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深度熱文

研究生畢業,我在家閒了3年,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不止一種可能

  我一個學長,研究生畢業去了一所省重點大學當輔導員,她老婆也負責學生工作。

  他和我分享了一個數據,他統計大學畢業生的去向,發現很多學生沒有去讀研,也沒有選擇工作,只是無所事事地閒著,並且這群人不在少數。

  有一天,他在學校辦公室接到了一個家長的電話:“老師,非應屆生可以參加你們學校的招聘會嗎?”

  他回答:“可以的。”

  那個家長繼續問:“不是你們學校的學生可以嗎?”

  他說:“這個當然可以,沒有限制的。”

  結果,他還沒有掛電話,這個家長就開始罵自己的孩子:“你不是說不行嗎?人家老師都說可以了。”

  原來,這個學生畢業後,在家閒了2年,家長特別著急。

  這樣的情況讓學長特別擔心,他還和我分享了大學同位的故事。學長的同位Lily,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特別優秀,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西安某名校的研究生。畢業後,導師建議她留在西安(這個學長高我6屆,那時很多高校缺人才)。

  可是,家裡人覺得離家太遠,還是回家比較好,結果Lily回到她家那個城市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她開始參加各種考試,公務員、教師考試,考了3年才考上一所當地的職業學院。

  考上後,她去找學長,特別開心,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但工作幾年後,高鐵也通了,回頭再看,這個選擇不一定是對的。多年後同學聚會,她突然說了一句話:“原來人生不止一種可能。”

  她們專業是我們學校比較厲害的學科,哪怕沒有考上事業編,去輔導機構代課也能成為骨幹老師,一個月月入過萬沒有問題。而Lily備考的3年,心理壓力特別大,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

  最後,她考上了,看似很勵志,其實並沒有。不工作堅持多年考試的人,考不上的很多。現在,Lily也有小孩了,她和學長說不想讓孩子走她這樣的路,想讓孩子開闊眼界,過不一樣的人生。

  在我們學校,有很多外地的學生覺得學習氛圍好,來周邊租房子,備戰研究生,有很多已經是三戰、四戰了,好像考不上研究生,人生就沒有其他可能性了。

  在家庭里,在學校里,在社會上,我們能學到很多做事情的方式方法,踏踏實實,努力肯乾,也會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要活出不一樣的自我,一定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才可以看得更遠。

  1

  我接觸過很多人,對於未來有一種過度焦慮,甚至會特別看重某件事情。我聽說有些大學生為了搶某一個獎學金名額,互相去輔導員那裡舉報,整個宿舍的人關係緊張,比宮斗劇都嚴重。

  可是這個獎學金對於你的一生來講,真的沒有那么重要,沒有必要做過度的猜忌,甚至背後耍一些手段。大家都不是傻子,一旦人品定型,失去的機會更多。

  8月份,我和朋友一起去肯亞,佳佳姐帶著女兒,我問她:“悅悅的暑假作業做完了嗎?”

  佳佳姐說:“沒有做完,暑假作業相對於她的一生來講沒有那么重要。”她並不是不重視孩子學習,只是不是過多地看重。

  人生的選擇也是,很多人過度焦慮,沒有找到大家以為的好工作,好像人生陷入灰暗,沒有什麼可能性了。

  要堅信,你的人生不止有一種可能。定最好的目標,做最壞的準備。

  如果僅僅只有這一句話,是心靈雞湯,但信念還是要有的。那么,什麼樣的人會有這樣的信念呢?見識過更多可能性的人。

  大家多少都會有從眾心理,容易被迷惑,以為人生就那么一種可能,所以要撥開雲霧,看看你不知道的那個世界。

  我大堂哥,一直是學生幹部,按照一般的路徑,就是要考公務員了。可他選擇去北京做了銷售,住地下室二層,後來開培訓公司,一年講課150天左右,全世界走,積極向上,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在我讀大一時,他就和我講:“在這個時代,你不要再有什麼鐵飯碗的概念,不存在。”

  後來,我考研不順利去做銷售,家裡人從來沒有覺得這份工作不好,當然也勸我考教師,覺得更穩定,但看我做這份工作,每個月有錢賺,就不說什麼了。

  在進入社會時,我們不能逃避現實,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更不能為了過度的安全感,放棄很多機會,這樣人生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所以,當你在選擇工作或者有執念時,覺得做不了某件事情,人生就沒希望時,一定要告訴自己人生有更多可能,抬頭看看身邊那些活出不一樣人生的人。

