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思維與智慧讀後感

思維與智慧讀後感(一)

十年的忍耐,只是為了磨刺。

——題記

我曾看過《思維與智慧》的一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觸。裡面主要講在澳大利亞的一個荒島上,生活著許多刺蝟。以前從來沒有一種食肉動物敢靠近它們,可現在島上出現了一種不怕他們的毒蛇,最終人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抓了一條剛出生的毒蛇,剝開肚子,一看,太可怕了。原來,毒蛇在小的時候喉管和肚子就長滿了利刺,只要輕輕移動,就會傷痕累累,直到十年後,當喉管和肚子都磨成繭了,刺也就隨之脫落,自然那毒蛇就算吃下了刺蝟也不會怎樣。

那毒蛇的十年磨刺說實在的就好似我們這些學生一樣。以前,爸爸就像那刺,不斷的磨鍊著我。天天叫我掃地、拖地、洗碗……做一大堆家務活,每一次我只要一反抗,他就會像利刺警醒毒蛇一樣的警醒我,還不停的嘮叨,什麼不做事情,長大就會和廢人沒有兩樣……我曾怨過、委屈過,但我現在改變主意了,爸爸也是為了我好嘛!

那天,我掃地時偷了個懶,只是隨便「舞」幾下,看吧,報應來了。老爸把我拖過來,指著地板的一張小紙削氣沖沖地說:「這是什麼?你眼睛長到後腳跟去啦!重新在掃一遍……」唉!我自找的,怪不得誰。

是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人吧!

思維與智慧讀後感(二)

翻開《思維與智慧》的第一頁,就把我深深吸引了。《認可他人》中有一句話是:「認可別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

睿智,是一種超越。不吝嗇包含鼓舞的片言隻語,不小氣滿含讚許的笑靨眼神,不計較富含肯定的擁抱相挽。對他人,

力量無限;對自己,快樂無邊。認可他人,亦是肯定自己。」是呀,只有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才能取長補短,不斷進取;

只有鼓勵別人,來認識別人的長處,優點,悅納別人,這樣別人會更加有信心,而自己也會快樂。所以,認可,讚許,悅納

他人,就是在悅納自己。

還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要贏得好聲譽需要20年,要毀掉它,5分鐘就夠了。如果明白里這一點,就會不同了。——巴菲特。每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不都是經歷多年的坎坷,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樣,學習亦是如此,要想在最後考試中得到優異的成績,那就要每天辛辛苦苦的學習,其過程十分辛苦,可最終所得到的是好成績,同時,也得到了快樂,如果不堅持勤學苦練,那麼,成績也會輕而易舉的一落千丈了。所以,我以後每天都要上課認真聽講,課前預習,學後及時複習的好習慣,每天,刻苦學習,今天的任務今天完成,決不拖到明天,不應付作業,只有這樣,我的成績才能提高。

《思維與智慧》讓我學到很多。

思維與智慧讀後感(三)

一。上帝思維

「關愛別人,受益自己。」()上帝說,天堂里的居民,凡事都是這麼想的,巨人要是擁有愛的思維,那他無論身處何方,都是活在愛的天堂。

我不信奉上帝,也不信上帝說過這樣的話。因此對這句話也多少產生過一些懷疑與思考:關愛別人,這到底是一種現實,還應該是對現實中的人提出的一種理想呢?受益自己,是讓人忙的感覺到,還是不去考慮自己受益的時間,或當下或延遲或下輩子,想不過來?

瀏覽歷史的長河,真正能做到關愛他人,感覺不是甚多,就連外國人信奉的上帝,不是也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嗎,信奉上帝不如相信自己。只要自己不言放棄,就沒有願意把你放棄。

二。司馬光思維

打破,才能得生機。這句話包含的哲理誰都能懂,不破不立嗎?一個新世界的誕生,必然昭示著舊世界的消亡;一種新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必然帶來舊有習慣的改變。而毀滅一個世界很容易,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極其難為。君不見,歷史上有多少新朝已立,但舊臣仍然活在過去,做著復辟的夢與新朝對立;在教育機構中,教師對學生的諄諄教導,在孩子身上形成的習慣雛形卻因為回歸社會與家庭的那一瞬間,一切歸零。

打破,需要一種勇氣,有時也需要付出一些代價。歷代變法,真正成功者屈指可數。商鞅最後遭車裂,王安石最後成為庶民,變革者因變革而付出代價,而價值往往在身後方可顯現,因此,願意走到變革前沿的人如鳳毛麟角。

三。孫子思維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名言,體現了一種可貴的思維方式:要戰勝對手,就必須了解對手。誠如斯言,作為教師,每天面對情況千變萬化的孩子,要想把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那就必須有千遍萬遍的付出。這種付出,那就是俯下向來,親近孩子,走進孩子,與孩子交流,把握其思想脈博,隨著孩子思想跳動而跳動著自己的情感。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對教師的完全信任,教師才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四、拿破崙思維

敢想敢幹,不被外界干擾,保持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目光去審視世界,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對一代英雄而言,這種行事風格無異於能儘快成就他自己的事業,讓他成為被世人膜拜的對象。可,做到這一點,更需要他有一種獨到的眼光,闊大的胸懷。唯胸中有丘壑之人,方可擁有此等思維。作為凡人,我們在對待自己工作的時候,只要你覺得你需要這份工作,且這份工作能給自己帶來進步與成功的享受,我們盡可以不問他人的態度。

返回頂部