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人生感悟

意見是人生路上的真經

——我的一位導師的姑娘悔恨當初沒有聽父母話的感慨

今天碰見了我的師姐,她很沮喪;因為她的兩次婚姻全部都以失敗而告終,而我剛好見證了這兩次都不被導師看好的婚姻。但因為師姐從小叛逆的原因,只要是父母親反對的就堅持不渝。正因為如此,現在步入人生老年的師姐後悔莫及;說自己為何沒有聽父母親的話,因為這沒有聽父母親話的後果卻是自己終生都不幸福。而我身邊剛好有幾個這樣不聽父母親話而婚姻失敗的案例,所以才引起我對人生經驗的思考。

我們知道我們人生路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而這學習剛好就是前人總結的成功經驗;這就是我們走在人生路上,卻能快速地承前啟後地發展自然科學。然而社會經驗剛好相反,這卻是沒有任何書本上學習的;如我們選擇組成家庭前的婚姻大事,就完全是憑自己的感覺而確定的;於是有的人婚姻造成事業成功,有的卻是婚姻造成事業失敗。正因為如此,婚姻的後果都是自己獨嘗;是甜是苦只有自己知道,因為外人是無法了解的。

然而父母親這個特殊的關係,他們竟然是婚姻大事上的評審者;正因為如此,有的人說是父母親干涉自己的婚姻,甚至與父母親鬧僵而要堅持婚姻的比比皆是。如我這位師姐,當年甚至威脅斷絕父母關係也要堅持自己選擇的婚姻。然而事實卻永遠是堅持者後悔,因為在婚姻大事上的確父母親比子女更有發言權。更為可氣的是有的人不是一次犯錯誤,而是總在這方面沒有慧眼;如我的這位師姐,就是兩次婚姻全部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然而這兩次婚姻大事竟然全部是被導師反對的,就說明當年導師干涉還是正確的。

如此說來中國人古往今來的父母作主的婚姻大事還不能簡單為干涉婚姻,實際還是父母親站的角度不同而得出的評審意見更加合理而已。這大概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由父母親包辦的婚姻中並不都是不幸福,而有的婚姻還是比較幸福的。由於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面取消了父母包辦婚姻的事實,於是父母親干涉子女的婚姻大事就被認為是包辦;從而才造成很多人從來沒有聽父母親的意見,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見。然而婚姻在人生的路上並不是浪漫的體現,平常最多的還是責任的展現;於是浪漫而沒有責任的婚姻比比皆是,於是因為責任的分歧從而造成自主婚姻而反目的比比皆是;這就說明單憑自己的主觀意志並不能代表就是正確的選擇。因為人生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其不可知的因素實在太多了;所以聽取意見也並不是壞事,因為我這師姐就後悔當初沒有聽父母親的話。

其實人生路上總有意見真的很幸福,因為我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意見;因為我的孤僻加上高傲,所以敢於對我發表意見的本來就不多;再加上我不與領導拉關係,從而就更沒有聽到意見的可能。然而正是這沒有當面意見的現實令我陶醉,卻不知道背後儘是比意見還惡毒的評價。正因為如此,我的人生路快樂時總是朋友特別多;而當我悲傷與憤怒竟然沒有朋友。再加上我從小獨立外出撞天下,所以在我的人生路最缺少的就是意見。現在我才明白,為何我們社會只有領導才敢於批評人;因為這批評實際是真情夾在虛假之中,那是因為領導有『恨鐵不成鋼』的感慨。這就是中國特色的人生指導,而我竟然是到現在才知道我們中國人的人生路上還需要這樣的貴人扶持。而我因為被老師推薦給外籍導師帶,所以才把中國特色丟失;從而使我在人生路上儘是跌到。

我們知道只有中國人的人生路上的坎坷最多,這是因為我們的人生路上還有人為製造阻礙;而這個阻礙還真的需要貴人扶持。這就是西方人只研究自然科學,而我們卻有了內耗這個坎坷;因為在我的人生路絕大部分坎坷都是別人製造的,而我這個沒有貴人扶持的人最終還是沒有能將這路變平坦。

我現在明白了為何在美國企業工作不擔心背後打黑報告的小人,因為那裡的文化是配合才能共贏;這也是我們與美國人最根本的觀念差別。我們是從背後將別人絆倒能取而代之,而人家卻是將別人絆倒自己也沒有了機會,因為這是一個能力公開競爭的價值觀社會。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中國社會生活需要的是意見;而在美國社會生活需要的卻是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們從小在父母的愛護下成長;總認為未來的人生路是很平坦。誰知在我們中國人的人生路上時刻都是不平坦的路,只是由誰幫你填坪而已。正因為如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首先平心靜氣地聽聽是否有意見;如果真的什麼意見都沒有而坎坷卻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時,我們首先就要學會思考人生然後才是堅強。別以為我們自己真的遇到坎坷都能被一一填平坦,因為人生路上意見才是將坎坷填平的法寶。

朋友!人生路上坎坷多,相信你也能有自己的見解來把人生路上的坎坷填平。但請你千萬不要任性,因為意見才是你人生路上的真經。然而今天的中國人卻都有個共同點,哪就是除了對自己領導的意見畢恭畢敬外;竟然對其它的意見都是反感。尤其是對自己下屬的意見,更是如同子女對待父母的意見一樣;不僅反感,而且基本是拒絕;甚至還對著幹。正是這樣的心態,才使得很多人做出莫名其妙的蠢事。

  1. 其實少關心點他人的意見,你就能活得簡潔高效點的
  2. 人生路上沒有地圖
  3. 人生十字真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