  2

  什麼樣的人會有更多可能性?我認為有獨立思考能力,掌握做事的底層邏輯的人。

  這樣的人學習遷移能力很強,很快適應環境,進步很快。

  如何成為這樣的人?通過刻意練習。

  我們公司很小,核心成員只有6個,每一個人都對待工作很認真,但是Anne,工作態度和執行力都沒有問題,而且做事情責任心很強,但是有一些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團隊效率很低。

  後來,我發現了她的問題,與態度無關,而是做事情沒有正確的方法,不怎么會分析一件事情。

  我簡單說兩件小事,有一次我和天一在濟南做簽售,安排了4家記者採訪,有一個記者因事不來了,其實對我們沒有多大影響。

  Anne負責這件事情,只需要給天一說:“原定的4家媒體採訪,有1個記者因事來不了了,目前是3個記者進行採訪。”

  而她解釋了一大段,這個記者是誰,叫什麼名字,具體什麼事情沒有來。天一的理解是,她特意說這么一件事情,是不是這個人對我很重要,需要特意強調,而我並不認識。本來一件簡單說一句的事情,用了很長時間溝通,而當時時間很緊張了。

  然後,媒體讓提供照片,她選出來2-3張給人家就可以了,結果她把我們的照片連結發了過去(裡面有近200張照片發給人家),讓對方去挑選。

  其實,她付出的時間並不比團隊的任何人少,基本素質也不差,為什麼自己那么累,還沒有成績呢?

  我發現她對事情沒有預判,遇到一件事情後,不知道如何溝通。經常莫名其妙發我一句話,我都不知道她要乾什麼,再一句句問她,她才想起還沒有問別人,再去問別人。一件一分鐘可以搞定的事情,她和我都要付出半個小時。

  看到這種情況,我還挺心疼的,一定要努力有收穫,不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就像青年作家李尚龍所說:“別讓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野心,又辜負了自己所受的苦難。”

  那么,Anne這樣的情況能改變嗎?當然可以,通過什麼?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概念是由心理學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來的,這個法則的核心觀點是:不論你在什麼行業或領域,專家級水平都是可以逐漸訓練出來的。

  通俗講,什麼是刻意練習?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

  高手在練習的時候練什麼?“套路。”做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的。

  我就交給天一一個任務,好好教Anne,就是讓她腦子裡有做事情的系統化流程,拿到一個問題,知道如何分析,如何去做,如何抓重點。

  高手和一般人的區別是什麼呢?無論什麼行業,業餘的人一定乾不過職業的人。有一個一萬小時理論,Anne如果按照她原來做事的方法重複1萬個小時,對能力沒什麼改變,要想提高能力,需要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改變認知。

  如果這個方法,大家也想掌握,我推薦一本書萬維鋼老師的《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這本書真的有用,而且對大多數人都有用,具有可操作性的。

  刻意練習有4個關鍵點:

  1.只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萬維鋼老師說:“脫離舒適區,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煉。”只在學習區練習,這很難,但一旦做到,進步的速度是超出你想像的。

  2.掌握套路。

  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

  3.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反饋是很重要的,就像寫作,你寫完,讓別人修改一遍,比你自己看很多遍都有效果。

  一定要有反饋,這會很有幫助。培養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學徒制,也說的是這個道理。

  4.練習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刻意練習並不好玩,甚至有點枯燥,並且只有你跨出舒適區之後才會奏效。做事專業的捷徑就是刻意練習。

  3

  Anne做事有很多問題,但她有一點挺好,有決心去做好,一直在進步,雖然讓我們很抓狂,甚至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在改變的路上,除了刻意練習,一定要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改變,沒有人有義務成為你的老師,要主動去抓機會。

  就像我和蘇末做寫作課,整個課程體系,我們全部用的心理學上刻意練習這一套系統的方法,比如她講課,會講基礎,如何選題,列提綱等,都是為了針對性的訓練,打好基礎。我們讓學員交專業,專業老師修改,也是及時反饋,包括投稿渠道的開放。

  但我們只提供了一點方法,真正獲益的是那些積極主動的人,所以,有機會遇到能夠讓自己成長的機會,一定要主動起來。

  你會發現,真正的路上,競爭對手很少,那些看起來一起競爭的人,還沒開始,就已經自我淘汰了。

  人生不止一種可能,不要自我設限。

  一件事情如果沒有盡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要說自己做不到。

  來源:遇見小mi(ID:yujianxiaomi20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