解。但易中天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反面先說它不是什麼,這樣一來就讓人們對於它是什麼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認識,這讓我不得不佩服有時語言的巧妙運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詞在文中,易中天是這樣評價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處世哲學;第四,中庸是做人藝術。

我想「中庸」是一種品德,可能不適用於所有人。當你有了很高藝術成就,物質財富積累,那時「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輕人就應該有拼勁,當然不是要去否認「中庸」,而是將其放在較次要的位置,因為「中庸」這個奇妙的東西必須隨著歲月積澱,人生閱歷的增長才能慢慢顯現出其自身的魅力。語言的暢談是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無論你對「中庸」一詞的見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對,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為它是中國智慧。

其實「中庸」一詞是適中之道,不高調同時不走極端,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來,倘若每個人都擺出一副傲視他人的架子高調行事,走著極端,誰都不願承認理虧而退讓,這個社會沒有了包容,遇到一點小事就針尖對麥芒,產生口角,找這種趨勢發展,社會又談何「大愛」,又談何「和諧家園」。那些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們從不願意別人稱自己是歷史家,仿佛那是對「歷史」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無垠的歲月長河中,他們更願意成為為別人供給養料的的藻類。就如主持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的李濟,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使,將中國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但他卻視名利為糞土,堅持著對考古學的固執。偉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這也正體現出他們的卓越不凡。 如果身邊能有一個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過了,他不會因為你的地位身份高於自己,就諂媚奉承;他也不會因為你的地位身份低於自己,就輕視不屑。他總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對待身邊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現,那是人文修養的表現,而這就是中庸的價值。

中庸遊走於理想與現實之事,永不極端,那才是切實可行的。好人是什麼?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你,而是好人都喜歡你,壞人都不喜歡你。中庸是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認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認可你,而是領悟中庸之人都認可你,不甘於中庸之人都不認可你。

另外,這本書還讓我加深了對《周易》的理解。()

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它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周期,並且循環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