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成功勵志

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實力而是道德

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實力而是道德


父母們都望子成龍,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為成功人士。因此,有些父母特別看重孩子的成績和智商,經常對孩子說:「現在我們什麼都不用你乾,只要你把學習學好了,將來你就一定會成功。」也有的父母,在孩子還是幼兒時就特別關注孩子的智商,不停地給孩子測智商。智商高的沾沾自喜,智商低的垂頭喪氣。

那麼,決定人生成敗的到底是什麼呢?看看下面的幾個故事,也許您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

諾貝爾與他的同學柏濟

在讀國小的時候,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第二名,第一名是一個叫柏濟的同學。有一次,柏濟生病請了長假。這時班裡的一些人都替諾貝爾高興,認為現在沒有人可以和諾貝爾競爭了。但諾貝爾卻不這樣,他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每天認真記錄老師的講課內容,放學以後把講課筆記送給無法上學的柏濟。到了期末,柏濟病好了,來學校里參加了期末考試。結果,柏濟依然是班裡的第一名,諾貝爾仍舊名列第二。

對此,同學們都議論諾貝爾太傻了,而諾貝爾卻對這個結果高高興興。他和柏濟成了好朋友。長大之後,諾貝爾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發明了火藥,並成為世界首富。但這種在國小時就養成的良好品質一直影響著他,在成功之後,他也不忘記幫助他人,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當他死時,他將全部財產全部捐出,設立了著名的諾貝爾獎,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獎勵在國際上對物理、化學、生理、文學、醫學等做出重要貢獻的人。

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教授和孔融

2000年,美國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教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當記者訪問這位74歲高齡老人,請他談談為人類所作貢獻感想時,他深情地說:我之所以能立志為人類做貢獻,要感謝幼稚園的老師。記者們目瞪口呆!他繼續說,因為幼稚園的老師教會了我分一半東西給小朋友的習慣。

在我國古代也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幼小的孔融主動地把大的、更好的梨讓給兄弟姐妹們吃,而自己吃小的。孔融的行為得到家中長輩們的表揚。後來這個孩子成為我國漢代有名的經學家和有修養的人。

這些故事告訴了我們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合作、分享的重要意義。因為學會了合作與分享,諾貝爾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因為學會了合作與分享,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獎。在成功的人生路上,他們都得益於這一良好品質。這些故事還告訴我們,一個人小的時候養成懂得分享與合作,與後來的成長、成就有很大關係。

幼教專家的尷尬

北京的一些幼教專家到一家幼稚園去進行心理測試,當專家們問孩子:「一個小妹妹發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套穿嗎?」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要孩子回答時,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另一個孩子回答:「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第三個孩子說:「給我弄髒了怎麼辦?」第四個孩子說:「我害怕她把我的衣服弄丟了!」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了各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聽到孩子們讓人心寒的回答,這位幼稚園教師不甘心地把自己4歲的兒子找過來問道:「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麼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不給!」男孩回答得十分乾脆。媽媽又勸他說:「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然回答:「他活該!」

現場讓幼教專家很尷尬,也讓那位做幼稚園教師的母親很尷尬。面對這些像小狼一樣的孩子,他們禁不住想:這些孩子長大了該多麼可怕啊?!

智商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

相信父母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是啊,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智商並不是最重要的。雖然智商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成績,但是也有無數的事例證明,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合作、寬容、堅持、耐心、誠實、責任心等等良好的品質,在人的成才路上起到了遠遠超過智商的作用。

美國一些心理學家曾對伊利諾州一所中學81位優秀畢業生進行了跟蹤研究,這些學生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考上大學後成績也是比較高的。然而到近30歲時,他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出什麼成就,表現普普通通,有的甚至遠遠不如同輩。(勵志名言  )他們中間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本行業達到同年齡的最高層,很多人的表現遠遠不如普通同事。這說明人的智商並不能完全決定成就的大小。

不僅如此,美國新澤西州的AT&T貝爾實驗室的一位經理人對他的職員們進行了分析,他發現,公司里工作績效最好的人並不是那些智商特別高的人,而是能夠關心他人、了解他人情緒、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美國創造性研究中心的坎普爾和他的同事們分析了那些「曇花一現的主管人員」後發現,這些人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技術上無能,而是因為他們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可見,智商並不是決定成功的唯一因素。所以,美國《紐約時報》行為科學和腦科學的專欄作家高爾曼曾說:「一個人的成功,20%可以歸為智力因素,而80%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這便是成功的「二八定律」。

「德商」是對人才的本質需求

「德商」的概念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了道德的重要意義。一個高智商的人如果沒有較高的情商,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懂得與他人相處,自然無法成功;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如果沒有美德,他就不會成為對社會有貢獻、對人類有益的人。這樣的人,當然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的人生也一定不是成功的人生。

正如前面舉例談到的那些幼稚園的孩子,如果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不能及時播撒愛和同情的種子,那麼他們長大以後即使很聰明,學習成績很好,他們會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方面嗎?如果他們自私自利,甚至利用他們的高智商去做損害他人的事情,那麼他們的人生之路將離成功更遠。

因此,「德商」也從本質上界定了「人才」這一概念。即所謂人才,一定是具有高德商的人。「德商」一詞看起來新鮮,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對道德的重要性有過無數論述,如「小勝在智,大勝在德」、「道之以德,德者得也」,都是強調道德在一個人走向成功途中的重要意義。還有我們國家提出的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也把「德」放在首位。「蒙牛」乳業集團的董事會主席牛根生總結自己多年來的奮鬥經歷說:「想贏兩三個回合,贏三年五年,有點智商就行;要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

同樣,在國外也有無數對德商的重要論述。例如,作家羅曼·羅蘭曾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音樂家貝多芬也說過:「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韓國前教育部長、首爾大學教育專家文龍鱗教授在他的著作《10歲之前教會孩子如何做人》中說:「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後,世界急速變化,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不斷地學習來進行自我提高。照這樣下去,10年以後,一個人單純依靠豐富的專業知識是無法再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的。那麼,10年後,要想讓我們的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我們該為他們做些什麼呢?當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只要培養孩子們的品格和道德能力就可以了。』」他還說:「我們不妨想一下,一個人從本書上開始人生之旅之後,左右我們生活品質的其實是『道德』。向父母盡孝、與兄弟團結友愛、結交親密的朋友、在職場中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以及尋找好的配偶組建幸福的家庭,能夠實現這些,並不是因為學習成績怎麼優秀,而是因為具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也就是『道德智慧型(MQ,即MoralIntelligence)」。他總結說:「學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課,道德智慧型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

不僅如此,一些實證研究也充分地說明了德商在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例如,台灣白曉燕文教基金會曾經對台灣的1000個大企業進行用人調查。結果發現,企業主用人最先考慮的是屬於MQ的「德性」(54.9%),其次是屬於EQ的「相處」(13.2%),然後才是屬於IQ的「能力」(僅2%)。可見,德商對人的職業發展與成長具有重要價值。父母若要孩子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首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德商,這才是孩子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