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牧馬人觀後感

牧馬人觀後感(一)

謝晉的電影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今天重溫《牧馬人》,又被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那種價值觀撞了一下腰。很熟悉很親切。

牧馬人情節很簡單,小說也不長。講一個在西北牧馬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親的邀請去美國繼承龐大的財產,因為捨不得這方水土和妻兒,最終回來的故事。故事有三個主題思想,一:強調勞動換來金錢,和不勞而獲的金錢的區別。裡面從珊有一句台詞(對她兒子說的):「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裡安逸。我買鹽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賣雞蛋得來的錢;我買辣子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割稻子得來的錢;我給你買本本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加班打場得來的錢……」二:強調社會地位改變對愛情的影響。從珊(對他丈夫)說:「你是右派的時候,在我眼裡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還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國坐汽車住洋樓你還是我男人。」三:強調知識差距無法改變愛情。當男主人公父親的女秘書,一個留美的美女問男主人公,怎麼和他不識字的老婆交流的時候,男主人公說:「人是高級動物,知識帶來的差距本來就很小,況且經歷也是一種知識。」

當然這種精神內涵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被推崇的,現在看來有點過,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點的話也許會有助於在功利時代保持心態的平和。1:勞動獲得報酬,即使是微薄的,我們不說驕傲,但最起碼也並不可恥。2:婚姻就是一個共同體,應該抱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態,從吃不飽飯的牧民到美國億萬富的差距不敢說,但最起碼賺點小錢掌點小權出點小名的時候就先別急著換老婆(老公)了。3:別老覺得婚姻需要什麼事業上的共同語言,只要對生活的態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裡還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你說的話她(他)不懂又怎麼樣,那就說點能懂的,只會說別人聽不懂的話那才叫有病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QQ上一個做記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問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個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你才滿意呢?她說,我提要求的話就讓上帝改變我了,要麼永遠美貌,要麼長生不老,這樣想要什麼樣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絕,但其實就我對她的了解,應該在內心深處也是對純潔的愛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關閉了心。回頭看看,誰不是呢。

牧馬人觀後感(二)

《牧馬人》這部電影的鏡頭穿梭於過去的回憶和現今的生活,敕勒川天山下的草原和北京繁華景象,對比許靈鈞的家國情懷和父親許景由的西化,展現了父與子價值觀的差別,而這價值觀的區別源於東西方社會環境的影響。影片讓我真正感動的是許靈鈞,這個因為背負政治污名的右派分子在文化大革命的摧殘中歷盡磨難,仍然深深愛著他的人民和祖國,正是這份相信和堅持,他終於等來了污名的洗脫,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這部影片拍攝於1980年,當時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熬過了動盪混亂的十年時期,人們開始反思文化大革命。不得不承認,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指揮,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的錯誤革命。無數無辜的人被打為右派,被發放到邊遠地區進行勞動改造。就像電影裡許景由說的:「中國是講究出身背景的。」許靈鈞因為父親逃到美國,被認定是資產階級,()被無情地打為右派,並被派到敕勒川草原改造。電影一開始音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詩所描繪的場景成為許靈鈞小半輩子的生活背景。

許靈鈞在文化大革命的肆虐中,也絕望過,試圖自殺過。在那個年代,許多知識分子因為不堪忍受身心屈辱而自殺,這是人民對國家的失望和放棄,許靈鈞也是如此,但他最終沒有自殺,他曾說:「為什麼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沒有選擇自殺?因為我相信我們的古老中國具有扭轉乾坤的力量。」這是一種對中國莫大的信任,何況是在最艱難的處境中,愛國情懷仍然沒有泯滅,以至於最後當他的右派頭銜被平反之時,他竟淚流滿面,不僅是苦盡甘來的欣慰,更是對黨,對中國沒有辜負自己信任的欣慰之情。許靈鈞對祖國愛在電影中有許多的展現。當他問妻子秀芝自己會否去美國時,妻子斬釘截鐵地說:「不會。我知道你捨不得她,你每天都看著她。」這個「她」就是地圖上的中國,許靈鈞熱愛的中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成為老師的他在上第一節課時講的就是中國,而他激動地連粉筆都寫斷了。這一腔炙熱的愛國情懷不是沒來由的,這也源於許靈鈞對那些幫助他的西北人民的感激和愛。

許靈鈞解除勞教後,因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帘子擋冷風;董大娘送來了熱騰騰的麵條,他很感動。十年動亂中,郭子等牧民想方設法保護他免遭橫禍。在他們之中,他找到了父親和母親,找到了溫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氣和力量。「文革」中,從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場的農村姑娘李秀芝,舉目無親,無處安身。善良的郭子將她帶到許靈均的小破屋裡。秀芝不嫌許靈均是「右派」,許靈均感激秀芝對他的信任。因為秀芝的勤勞賢惠,許靈鈞感到溫暖。也因為周邊的這些善良淳樸,在困難中大家一起咬牙度過,互相幫助,讓許靈鈞這個從小就沒有得到完整家庭的愛的人珍惜這種相濡以沫。人民民眾的愛撫慰了他文革中受傷的心,讓他重拾對這個國家的希望。是大自然純淨了他的思想,是勞動陶治了他的感情,是質樸、善良的牧區人民溫暖了他的心。愛人民必然愛祖國,相信人民必然相信祖國。

為了祖國和人民,許靈鈞放棄了優越的生活環境。父親許景由本想接兒子許靈鈞回美國接管他的公司,但父子之間,除了漫長三十年的情感隔閡,還有深深刻在兩人身上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特徵。父親許景由在美國待了三十年,早已去中國化,成為外中內西的人,他說:「亞里斯多德說過:『人是玩耍的動物』。」他帶許靈鈞吃高檔的菜,挑選昂貴的瓷器,而這些都是許靈鈞陌生的,不習慣的生活方式。他顯得和父親格格不入,他的身上,更多體現了中國農村人的質樸和堅毅。當父親提出帶他回美國時,他拒絕了,他說現在的中國需要自己,他熱帶中國,熱愛人民,正如艾青所說的:「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裡有他的妻子兒子,有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朋友,有他需要教育成才,報效祖國的學生,有他牧馬二十年的廣闊的草原……許靈鈞選擇回到西北敕勒川,回到妻子兒子身邊,回到患難與共的朋友身邊,留在好不容易煥發新顏的祖國身邊。

文化大革命給無數的中國人造成了無法挽救的災難,但是要相信中國,相信古老中國具有扭轉乾坤的力量,這是許靈鈞的堅信,這也是影片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和我們作為新一代中國人要銘記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